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中的关系

1.谈谈诗歌当中的情景关系

中国古典诗歌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

这里的“情”指作者的思想情绪,欲望追求等;“景”指的作者之外的自然景物、事件、活动等。处理好二者关系成为诗歌创造意境的关键:情与景能浑然天成,则意境生成;情与景格格不入,则毫无意境。

古典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以下常见的处理方式。一、触景生情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

触景生情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够唤起情感活动的客观世界(景),二是创作主体要具备一定的能因客观世界激发出主观感情的心理灵敏感,三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因此生成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突出秋天寥廓凄凉的特征,景中渗情。

颔联视野开阔,写出夔州山城的地理特点,“触景”是具体的,又是宏观概括的。颈联写自身所处的境况——“万里作客”、“百年多病”。

尾联写由萧瑟的秋天和苍莽的山水及自身的境况共同唤起的感情——“艰难苦恨”、“潦倒”。就景而言,万木摇落的深秋,荒凉僻远的山城,本来有一种压抑苍凉的况味。

这种况味和杜甫自身的“老”“病”“艰难”的处境融合扩展,使悲怆情调愈见浓郁。全诗的意境,就是触景生情生成的意境。

诗中的景并非客观世界的单纯复现,而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的,这个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情指向性。杜甫笔下的秋景本来就有萧瑟凄凉的况味,况且古代就有“悲秋”的传统,触凄凉景生悲苦情,符合人之常情。

这种景与情的相应,使意境更为感人。二、融情入景(移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欧阳修《戏答元轸》:“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间归雁生相思,病下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欧阳修青年时,曾被贬到宜昌峡州夷州做官。

夷州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隔,眼下虽已是二月,但春天好像还未到小城一样。不过欧阳修那时还年轻,志向远大,因此虽然有山居的寂寞愁闷、“乡思”的缠绕,但更多的是伺机而发的热情。

眼前无花无春的景况,他并不感到悲伤绝望。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他坚信将来的道路会宽起来的,“野芳虽晚不须嗟”,暂时受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每句中都有体现。

正是欧阳修的这种政治家宽解和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中国诗学特重情景相生,情景相生可以说是前两种情景关系的有机结合,情和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 抽去感情,孤立写景,诗歌就会失去灵性与感染力,从而失去生命。

单纯写情,离开了景的烘托,诗歌又会显得突兀,不自然,缺少形象性和含蓄性。惟有心物融合,才能写出意境浑成的佳作。

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曾在成都担任过严武的幕僚,仅六个月就受排挤而辞职。严武死去后,他在成都孤苦无依,只得携家离开草堂,乘舟东下,再度漂泊,这首诗写于漂泊途中。

首联写“旅夜”所见的近景,月夜孤舟,微风阵阵,细草拂动,寂静与孤独笼罩一切。颔联写远景,境界阔大雄浑。

“垂”“涌”烘托平野的辽阔、大江的汹涌。这两句以磅礴开阔的气象反衬了首联孤舟夜泊的凄清情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以曲笔反语抒写无由施展胸襟抱负的愤懑不平。尾联触景生情,以景自况,用辽阔的“天地”反衬“一沙鸥”的孤独无依,沙鸥是孤舟,更是诗人。

全诗描写旅途月夜景色,抒发漂泊生活孤凄的苦闷,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成为情景相生的名作。四、显景隐情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偏重含蓄蕴藉,唐司空图主张要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情与景的关系中,显景隐情表现为全篇都是景物描写,作者的情感倾向,几乎不出现在诗歌的文本中,作者的情感隐藏在景物画面中。这种意境创造的方法,与移情入景不同的是,落实到文字上的情感词极少,作品的感情指向性相当隐蔽。

至于此中的感情,要读者反复吟咏体味,才能领略其言外之意,获得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诗词教学中的“三种关系”和“三个层面”分别是指什么

三种关系:

1、就是诗和画的转换。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过,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句话是评王维的,其实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是诗词艺术的一个共同的特点。

2、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初中生的诗词欣赏,一定要由内而外,不能由外而内。

这个“内”是指:

①作者的内心世界。“诗言志”也好,“言情”也好,都是诗人寄意于中,然后要表达,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把自己的,这个所体验的目标,投射到诗人的内心去。

②怎么走向诗人的内心世界呢?从文本入手,要文本式,所以不要跳到文本外面去。

3、就是初中诗词的欣赏呀,特别强调一个浅与深之间的把握,初中生你必须要深入浅出,那么要体现这一点,就是方老师讲的,只有自己的积累非常厚,你才能做到深入浅出。

三个层面:

第一层:由诗到画

第二层:由内到外

第三层:深入浅出

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是一个互相割裂的三代关系,首先是由诗到画,然后就是由内再到外,最后达到一个深入浅出。

启示:

