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楚辞为何躲过秦火楚炬《诗经》产生的地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 楚辞,也作“楚词”。本为楚地的歌辞。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其营养,创作出《离骚》等巨制鸿篇,后人仿效,名篇继出,成为一种有特点的文学作品,通称楚辞。综上,诗经楚辞为乐歌,深得贵族乃至平民喜欢,如何躲不过秦皇焚书坑儒,霸王炬毁秦宫。 2.带有秦字的诗经,越多越好《国风·秦风·无衣》,为先秦时秦国民歌。作为《诗经》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此诗赞颂了即将参加作战的将士,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秦哀公赋此诗,表示同意申包胥的请求,决定出兵抗吴救楚。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作品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⑴。王于兴师⑵,修我戈矛,与子同仇⑶!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⑷。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⑸!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⑹。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⑺,与子偕行⑻! 词句注释 ⑴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⑵王:指指秦君。 ⑶同仇:共同对敌。 ⑷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⑸作:起。 ⑹裳:下衣,此指战裙。 ⑺甲兵:铠甲与兵器。 ⑻行:往。 白话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