搜索
首页 其他

谶纬诗经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禁书是诗经或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禁书。

之所以作为禁书,是因为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统一中原,他广泛招揽人才,为了实现自己富国强病的霸主梦。当时,魏国人公孙鞅来到秦国,辅助秦孝公。

起初,秦王并不看中公孙鞅,公孙鞅是个聪明的人,为了博得秦王的好感,他使出了法家刑名之学和诡诈的霸术。此外,这个人还在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使秦国进入了战果七雄之列。

与此同时, 商鞅认为,《诗》,《书》之类书载都包含有一些奇思异想,百姓读了难免受影响,从而影响国家法令的推行,因此断定它们的传播对治国无益,进而他又提出:《诗》、《书》、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

国去此十者,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

商鞅的这段奇论,真可谓荒谬绝伦,似乎只要废除了《诗》、《书》等书,秦国就可以军力强大,威震天下。但是秦孝公却很认同商鞅的看法。

《诗经》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禁书。有人认为,卫宣公和父亲的小妾私通,齐襄公与文姜兄妹私通,这些**的行径都已记载在《诗经》里,这是导致《诗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禁书的理由。

其实导致《诗经》成为禁书的理由还是在于前者。

2.、如何理解《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意思是:立志未遂的人,总想表达完他所想要讲的话;做工出力的人,应该歌唱出他所做过的事。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扩展资料: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参考资料:《诗经》-百度百科。

3.文心雕龙《宗经》《正纬》《辨骚》翻译

《宗经》 三极彝训,其书曰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暧,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

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

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

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

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照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攡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

《礼》以立体,据事制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备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

《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至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馀味日新。

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即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

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赞曰∶ 三极彝训,道深稽古。

致化惟一,分教斯五。 性灵熔匠,文章奥府。

渊哉铄乎,群言之祖。 译文: 说明天、地、人的经常的道理的,这种书叫做“经”。

所谓“经”,就是永恒的道理,不可改易的伟大教训。经书取法于天地,征验于鬼神,深究事物的秩序,从而制订出人类的纲纪;它们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并掌握了文章最根本的东西。

三皇时产生了《三坟》,五帝时出现了《五典》,又加上《八索》、《九邱》等古书;它们经过长期的流传而不清楚了,后来的著作越来越错综复杂。自从经过孔子对古书的整理,它们的精华都放射出光芒。

于是,《易》的意义有《十翼》来发挥,《书》中指出了“七观”,《诗》里分列出四部分作品,《礼》明确了五种主要的礼仪,《春秋》中提出五种记事条例。所有这些,在义理上既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在文辞上也可称为写作的典范;因此能够启发学习,培养正道,这些作用永远历历分明。

但是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十分微妙,由于圣人的见解非常高深,加之他们的道德学问也很高超,因此他们的著作就能深刻地体现自然之道。这就像千万斤重的大钟,决不会发出细小的声音来。

《易经》是专门研究自然的道理的,讲得精深微妙,可以在实际中运用;所以《系辞》中说:《易经》的意旨深远,辞句有文采,说的话符合实际,讲的事理却比较难懂。孔子读这部书时,三次翻断了系竹简的皮绳,可见这部书是圣人深奥哲理的宝库。

《尚书》主要是记言的,只是文字不易理解;但如懂得古代语言,它的意义也就很明白了。所以子夏赞叹《尚书》说:“它像日月那样明亮,像星辰那样清晰。”

这无非是说,《尚书》记的很清楚明白。《诗经》主要是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它的文字和《尚书》一样不易理解;里边有《风》、《雅》等不同类型的诗篇,又有“比”、“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文辞华美,比喻曲折;讽诵起来,可以体会到它温柔敦厚的特点,所以它最能切合读者的心情。

《礼经》可以树立体制,它根据各种事务来制订法度,其中的条款非常详细周密;执行起来,有明显的效果;任意从中取出一词一句,没有不是十分可贵的。《春秋》这部书在辨明道理上,一个字就能显示出赞美或批评来。

例如关于“石头从天上落到宋国的有五块”、“六只鷁鸟退着飞过宋国都城”等记载,是以文字的详尽来显示写作的技巧;又如关于“雉门和两观发生火灾”的记载,是以排列先后的不同来表示主次的意思。其中有些记载,用婉转曲折、含蓄隐蔽的方法写成,那的确是相当深刻的。

总起来看,《尚书》的文字看起来似乎古奥一些,只要寻找出所讲的道理,还是易于领会的;《春秋》的文字很容易明白,但要探索它的含义,却又深奥难懂。由此可见,圣人的文章丰富多采,文辞和内容各有特色。

经书和树木一样,根深抵固,枝大叶茂;文辞简练而意义丰富,所举事例很平凡而所暗示者却很远大。所以,过去的经书历时虽已久远,但它们遗留下来的意义却永远新颖。

后世的人向它们学习,一点不嫌太晚;前代学者用了很久,也并不嫌过早。

4.中国古人敢于质疑的例孑

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

还可举一例,朱熹注诗经,就说古人的讲解,什么后妃之德等等,其实都是淫奔之诗。他指出了大量古人牵强附会和涂脂抹粉之处,所以他的诗集注,成为古代注解诗经最出名的一个版本。

