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最后一句

1.诗歌的最后一句'爱祖国,就要爱她的每一寸土地'

有一支心曲,在胸怀里回荡了很久很久,有一首颂歌,唱了一代又一代,那就是唱给祖国的赞歌。

我的祖国啊,我欣赏你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更喜爱你今天光彩夺目的如诗画卷。

我不想赞美“四大发明”给华夏民族带来光彩和荣耀,我不想歌颂“丝绸之路”拉近和西方国家的距离,我也不想吟咏三山五岳的气势磅礴,雄伟壮丽。

今天,我只想在你生日来临之际,我用采禾采桑采茶之手,采来神州的祥云织成纤纤玉锦,捧着用构筑长城的泥土烧制的酒杯,掬来乳汁般的黄河之水,用喊江喊海喊河的喉咙,向你倾诉我们一家几代人在你的怀抱里成长的历程,并深深向你祝福:祖国——万岁。

我的父亲生活在那黑暗、动荡的旧社会,爷爷给他起名叫盼亮。

泱泱千万里土地啊,没有父母亲的立足之地,父亲给地主做长工,母亲挎着破瓦罐逃荒要饭,他们依然衣不蔽体,饥不择食,吃的是猪糠,咽的是野菜。

为了让我们这些后人不再过那猪狗不如的生活,我的父亲在印有镰刀和铁锤的旗帜下宣誓,溶入了革命的滚滚洪流,转战大江南北,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光辉的日子。

那就是五十九年前一个金秋的十月的一天,金水桥畔,红墙黄瓦的城楼上,一个伟大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从此,东方露出明亮的曙光。

我的大哥叫建国,是新中国第一代拖拉机手,青春活力四射的他,驾驶着“东方红”驰骋在祖国百废待兴的土地上。在他的身后,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起,一座座油井喷金吐黑玉,一片片森林鸟语又花香;在他的身后,北疆的麦穗堆起千层浪,南国的稻田抖开碧绿毯;在他的身后,东部的港口渔歌儿唱,西域的沃土绽春花。

他们这一代人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和开拓者,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一个又一个伟大而又光辉的名字,雷峰,焦玉录,孔凡森,李向群……

我的乳名叫国庆,我选择的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带领孩子们一起饱览祖国山山水水,从古战场的烽火台到虎门的销烟池,从南湖的游船到井冈山的翠竹亭,从宝塔山下延河边到遵义城的八角楼前,从西域的雪原光芒到黄海滩涂的旖旎风光。我告诉我的孩子们:“爱祖国,就要爱她的每一寸土地,爱她的贫穷和富裕,爱她的沧桑和雄伟,爱她的一切和全部。”

面对国旗,我带领孩子们唱出的崇高和神圣,唱出的是自豪和骄傲。

我的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天翻地覆,她以大海般的胸怀接纳百川,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用慈母般的情怀拥抱了香港和澳门这两个迟归的孩子,她以宇宙飞船的速度进行改革开放,神州大地处处唱起“春天的故事”,“三个代表”走进千家万户,“八荣八耻”深得民心。

我的女儿叫幸福,她是新时代的宠儿,她是一名大学生,也是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她从北京回来和我交谈:“过去我真的很幼稚,每每看到我们家的变化,看到奶奶不再为做饭烧柴禾而害怕熏坏了眼睛,妈妈不再为洗衣服而害怕冻裂了双手,您不再为赶着上班骑着那辆老掉牙的自行车而耽误时间,我真的感觉我们家富裕了,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其实,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民族的兴旺,不单单表现在物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精神文明。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历史的里程碑,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张显了中国的魅力,世界上哪个国家能和我们相比拟,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我真的为女儿高兴,高兴她在如此的青春年华里懂得很多,高兴她如此关注民族的兴旺与荣辱,高兴我们伟大的民族后继有人……

是啊,君不见,十三亿炎黄子孙手挽手,肩并肩战洪水,斗雪灾;君不见,十三亿华夏儿女众志成城抗非典,援地震;君不见,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扶摇直上,冲向蓝天。

中华民族是钢铁的民族,我的祖国是蒸蒸日上的祖国。

我的祖国啊,诗词歌赋抒发不尽你五十九年辉煌的历程,扬琴古筝弹不完你五十九年动人的乐章。

我的祖国,祝福你,愿你这条东方巨龙永远美丽年轻,青春永驻,永远活力四射,繁荣昌盛。

2.题2: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歌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最刻骨铭心的感情。

诗歌是指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3.每一句诗词的最后一个字就是下一句的第一个字这是什么诗

苏小妹的连环诗

相传我国古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绝世聪慧,文采超群,特别擅长诗词歌赋和联对。她有一首《闺情》是采用叠字回文诗的格式写的,也称连环诗,读来饶有情趣。

《闺情》

久慕郎秦假乱真,假乱真时又逢春,

时又逢君花含玉,花含玉久慕郎秦。

关于苏小妹的连环诗,还有如下故事:

一日,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文诗,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

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

时闻漏转静思伊。

苏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动,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便仿秦少游诗体,也作了一首回文诗,遥寄远方的亲人:

采莲人在绿杨津,

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

歌声漱玉采莲人。

苏东坡在一旁深为小妹的过人才智暗暗高兴,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沉吟,便提笔写了如下一首: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4.寻找一首诗词的最后一句

“郎情妾意,跨凤成龙,春风已过玉门关,一树梨花压海棠,云雨巫山数落红。”是雀圣3自摸三百番元华也就是M字头说的那些台词(形容郭晋安有没有跟那女主角XX过的用词),不是一首诗词。

其中“一树梨花压海棠”有典故,很经典: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当时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的苏轼随着众多朋友去拜访他,问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张先于是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风趣幽默的苏东坡则当即调侃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说法。梨花是白色的,而海棠鲜红娇嫩,暗指一个白发老者娶一少女为妻。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