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扬州慢姜夔宋词鉴赏

1.求姜夔 扬州慢的鉴赏文章,详细一些的

姜夔 kuí 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一生飘 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侯门,逢迎取合。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 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 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 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

有《白石道人歌曲》。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

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

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

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

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

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

2.扬州慢的诗词赏析

楼主你好:

盛衰的对比总是能给人以心灵的震颤的。反差越大,对比就越强烈,其震撼效果也就越明显。姜夔的《扬州慢》就是如此。词的上阙一开始,就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来推介这一驰名天下之地——扬州,然而,收尾处却着“都在空城”句,原来的“名都”“佳处”一下变为一座“空城”,落差太大了;紧接着,以往歌舞升平如“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到而今只落得“荠麦弥望”,不堪入目;“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虽说是衬托,但对比的味道很浓,试想,连无生命的池沼树木都憎恶谈到“兵”了,何况人呢?下阙紧承上阕“空城”给人的震撼效果,以“俊赏”的“杜郎”也会被震惊起,写良辰美景无人赏识的荒凉之态,对比强烈,不由你不目瞪口呆。

3.扬州慢 姜夔 赏析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经按照人的思想品德高下,将人分为三等:狂,狷,乡愿。孟子在《尽心下》中也把人分成三个等级:中道者为上,狂狷者次之,而“阉然媚于世”的乡愿者,则属最劣之等级了。何谓“狂狷”?孔子曰:“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就是有进取心的人;狷者,就是独善其身的人;而乡愿则是同流合污的人。无独有偶,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也将词人分作了三等:东坡、稼轩为狂者,姜夔为狷者,而吴文英等就分到了乡愿中。姜夔为何归属于“狷者”,这和他的生平是分不开的。姜夔一生从未入仕。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姜夔从小就过着一种漂泊天涯的生活,这种生活遭际就使得姜夔年纪轻轻的就有一种冷感愁怀,而他的词作也就大都为一些离情别绪之作。狂者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平时见者颇多,而对狷者姜夔则我还是有些陌生。今天收集了一些资料,特别品读一下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

姜夔的《扬州慢》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曾经素以繁华富丽而著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来凭吊扬州荒凉,寄托黍离哀思

《扬州慢》开篇擒题,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竹西亭是扬州的风景名胜,初次到扬州,作者在此解鞍下马,稍作停留。经过昔日春风骀荡的十里繁华旧境,到处长了青青野麦,自从金兵窥犯长江之后,连毁废的城池和高大的树木,都厌恶说到战火刀兵。天色渐渐黄昏,凄清的号角吹送着寒冷,传遍了整座空城。作者通过对扬州城的萧索之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从而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下片则写对扬州的感受。料想杜牧重回扬州也会愕然震惊,纵有赞美“豆蔻”芳华的精工丽词,纵有歌咏青楼一梦的绝妙才能,也没有了当年的兴致和情思。以杜牧笔下的诗境与扬州城的现境进行对比,作者的写法自然高妙,浑化无迹。末言二十四桥依然完好,而只有一弯冷月寂寞无声,那桥边红芍药,年年花叶繁茂,而无人欣赏,充满时移景迁,物是人非之感。作者在下片中侧重于写情,主要是将唐代诗人杜牧对扬州的咏叹之词与扬州城如今的全貌作一番对比,从而抒发了作者的“黍离之悲”。

姜夔的词是非常讲究技巧的,这首《扬州慢》在写作,主要是用了对比和化入的方法。“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言树犹如此,人何已堪?“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句,写出了扬州城物是人非的情景,“二十四桥仍在”,但心情、感情,已是“冷月无声”,写尽了扬州城的凄冷,同时也隐含了人们被战争摧残的痛苦。

姜夔在这首《扬州慢》中一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生于唐末,为人风流潇洒。他曾经在扬州城做过短暂的停留,并留下了许多诗篇,这些诗篇都是对扬州城繁华生活的歌咏。姜夔所化用的诗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正是这种对比,让作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也就行而生悲,因此做下这首《扬州慢》抒发心中的“黍离之悲”。

