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王勃的全唐诗

1.〖赠李十四四首〗 作者:王勃 出自:《全唐诗》

之一:野客思茅宇,

山人爱竹林。

琴尊唯待处,

风月自相寻。

我思慕茅草之宅,你喜欢竹林之游。

我们彼此相待的地方,只有琴和酒;而如有风月美景,自然会相邀同赏。(友人情趣相投,真人生乐事。而只是寄情琴尊风月,又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无奈)

之二:小径偏宜草,

空庭不厌花。

平生诗与酒,

自得会仙家。

门前小径偏适宜绿草生长,空阔的院子不满足鲜花烂漫。

一生都与诗和酒为伍,神仙也自当来相会。(花草相宜之时,当正是气候宜人之春日,而花草诗酒相伴,没有外物羁绊,正是仙家之象。)

之三:乱竹开三径,

飞花满四邻。

从来扬子宅,

别有尚玄人。

竹林下只开三条路,路旁的花香飞满四邻。

扬雄家从来门前冷落,只有情趣相同的人会来。(心静似水,从不为外物动心。无论古今,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即使晚来如此,早先总不免为世情所迷惑,落入忙忙碌碌、追名逐利、患得患失、妄求公平之中。)

之四:霜华净天末,

雾色笼江际。

客子常畏人,

何为久留滞。秋霜洗刷天空到边际,雾色弥漫大江到岸边。

久客的我常怕跟人告别,今天的行船为什么偏偏停留这么久不开动。(惜别之情,常见于不忍离去。此处却责问为何久滞,不到无法忍受离愁别恨不如此。0

2.《全唐诗.诗人小传.王勃》的翻译谁知道

楼上翻译得很棒,只有个别地方值得商榷。试提出来与楼上讨论。

一、“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檄”,还是译作“声讨、讨伐”为好,不要译成“晓谕”。檄就是檄文,是一种文件,常与“移文”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难。如南朝时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即是此例(文章借北山山灵的口吻,嘲讽了当时的名士周颙故作高蹈而又醉心利禄)。唐初时王侯间斗鸡成风,一次适逢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年轻的王勃不谙世事,戏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玩笑似地对英王的鸡进行声讨(当然他以檄为题,纯粹是戏谑,全文没有一点列举对方鸡的不端,反到对斗鸡时鸡的勇武作了大力渲染),而主要也是为自己的主子沛王助兴。这篇文章到了高宗李治那里,遭到痛斥,据说当时高宗骂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交构”是指在诸王间挑拨离间的意思。因而当天下诏废除王勃官职,逐出沛王府。

二、“坐事,复除名。”这里“复除名”似应译为“又一次被削去了官职”不是“遇到赦免除去罪名。”“除名”一般都是指“取消资格”或“削去职位”。当时是因为官奴曹达犯罪应遭处罚,躲到王勃那里想避罪,王勃怕事泄连累自己,就把他杀了,于是被判死罪,但后来遇赦而官位又一次丢了。“复”就是又一次的意思。所以说,刑罚是因为大赦而免了,而杀人罪名是不能去掉的。

另外,这篇传记比较简短,大概《全唐诗》里是这样写的,还有一篇《新唐书》中的,略为详细点,给出如下:

新唐书·王勃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 擿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就善于写文章,九岁得到了颜师古作注的《汉书》阅读,写了《指瑕》指出它的错误。还未成年,他就被授予朝散郎的职位,多次向朝廷进献颂(一种文体)。沛王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他暂任府中的修撰,论定编次《平台秘略》,书写成后,沛王喜爱推重它。当时,各位王爷斗鸡比赛,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文章讨伐英王的鸡,高宗发怒说:“这是要在诸王中播弄是非。”把他赶出王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王勃被罢职以后,客居剑南。曾经登上葛馈山远望,感慨地想起诸葛亮的功绩,写了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听说虢州多草药,请求补缺担任虢州参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欺辱别人,被同僚共同怨恨。官奴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那里,王勃后来害怕事情泄露,就杀了他。这件事发觉后王勃被判处死刑,恰逢大赦,只是取消了功名。

父福畴,由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谴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的父亲王福畴,原先任雍州司功参军,因受王勃牵连的缘故贬为交趾令。王勃前去探亲,过海时溺水,受了惊吓而死,年纪二十九岁。当初,王勃路过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来向客人们夸耀。到时,都督拿出纸笔一个一个邀请客人,没有人敢接受,到王勃那里,他漫不经心,毫不推让。都督很恼怒,起身如厕,派小吏等候他写下文字就来报告。一次两次的报告,文辞越来越奇特,于是都督惊奇地说:“这是天才啊!”请他最后完成文章,非常高兴地结束了这次宴会。王勃写文章,起初不深思,先磨好几升墨,再畅饮一番,拉过被子蒙面而睡,等到醒来,拿起笔来写成文章,不改一字,当时的人称王勃的做法为打腹稿。

