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泊舟诗经是怎样起兴的兴”又叫做“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蒹葭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桃夭》,《诗经·周南》第六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此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全诗语言优美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对《国风·周南·桃夭》一诗的主旨,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说法,认为这首诗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 2.诗经の二子乘舟诗经——《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赏析: 本诗描写对二位同舟远行的人的忧虑,表达了对二子的安危的关怀。 古时解释二子的本事是卫公子伋和公子寿的故事,作为诗歌本身并无明 证,不过是根据传统的一些解说和史书的记载。 译文 二子乘舟去出游, 随波飘荡影悠悠。 每一想起弟兄俩, 心头涌出无限愁。 二子乘舟去远方, 随波飘荡影全光。 每一想起弟兄俩, 愿无差驰和祸殃。 典故: 卫宣公的庶子朔(人名)觊觎公子及(人名)的储君之位,与母亲齐姜(人名)进谗言给卫宣公,后三人设计要在公子及出门路上将其杀死。朔有一个亲兄弟叫公子寿,他与公子及的关系极好,得知此事后告知公子及,公子及却不听其劝告准备毅然赴死,公子寿不忍,将公子及灌醉后代其上路,公子及醒来驾船追赶,但追上公子寿的小船时公子寿已被杀死,公子及悲痛万分,告知杀手我才是公子及,你们杀错了人,既然如此将我也杀死回去复命吧。杀手将二人首级送与卫宣公,宣公得见后悲伤过度而死。 二子乘舟是指及和寿两位公子手足感情,也是这个故事的记录。 3.诗经《柏舟》“泛彼柏舟 亦泛其流”什么意思 有什么深意 该如何理解意思是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在水中。深意是以柏舟泛流起兴,首章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起兴,以柏舟作比。这两句是虚写,为设想之语。 用柏木做的舟坚牢结实,但却漂荡于水中,无所依傍。这里用以比喻女子飘摇不定的心境。因此,才会“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了,笔锋落实,一个暗夜辗转难眠的女子的身影便显现出来。 《柏舟》原文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译文 柏木船儿荡悠悠,河中水波漫漫流。圆睁双眼难入睡,深深忧愁在心头。不是想喝没好酒,姑且散心去邀游。 我心并非青铜镜,不能一照都留影。也有长兄与小弟,不料兄弟难依凭。前去诉苦求安慰,竟遇发怒坏性情。 我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我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来翻卷。雍容娴雅有威仪,不能荏弱被欺瞒。 忧愁重重难排除,小人恨我真可恶。碰到患难已很多,遭受凌辱更无数。静下心来仔细想,抚心拍胸猛醒悟。 白昼有日夜有月,为何明暗相交迭?不尽忧愁在心中,好似脏衣未洗洁。静下心来仔细想,不能奋起高飞越。 扩展资料: 《国风·邶风·柏舟》创作背景 此诗的作者和背景,历来争论颇多,迄今尚无定论。简略言之,汉代时不仅今古文有争议,而且今文三家也有不同意见。 《鲁诗》主张此诗为“卫宣夫人”之作,说:“贞女不二心以数变,故有匪石之诗。”(刘向《列女传·贞顺》),《韩诗》亦同《鲁诗》说(见宋王应麟《诗考》)。《毛诗序》说:“《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 这是以此诗为男子不遇于君而作,为古今文家言。今文三家,《齐诗》之说,与《诗序》同。 自东汉郑玄笺《毛诗》以后,学者多信从《毛诗》说,及至南宋,朱熹大反《诗序》,作《诗序辩说》,又作《诗集传》,力主《柏舟》为妇人之诗,形成汉、宋学之争论。元、明以降,朱熹《诗集传》列为科举功名,影响颇大,学者又多信朱说,但持怀疑态度的亦复不少。 明何楷、清陈启源、姚际恒、方玉润等皆有驳议,争论不休,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今人之《诗经》选注本、译注本各有所本,或主男著,或主女作。高亨《诗经今注》、陈子展《诗经直解》均以为男子作,而袁梅《诗经译注》、程俊英《诗经译注》又皆以为女子作。 这些争议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派:一派认为作者是男性仁臣,另一派认为作者是女子。现代学者多认为是女子所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邶风·柏舟 4.诗经の二子乘舟二字乘舟的故事,应该是记载在动周列国志的. 故事你都知道,我不说了.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封建统治下的欲望与贪婪,兄弟骨肉手足相残,这充分的揭示了这种制度对人的毒害,齐姜阴谋夺储,因其得宠,宣公明知道自己的内室要害自己的嫡子,却假装不知,对其放任,从根本上是体现了宣公的"淫"而无道,道不行则礼仪不行,这与孔子的观点不谋而合. 从公子及身上,我们看到了封建统治下权门中人的苦难与无奈,作为长子,他无法拒绝父亲提出让他出使的要求,即使是知道了这是跳不归路,仍然要去执行,因为这是古人所讲的"孝",从他作为太子的角度,他父亲是国君,如果他不遵从,这就是"逆",所以只能去赴死.这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 而公子寿则体现了做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毕竟血浓于水,这也是"首孝悌,次谨信"的道理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见解,希望让你满意. 