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谐音古诗弯涂岁符画水神 (英语"1234567"的谐音) 蛇戏坏佛睡土碗 (英语"7654321"的谐音) 上联:和尚过河,手掣荷花何处插? 下联:侍郎游市,眼前柿树是谁栽? 新联:委员入闱,脸上威风为甚猥!(无情) 上联:何所长,何所长,何所长因何当所长。 上联:先生磨墨,墨溅先生两脉墨。 下联:枚香烧煤,煤爆枚香双眉煤。 下联:牧童伐木,木伤牧童二目木。 上联: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新联:院后廊中,院里郎中,郎中行廊中,廊中幽郎中悠。 (无情) 上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下联: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联:霜降降霜,谁怜孀妇双脚冷。 下联:谷雨雨谷,我惜姑娘孤身寒。 上联:宝塔六七层,中容大鹤。 下联:通书十二页,里记春秋。 新联:家谱四五笔,上书老子。(无情) 上联:佛印水边寻蚌吃。 下联:东坡河上带家来。 注:此联为一日东坡带家眷出去游玩,遇到佛印在水边挖蚌吃,于是出此上联。 谐音:佛印水边寻‘棒’吃。佛印一听,以东坡带家眷而来 而对,谐音:东坡河上带‘枷’来。 上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京师禁试进士,进士襟湿,巾拭。 上联:思南女子铜仁去。 下联:上蔡厨师会理来。 注:此联为【清】吴进三所对。 其友出此上联指一位思南地方的女子到铜仁那里去,谐音:思男女子同人去;进三指着上菜的厨师而对,原 来此厨师祖籍上蔡,后住会理,经常在两地来往,谐音:上菜厨师烩鲤来。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 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注:此联谐音夏大禹;墨子【春秋】诸子(麦、墨古同音);管仲:【春秋】人物;汉高帝:【汉】高祖刘邦;田何:【汉初】《易》学大 师;比干:【商】纣的大臣。 上联:玛瑙原非马脑。 下联:琅玕不是狼肝。 上联:禾花何如荷花美。 下联:莓子每比梅子酸。 上联:溪西犀喜戏。 下联:囿右鼬悠游。 上联:鸡饥争豆斗。 下联:鼠暑上梁凉 上联:泥肥禾尚瘦。 下联:晷短夜差长。 注:此联谐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注:此联的妙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 上联:娃挖蛙出瓦。 下联:妈骂马吃麻。 上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下联:好读书不好读书。 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下联:游西山拿衣衫衣衫落西山惜善衣衫 下联: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遇甲子佳姿家子 新联:过九畹擎酒碗酒碗失九畹久惋酒碗(无情) 新联:过桐岩射彤雁彤雁毙桐岩痛焉彤雁(无情) 新联:进北京献白金白金藏北京百斤白金(本原) 注:九畹:三峡的九畹溪。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行行行行行行行 注:上联一、三、五、六字读chang。 二、四、七字读zhang 下联一、三、五、六字读hang。二、四、七字读xing 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媳妇提锡壶,锡壶漏,媳妇怒。 下联;和尚立河上,河上崩,和尚奔。 上联:饥鸡盗稻童筒打。 下联;暑鼠凉梁客咳惊。 上联:李打鲤,鲤沉底,李沉鲤浮。 下联;风吹蜂,蜂扑地,风息蜂飞。 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 下联; 刘伶饮酒不留零。 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阵一渚。 下联;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上联: 指挥烧纸,纸灰飞上指挥头。 下联; 修撰进馐,馐馔饱充修撰腹。 上联: 牧童伐木,木打牧童双目木。 下联; 梅香烧煤,煤抹梅香两眉煤。 上联: 移椅倚桐同赏月。 下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上联: 千古流,千古楼,千古楼上望千古流,流楼共千古。 下联; 人月印,人月影,人月影里合人月印,印影同人月。 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上联: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下联;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上联: 黄黍地中走黄鼠,鼠拖黍穗。 下联; 白杨树下卧白羊,羊啃杨枝。 上联: 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去。 下联; 泥泞尼鞋,尼洗泥,泥尽尼归。 上联: 无山得似巫山好。 下联; 何水能如河水清。 上联: 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下联; 路边宿鹭,露落鹭惊,路难惊。 上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 下联; 盗者莫来道者来。 新联:捞者莫来劳者来。 新联:罪客勿来醉客来。 (无情) 上联: 树上桐子、树下童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下联; 屋前园外、屋内员外,员外扫园外,园外净、员外静。 上联: 和尚法正,提汤上塔,大意失手,汤淌烫塔。 下联; 裁缝老徐,与妻下棋,不觉漏眼,妻起弃棋。 上联: 洛阳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 下联; 鹦鹉洲,州下舟,水使舟流洲不流。 上联: 妈妈骑马,马慢妈妈骂马。 下联; 妞妞轰牛,牛拧妞妞拧牛。 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上联: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下联: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上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 2.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区别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 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 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 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 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 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后,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 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 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 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 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 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 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 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 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 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 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 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 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 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 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 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 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 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 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 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 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 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 对於接受。 3.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区别是什么1、语音系统的代表不同 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 2、发展时期不同 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 3、声母数量不同 《诗经》所代表的上古声母有30个左右。同韵部的字只是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因此每个韵部实际不只包含一个韵母。根据韵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韵部分为阴、阳、入3大类。 《切韵》所代表的的中古音有36字母,中古音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类。 《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近古音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语语音 4.雨过山村古诗中的“斜”字古音应读什么古音就是xiá,特别在格律诗中,读xie就不押韵了.语言是演变很频繁的交流工具,俗话说“三十年一变”,现代人交通便捷,读音更替的缓慢些,古人环境比较闭塞,口语读音更替很快,所谓“十里不同音”.唐诗古韵早已面目全非,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么说话的,粤语是保存古音最多的,浙南、闽西北方言也大致是古音风貌.当时盛行洛阳方言 也就是说 洛阳方言是当时得标准国语 而按照洛阳方言许多读音就和现在的普通话不同 比如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绿读作lu 衰读作cui 绿树村边合(hia) 青山郭外斜(xiá)这是按照当时的标准读音来押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