3.王勃的诗有哪些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 圣泉宴 披襟乘石蹬,列籍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寻道观 其观即昌利观,张天师居也。

芝应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芨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散关晨度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 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重门临巨壑,连栋想崇隈。 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游梵宇三觉寺 香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 叶齐山径密,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 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别薛华 <英华>作秋日别薛升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律。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重别薛华 一作重别薛升华 明月沉珠浦,凤飘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飘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

麻平晚行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戌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送卢主簿 穷途非所恨,虚室自相依。 城阙居年满,琴尊俗事稀。

开襟方未已,分袂忽多违。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饯韦兵曹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 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白下驿饯唐少府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仲春郊外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青。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郊兴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 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郊园即事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观佛迹寺 莲座神容严,松崖圣趾馀。 年长金迹浅,地久石文疏。

颓华临曲磴。倾影覆前除。

共嗟陵谷远,俄视化城虚。 山居晚眺赠王道士 金坛疏俗宇,玉洞侣仙群。

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 斜照移山影,回沙拥籀文。

琴尊方待兴,竹树已迎曛。 八仙径 寺南又有昌利观,去寺可数里,岩径窈窕,杖而后进。

奈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 援萝窥雾术,攀林俯云烟。

岱北鸾骖至,辽西鹤骑旋。 终希脱尘网,连翼下芝田。

春日还郊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落花落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环。 秋夜长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皇,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

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泥溪 弭棹凌奔壑,低鞭蹑峻岐。 江涛出岸险,峰磴入云危。

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 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

风生苹浦叶,露泣竹潭枝。 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 一作骆宾王诗,无首四句 石图分帝宇,银牒洞灵宫。 回丹萦岫室,复翠上岩栊。

雾浓金灶静,云暗玉坛空。 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

林泉朋月在,诗酒故人同。 余逢石髓。

从尔命飞鸿。 出坑游山二首 本作题玄武山道君庙 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

驱羊先动石,走兔欲投巾。 洞晚秋泉冷,岩朝古树新。

峰斜连鸟翅,磴叠上鱼鳞。 化鹤千龄早,元龟六代春。

俘云今可驾,沧海自成尘。 出坑游山二首 振翮棱霜吹,正月仁天浔。

回镰凌翠壑,飞轸控青岑。 岩深灵灶没,涧毁石渠沉。

宫阙云间近,江山物外临。 玉坛栖暮夜,珠洞结秋阴。

萧萧寓俗影,扰扰望乡心。 谁意山游好,屡伤人事侵。

别人四首 久客逢馀闰,他乡别故人。 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

江上风烟积,山幽云雾多。 送君南浦外,还望将如何。

桂轺虽不驻,兰筵幸未开。 林塘风月赏,还待敌人来。

霸华净天未,雾色笼江际。 客子常畏人,何为久留滞。

赠李十四四首 野客思茅字,山人爱竹林。 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

小径偏宜草,空庭不厌花。 平生诗与酒,自得会仙家。

乱竹开三径,飞花满四邻。 从来扬子宅,别有尚玄人。

风筵调桂轸,月径引藤杯。 直当花院里,书斋望晓开。

怀仙并序 客有自幽山来者,起予以林壑之事,而烟霞在焉。思解缨绂、永咏山水。

神与 道超,迹为形滞。故书其事焉。

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 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

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 鸾情极霄汉。

凤想疲烟霞。 。

4.王勃的采莲归的诗词大意

相和歌辞·采莲归 年代:【唐】 作者:【王勃】 体裁:【乐府】 类别:【】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摇轻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摘莲花,今渠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重迭。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兹期,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何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南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更几重。

【注释】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全诗采取倒叙手法, 实是故事的结尾。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 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莲花乱脸色,荷 叶杂衣香。”

“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不 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吗?这个开头 短小精彩,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 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

这一大段中又可分 为几个小层次。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 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 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

生活 的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 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 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 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 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好一派“接天莲叶无穷 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这景致与从前一样, 物是人非,岂能不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近,莲塘里 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苦情。

这目睹耳闻,使采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 的日子不会久留。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犹未 还”!“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离别已久远思之切, 怨之深。

“江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兴,意为 光阴易逝,就像采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倏 忽就到迟暮。这里通过对采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 开和平宁静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见处于太平盛世的劳 动人民的真实的悲苦的一面。