5.《诗经》中《柏舟》的相关介绍有哪些啊字词: 耿耿:形容心中不安。如:犹“而”。隐:幽深,盛大。隐忧:深忧。微:非,不是。敖:通“遨”。 匪:非鉴:铜镜。茹:容纳。 据:依靠。薄言:语助词。愬(sù诉):同"诉",告诉。选:同"巽",屈挠退让貌。 悄悄:忧貌。愠:恼怒,怨恨。群小:众小人。觏(ɡòu够):同"遘",遭逢。闵:痛,指患难。静言:“静然”,就是仔细地。寤:交互。辟:通"擗",捶胸。摽(biào鳔):捶,打。 居、诸:语助词。迭:更动。微:指隐微无光。 浣:洗。 释意: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是说柏舟泛泛而流,不知所止。作者用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两句是说并非我无酒消忧,也不是不得遨游,而是饮酒和遨游都解不了这忧愁。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两句是说我心不能像镜子对于人影似的,不分好歹,一概容纳。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是说石头是任人转动的,席子是任人卷曲的,我的心却不是这样。也就是说不能随俗,不能屈志。选:同"巽",屈挠退让貌。 “寤辟有摽”是说醒寤的时候越想越痛,初则拊(抚摩)胸,继则捶胸。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二句问日月为何更迭晦蚀,而不能常常以光明照临世界。言正理常常不能表白。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二句言心上的烦恼不能清除,正如不洗之衣污垢常在。 译文: 我乘坐那一片白木小舟,也任其轻飘水面随水流。夜深深我两眼睁睁难以入眠,是在是心中有无限忧伤;并非我无解愁酒,我只想放舟散心游。 我心并非青铜镜,天下事事可照清。也有同胞兄弟,难以依凭述真情。本是我去诉说忧伤获得安慰,往往横遭欺落与指责。 我的心不是那路边的石头,可以由人随意搬转。我的心也并非身下席,任谁都可以乱卷翻。虽受磨难仪容端,绝非落魄任你拣选。 心里忧伤隐隐疼,只恨小人无品行。我生坎坷多磨难,尝尽人间屈辱;无言心中万千苦,静言捶胸心更痛。 我问日升月落,为何交迭而我没有感觉到灿烂光辉?悲苦忧伤愁心洗不尽,好像一堆脏衣,不言静心再细思,再无奋发高飞心。 赏析: 这诗的作者被“群小”所制,不能奋飞,又不甘退让,怀着满腔幽愤,无可告语,因而用这委婉的歌辞来申诉。 关于作者的身份和性别,旧说颇为纷歧,大致有君子在朝失意,寡妇守志不嫁和妇人不得志于夫等说。 6.含舟字的诗句有李世民 【赐房玄龄】 太液仙舟迥,西园隐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崔国辅 【相和歌辞·采莲曲】 玉溆花红发,金塘水碧流。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 李白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渌水曲】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崔颢 【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 君家定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 【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崔颢 【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施肩吾 【杂曲歌辞·古曲五首】 可怜江北女,惯唱江南曲。摇荡木兰舟,双凫不成浴。 卢照邻 【葮川独泛】 倚棹春江上,横舟石岸前。山暝行人断,迢迢独泛仙。 崔国辅 【采莲曲】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莲舟。 王维 【辋川集·南垞】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王维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萍池】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南垞】 孤舟信一泊,南垞湖水岸。落日下崦嵫,清波殊淼漫。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欹湖】 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 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北垞】 南山北垞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 崔颢 【长干曲四首(一作江南曲)】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崔颢 【长干曲四首(一作江南曲)】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祖咏 【别怨】 送别到中流,秋船倚渡头。相看尚不远,未可即回舟。 储光羲 【江南曲四首】 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王昌龄 【送刘十五之郡】 平明江雾寒,客马江上发。扁舟事洛阳,窅窅含楚月。 刘长卿 【赴楚州次自田途中阻浅,问张南史】 楚城今近远,积霭寒塘暮。水浅舟且迟,淮潮至何处。 孟浩然 【北涧泛舟】 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问舟子】 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 李白 【渌水曲】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