对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来说,要切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点,不能盲目教学,宜因材施教,把握好上述三种关系、三个层面,由诗到画,由内到外,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赏析、理解,从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诗和词的关系

词是对各代古诗体制的综合。周易的双字,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长句,西汉古诗的五言,唐诗的绝句,都结合在宋词。在宋词中可以看到句型变化,都是各代诗歌的运用。词为诗余,是诗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诗句长短的变化来表现感情。短句在长句之前或之后,短句长句的前后变化,都有不同的韵味,不同的感情效果。通过长短的不同安排表现情绪起伏、悲欢变换。例如长句一般表现澎湃,短句在长句后表示诙谐或沉痛。由于利用诗句长短表现感情起伏,因此更难驾驭。词的长长短短,即字数变化而产生的形态美.音律也很传神,即情感共鸣,可以这么说:诗也可以是一个比较宽广的概念,词是广义的诗的一部分

4.古诗词,跟现代人有什么关系

在当下,古诗词也许是小众的,但在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选手们的出色表现,让观众领略到中华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有网友说:“看了节目,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原来中国古诗文这么有趣。”套用诗词大会夺冠者武亦姝的话说,古诗词里有“现代人给不了”的那种东西,可以直指心灵,触动我们的灵魂。

从审美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古诗词,多读点古诗词,对一个人气质修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伴随终身的。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网络语言与视频直播使年轻人与那种真正可以抵达人心的书面语言拉开了距离,这就更需要古诗词的滋养与熏陶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如果是一个德国人遭遇了挫折,我想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音乐,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音乐中德国是“一切民族之王”。

而一个中国古代书生若是科场失意,他往往用诗歌来排遣解忧。说到诗歌,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唐诗。

如王维的《相思》一诗,在中国人的情感谱系里别具意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原是寄给南方友人的诗,借红豆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但后人常将它作为一首情诗来理解。

实际上,作者与读者对同一作品理解感悟上的差异是文艺史上经常发生的事。“相思”作为一种情感类型,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

“现在的人谈及相思,好像总觉得是男女之情。很少有人会认为相思也可以是一种恩情。”

今年第一期《收获》杂志刊登了王安忆的中篇小说《红豆生南国》,她说这篇小说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写一写人世间的一种情。“小说的男主人公,一生欠下很多情,好像人生处处在欠债的样子”。

可见,“感情”有时候确实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词)。与唐诗相比,宋词写“情”则更为真切动人。

宋代词人晏几道曾写过一首《临江仙》,词云:“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是一首别后怀念歌女小苹的词作。

作者曾在《小山词》的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妓,他每写一词,就交给她们唱,他自己同另外两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他的词也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

张宗橚《词林纪事》说“此词当是追忆苹、云而作”。但词中只提小苹一人,词的上片写梦后情景,下片追忆小苹。

全词虽语言平淡,却感情深挚,十分耐人寻味。古诗词不仅富有情味,而且思想内涵十分丰厚。

正如蒋勋先生在《“美”的最大敌人是“忙”》一文中所说:“因为它看到大的,也关注小的。杜甫挤在难民里逃难,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十个字变成千古绝唱,我觉得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他看到了人。同样那捧白骨,很多人走过都没看到。”

在宋代诗歌中,直接反映国家政治、社会民生各层面的诗作数量较大,质量也很高,因而有“宋诗重事”的说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文化的血脉不能断,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

自先秦至晚清,中华古诗词走过几千年,历史积淀十分丰厚。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演变规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这段话,简要地勾画出了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从《诗经》的四言体到《楚辞》的骚体,再到五七言诗(以唐诗为最高繁荣阶段),最后到长短句的词和曲。应该看到,在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的成就是相当高的。

尤其是诗歌,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近两千年漫长的发展、演变,到了唐代,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题材的多样,无论是意境的深邃,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在封建社会,已达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所以,鲁迅先生曾风趣地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可以说,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

从风格上看,“诗家苍劲古朴”,词则“贵香艳清幽”,有“诗庄词媚”之说。在表现手法上,“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

后来的元曲以“俗”为本色,表现手法则“赋、比多于兴”。但如上所述,古诗词的魅力还在于以情动人。

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的作品是没有感染力、没有价值的。

法国一位作家说过:“感情是唯一永远有说服力的演说家。” 因此,我们在欣赏古诗词、进行文学创作时千万不要忘记感情因素。

感情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最富于个性特征的。在我看来,人类需要情感,文学也离不开情感。

因为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绝望,对情感的渴求和期望。

5.西方归纳出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有几种

中国唐代以后出现的近体律诗和绝句讲究格律,如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等。

规定很严格。中国诗歌含蓄、精练,讲究意境。

外国诗歌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讲究,比较自由、奔放。中国现代诗歌(自由诗)已经与外国诗歌没有多少区别。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勃莱一首名为《想到》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