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饶 美丽的江南女子,若不是对外战争使夫妻分离,她的 生活本应是幸福美满的。“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 必尽倡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这 第三层是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 夫的。

说她既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 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她虽被思念 所折磨,性格却很豁达、坚强。

“莲花复莲花,花叶 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此为第四层, 是写采莲女子在采摘莲花时,将自己与花相比。

荷花 开得那么稠密,并蒂连枝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 是形单影只。荷叶虽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虽 红但赛不过自己的面颊。

她对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赏, 自我陶醉。“女为悦己者容”人虽美却无人欣赏,于 是欣赏与陶醉之中,悲辛、懊丧也与之俱来。

“佳人 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 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 雁书迟。”

这最后一层里是写采莲女子叹息红颜不能 长驻。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怜形单影只。

她的心上 人不在身边,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归来青春或许已 不再,不由得望着他们分别的地方惆怅感伤,回忆起 从前“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情景。那旧时的 甜情蜜意的痕迹已经难觅,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

物 换景移了,而我的那颗心却依旧没变。“不惜西津交 佩解”,是反用郑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说明虽然饱受 相思,她与征夫的爱情至今也不后悔。

而她对丈夫的 迟迟不来信,却感到不满。她不忍心责备丈夫不给自 己写信,只说“北海雁书迟”,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 故,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

但采莲 女似乎丝毫不认为丈夫不来信,意味着可能负伤或战 亡,她抱着美好的希望在等待。这段诗可以说是采莲 女子的内心独白。

从这独白里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 么光明、纯洁与善良。“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 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 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这是诗歌 的结尾部分。

前四句描写秋夜江畔莲塘的景象。明月 当空照,清风吹拂着浩淼的江面,水波粼粼泛着银 光。

莲塘里传来阵阵歌声,采莲女们尚未歇息。最后 四句,游客与众采莲女子相遇,目睹她们互相询问对 方征夫的情况。

这一群打扮得漂亮的采莲女子,正打 点舟楫准备回家,尽管今宵良夜等待她们的却是空帏!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评这首《采莲曲》说:“末 叙暮归曰:‘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 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 征客关山路几重?’不特迷离婉约,态度撩人。

结处 尤得性情之正。” 这首《采莲曲》它的内容充实生动,言辞优美, 是一首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诗篇。

5.诗人王勃写了什么诗

王勃(649—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四 杰”之一。

王勃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沛王李贤慕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后 因《檄英王鸡》罹祸,被唐髙宗逐出沛王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 年)王勃补任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治 罪,遇赦得释,他的父亲因受连累被贬为 交趾令。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南下 探亲,于途中不幸溺水受惊而死。

初唐诗坛盛行上官体,“争构纤微,竞 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崇尚实用,他的 诗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 而弥坚”,对转变诗坛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全唐诗》编为二 卷,《全唐诗外编》补二十首。

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 王勃诗文俱佳,为四杰之首,在扭转 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体制上功劳极大,为 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王勃的文多于 诗,最为人所称道的是《滕王阁序》,伤 古托怀,余味无穷。 王勃写得最多的是五 律和五绝,但内容多局限于旅世抒怀、临别酬赠。

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杰作,虽写送别却摆脱了常格,极为旷达豪放,使人 心胸为之一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成为千古名句,久为人们传 诵。

《别薛华》、《麻平晚行》、《饯韦兵曹》、《白下驿饯唐少府》、《咏 风》等,也是音调和谐,感情丰沛。 五绝中《羁春》、《夜兴》、《山中》 等,寓情于景,格调自然。

6.离愁别绪像王勃的什么诗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 《全唐诗》中。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仅差一个采纳,望采纳。

7.全唐诗.全唐诗库.唐诗宋词鉴赏.唐诗宋词元曲.唐诗驱鬼李白

1.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唐·李世民《赠萧》)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5.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之塞上》)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1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三词《渡汉江》) 1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1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7.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论诗》) 1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怀五百字》) 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2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2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白二十韵》) 2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25.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题诗后》) 2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2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韩愈《调张籍》) 28.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2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进学解》) 30.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 31.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3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3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唐·刘禹锡《浪淘沙》) 3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3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3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40.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4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村绝句》) 4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4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4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4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4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李商隐《乐游原》) 49.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情》) 50.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唐·杜荀鹤《春宫怨》) 5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5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53.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 54.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稼衣裳(cháng)。

(唐·秦韬玉《贫女》) 55.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僧云览诗中之句) 5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上一篇
叠字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