——————

东汉人们从光武帝刘秀到平民百姓,都惑于谶纬之书,就有王充敢于反对,写出论衡,大肆宣传无神论。

5.《易经》是一本什么书

它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对于它的内容和性质,专家学者们竞相猜测,各有发现,见仁见智,论说不一,可以说五花八门,彼此的看法相距甚远.有人说它是占卜用的书;有人说它是预测学和决策学;有人说它是宇宙结构学,宇宙生成学;有人说它是气功学;有人说它是历史书;有人说它是风俗志;有人说它是哲学著作;有人说它是行为规范知识手册;还有人说它是以养蚕为主题的著作(易就是蚕的隐语,蚕的一生即为三易);也有人说它是跳到银河系外对地球运动的观察;更有人说它是外星人传授给周文王的,等等等等.这些看法都有各自的依据和道理,因为《易经》本身的确也包含了诸多的成分和功能,而这也正是它的博大精深之处.看来,对《易经》只下一种结论出来,恐怕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明白如话的《红楼梦》,至今对它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见到的就有几十种不同的说辞.如果要我来说我对《易经》的看法,那就是:《易经》是一部以自然辩证法为支点,从人生观、世界观的高度,指导人的思想、行为的哲学与社会学相融合的著作.它的价值在于充满了辩证思维,充满了真和善的动机,充满了忧患意识,同时也贯穿着进取精神.完全可以称它是远古的精神文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的精华部分,如黄河之水滋润了中华民族的心田.那么,《易经》不是用来算卦的吗?数千年(至少是三千多年)来,不是有数不清的人用它算卦吗?它的结构不就是六十四卦吗?是的.但是有很大的误解在内,需要排除.先从“卦”字说起,《辞海》说“《易经》是象征自然现象的人和事变化的一套符号”.而古人讲,卦者,“挂也,挂万象于上也”.意思就是把各种各样的问题(万象)摆出来,摆在高处、明处,让众人可见,教人们去认识,去思考,去解决,并没有迷信色彩.至于有人(而且有不少人)把它神秘化并进而迷信化,用它来简单地预卜吉凶祸福,那是另一回事.也与那时或那人的知识水平有关.占卜者用龟也好,用蓍草也好,用铜钱也好,我看无非是一种心理慰藉,一种虔诚表现,一种强化预测要求的查目方法,可以说是特殊的、“带着问题学”的寻求答案的方式.孔子说过:“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他并不用《易》来预卜什么答案,而只是明白地看到了它对人的言行及思想修养的指导作用,即学好了《易》能够避免犯大的错误.荀子也说过“善《易》者不占”的话.真正吃透了《易》的精神内容的人是不用它来占卜的.从《易经》的形式上看,语言高度精炼,富于想像,善用比兴,且有音乐性.这使我在初读时就感到具有诗的因素.它虽是散文体的著作,但以诗的标准衡量,有不少句子不亚于成书比它晚得多的《诗经》.如“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见豕负涂,载鬼一车.”“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枯肠生稊,老夫得其女妻.”“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其亡其亡,系于苞桑.”“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与尔靡之.”……当然还可以举出一些.读者自可以去查找,品味.《易经》的汉语价值之高,功绩之大,也是令人崇敬的.我国最早的一批成语,如谦谦君子,群龙无首,不速之客,无妄之灾,虎视眈眈,突如其来,匪夷所思,无始有终……就是出自《易经》.《易经》距离现在太遥远,而古汉语又形义纷繁,历经变迁,当代人读起来十分吃力,仅只字面就确实难以读懂;或者你自以为读懂了,但是别的人由于其理解和解释与你不同而认为你并没有读懂.自古以来对它的研究、注疏、解释很多,仅清代《四库全书》中就已经收有《易》学专著一千七百六十九卷.更重要、更困难的是从宏观上对它的把握.有人指出:《易经》在两汉时期被谶纬化,魏晋时期被玄学化,宋明时期被理学化,近代则有人把它混同自然科学.在当代,我还发现有人从升官发财的角度做实用主义的诱导,也有人完全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进行牵强附会地解释,正说明了这种复杂情况.所以我认为,我们对《易经》的研究还远未完结.为了使它便于普及,我将各家的解释进行了比较和选择,再依据我自己的见解,终于将六十四卦译作成了六十四首白话新诗,定名为《新诗易经》.它和一般的文言译白话、外文译中文大不相同,经常是只有三四个字的句子,我得写出四五十个字的整整四行诗来.比如“亢龙,有悔.”,我就译为:龙飞得过高到了极限,既不肯下落又不能再升,定会做出招致悔恨的事情,因为盛极必衰,阳极阴生.我认为,《易经》归根结底是一本借大自然的运转与形象来说道理、讲规律的书.所以我主张对于各家解释的取舍原则是尽可能取哲学的角度,这样,才不至于降低了原作者的智商,涵盖面也大.应当让《易经》走出神秘的殿堂,淡化并最终结束它被用来算卦的历史.。

6.中国古人敢于质疑的例孑

李白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 还可举一例,朱熹注诗经,就说古人的讲解,什么后妃之德等等,其实都是淫奔之诗。他指出了大量古人牵强附会和涂脂抹粉之处,所以他的诗集注,成为古代注解诗经最出名的一个版本。

—————— 东汉人们从光武帝刘秀到平民百姓,都惑于谶纬之书,就有王充敢于反对,写出论衡,大肆宣传无神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