认真地品读姜夔的这首词,你思绪会随着作者的情思而起伏,你闭目遐思之中,可以隐隐地望见:在一个雪后的清晨,正值风华年纪、西风瘦马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扬州,徘徊在竹西亭边,二十四桥下,希望寻找当年杜牧的踪迹,然而望见的却是满眼荒草废墟,因而悲从景生,哀从心起,缓缓行步中,惊叹“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啊,即使杜牧活到此时,也会被眼前景象惊呆,大诗人再也不会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兴了。扬州破败了,破败在荒淫无能的南宋小朝庭手中,破败在一大群贪生怕死的文官武将手里,布衣青衫的姜夔来此,为她唱一首挽歌。他没有杜牧的依红偎翠,春眠不晓,他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在斜阳陌巷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长长身影,留下他这首《扬州慢》。

4.姜夔《扬州慢》300字的赏析

本篇是姜夔二十一岁路经扬州有感而作。

扬州是唐代的名城,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扬一益二"、"十里长街市井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些都是指其繁华兴盛而言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写下许多歌咏扬州的诗篇,给后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宋代早期也基本保留其固有面貌。但宋室南渡以后,由于女真贵族统治集团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乱,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宋词中就有不少作品是反映扬州盛衰变化的,如赵希迈的《八声甘州·竹西怀古》、李好古《八声甘州·扬州》和刘克庄《沁园春·维扬作》等。它们虽也写出了扬州的今昔变化与残败凋零,但却都不如姜夔这首词写得深沉悲怆,情韵绵进,令人百读不厌

5.姜夔《扬州慢》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很是感人,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6.求姜夔《扬州慢》详细赏析

1. 原文 扬州慢·淮左名都 【作者】姜夔 【朝代】宋 淳熙丙申至日, 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 荠麦弥望。 入其城, 则四顾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 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 感慨今昔, 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 “黍离” 之悲也。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2.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

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

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

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

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3.赏析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

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

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

而昔日那个晚唐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

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

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

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

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

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4.手法 ①情景交融是这首词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

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②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

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

7.如何赏析姜夔的《扬州慢》

姜夔《扬州慢》赏析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

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 “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 “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

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 尽荠麦青青”。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

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8.《扬州慢》内容赏析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

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

9.如何鉴赏姜夔的《扬州慢》

这首词描述的是对劫后扬州的观感。

上阕直接描绘扬州战后的凋敝、凄清。时值金主完颜亮南侵之后的第十五年,词人初次来到淮南东路以左的名城扬州,看到昔日繁华的街巷长满青草,池苑荒废,尽是外敌入侵的遗迹。

黄昏时节,画角声声传来,城空人少,一派凄凉景象。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拟人的说法,连自然风物都怕谈战争了,可见战争带来的创伤和恐怖。

下阕触景生情,抒发内心的感受。说昔曰激赏扬州的杜牧今日到此必定会触目惊心于扬州战后的衰败。

纵然现在仍然还有如杜牧诗中称誉的美丽歌伎,还有醉人魂魄的青楼,但写诗作赋的人却失去了激情和幽雅。 纵然二十四桥的胜景还遗留了下来,波光如旧,但是月色凄冷,已沉寂萧瑟,失去了过去的繁华。

桥边的芍药红花仍然在开着,怕只是不知道这块土地的统治者已经易主,换成了别人。句句充满了幽怨,十分凄凉与悲痛。

作者用杜牧其人、其诗作为贯穿,以昔日繁华反衬今曰之萧飒、冷落,痛斥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葬送了祖国大好河山。 这一层层地写来,词人宣泄了没重的心绪,也抒发了他恋旧、思念故国的情怀。

10.扬州慢的诗词赏析

楼主你好: 盛衰的对比总是能给人以心灵的震颤的。

反差越大,对比就越强烈,其震撼效果也就越明显。姜夔的《扬州慢》就是如此。

词的上阙一开始,就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来推介这一驰名天下之地——扬州,然而,收尾处却着“都在空城”句,原来的“名都”“佳处”一下变为一座“空城”,落差太大了;紧接着,以往歌舞升平如“春风十里”的扬州路,到而今只落得“荠麦弥望”,不堪入目;“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虽说是衬托,但对比的味道很浓,试想,连无生命的池沼树木都憎恶谈到“兵”了,何况人呢?下阙紧承上阕“空城”给人的震撼效果,以“俊赏”的“杜郎”也会被震惊起,写良辰美景无人赏识的荒凉之态,对比强烈,不由你不目瞪口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