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析

1.诗经《蒹葭》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原文: 蒹葭 【作者】无名氏 【朝代】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扩展资料: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很大。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不可得而作。《蒹葭》属于《秦风》。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蒹葭。

2.程俊英的《诗经注析》和《诗经译注》内容有什么区别

程俊英的《诗经注析》和《诗经译注》内容的区别如下:

1、排版不同,《诗经注析》是竖排,繁体里面有一些难点要点的注释和背景介绍,一般作为大学文学系学习和研究用书,或者古文化功底很强的人使用的资料书。里面没有白话翻译;《诗经译注》是横排,简体,带白话翻译,属于一般文学爱好者看的书。

2、出版社、出版时间不同。《诗经注析》是1991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诗经译注》是1985年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两本书的组成内容不同。《诗经注析》比较详细的对每首诗中的地名、植物、字音、字义以及整首诗所反映的主题都进行了详实的考辨,包括应用了目前一些前人的学术成果,侧重于反映先秦时期《诗经》的原貌;《诗经译注》由题解、译文、注释三部分组成,侧重于对全篇诗的文意疏通,通篇理解。

扩展资料

《诗经译注》创作背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书是《诗经》的全译本。

程俊英教授于77岁重回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任教,发挥多年治诗经所得,博采古今诸《诗经》注家之长,于85岁高龄之际出版《诗经译注》,是其平生所学之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一经出版,便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化普及类经典之作,在诸家诗经注释类图书中首屈一指。

本书解题和注释简明而精当,今译在信、达的基础上,以韵文译古代民歌,准确且灵动,便于比照对读,具有独特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译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注析

3.请教什么是韵读:《诗经注析》里每一句后都有韵读,不懂,麻烦

押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诗经押上古三十韵式。

上古三十韵部分"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三类。分别是:

阴声韵:之部、支部、鱼部、侯部、宵部、幽部、微部、脂部、歌部

入声韵:职部、锡部、铎部、屋部、药部、觉部、物部、质部、月部、缉部、叶部

阳声韵:蒸部、耕部、阳部、东部、冬部、文部、真部、元部、侵部、谈部

补:

古代汉语>; 殷国光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335页到第337页.

"。.清初的古音学家顾炎武在陈第思想和著作的启发下,对《诗经》、《楚辞》等韵文的用韵做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将古韵分为十部,写下了《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等五种阐明古韵的著作,合称《音学五书》。

后来的古音学家(如: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王念孙、章炳麟等)在顾氏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考察了《诗经》、《楚辞》和其他先秦两汉的韵文的用韵以及谐声偏旁,分部越来越细。至王力先生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

下面是古韵十一类三十部: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1、之部 2、职部 3、蒸部??

第二类 4、支部 5、锡部 6、耕部

第三类 7、鱼部 8、铎部 9、阳部

第四类 10、侯部 11、屋部 12、东部

第五类 13、宵部 14、药部

第六类 15、幽部 16、觉部 17、冬部

第七类 18、微部 19、物部 20、文部

第八类 21、脂部 22、质部 23、真部

第九类 24、歌部 25、月部 26、元部

第十类 27、缉部 28、侵部?

第十一类 29、叶部 30、谈部

根据王力先生对古音的构拟,上表中,同一类韵部韵腹相同,如:鱼部、铎部、阳部,其韵腹都是[a],侯部、屋部、东部,韵腹都是[o];同一纵行,相邻的韵部,一般韵腹相近,韵尾相同,如入声韵:职部——觉部,韵尾都是[k],物部——月部,韵尾都是[t];缉部、叶部,韵尾都是[p]。一般说来,相邻韵部的字,语音相近。无论是诗歌的押韵,还是文字的通假现象、词汇的同源现象,都必须以语音相同或相近为前提。

上面提及“枯、涸、竭”同源,从古音上看,“枯”属鱼部,“涸”属铎部,“竭”属月部,其韵腹相同,都是[a],声音相近,因此,声音可以相通。(按:三者声母亦相近。)

上古每个韵部包括哪些字,首先是根据《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的用韵归纳出来的。至于没有用作韵脚的字,主要是根据谐声偏旁。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属于同一韵部。例如,我们知道“豝”字属鱼部,而“豝”从巴得声,那末,凡从“巴”得声的“把、芭、笆、耙、葩”等也属鱼部。

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研究的成绩远不如上古韵部系统,至今没有定论。前代学者在宋人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详见下节“中古音述略”),根据古代文字训诂材料,考订了某些字母的合并与分化问题。比如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头、舌上之分”(《十驾斋养新录》),近代学者章炳麟提出的“娘日二母归泥说”(《国故论衡》)等,他们的研究都很有参考价值。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暂定上古声母为二十八个,分列如下:

唇音 帮(非) 滂(敷) 并(奉) 明(微)

(按:括号内的轻唇音“非”等四母都读为重唇音“帮”等四母。下同。)

舌音 端(知) 透(彻) 定(澄) 泥(娘) 来

章 昌 船 书 禅 喻四 日

齿音 精(庄) 清(初) 从(崇) 心(生) 邪

牙音 见 溪 群 疑

喉音 晓 匣(喻三) 影

上古汉语中,声调是肯定有的,但具体情况如何,远没有定论。清代学者段玉裁主张古无去声,只有平、上、入三声;近代学者黄侃提出上古只有平、入二声说;王力先生则主张有上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这些主张都有参考价值,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4.诗经《蒹葭》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原文:

蒹葭

【作者】无名氏 【朝代】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扩展资料: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很大。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不可得而作。《蒹葭》属于《秦风》。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蒹葭

5.诗经代表作《蒹葭》赏析

《蒹葭》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全诗原文如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话文释义:河边大片的芦苇青苍苍,秋深了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河边芦苇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魂牵梦绕的人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扩展资料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 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

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6.求诗经全文及赏析

青青子衿,①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

在城阙兮。⑤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译 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

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

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

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

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

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本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我们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