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的风①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2.诗经有关常识谁能告诉我诗经中风、雅、颂、赋、比、兴的含义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3.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分别是什么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诸侯国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贫民,也有个别贵族;主题多是情歌和表达对生活的哀怨;一般在田园、山野歌唱;个人唱或男女对唱.相当于现在的民歌 雅,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正统音乐,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主题广泛,有赞美、有讽刺、有抒情,但没有情歌;文人雅士相聚时唱和的音乐.颂,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作者应多为专业人士;主题为赞美统治者的功德;多在高堂大庙中演唱,在演唱时配有舞蹈.“赋、比、兴”是学者总结出的《诗经》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比,就是比喻,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4.《诗经》分成风、雅、颂三部分.其中记载宗庙祭祀的是“颂”,那风和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5.【1、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请说说他们的特点和区别.2、简述老“风”指“国风”,是各个诸侯国的民间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周王室的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注:《诗经》记录的诗歌都是西周到春秋间的乐歌.)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