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为政有关的诗句

1. 论语为政的语句是

1、解答:

最有名的是以下几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拓展:

【论语·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 请提供一句带“政”字的古诗句

唐 - 白居易 - 马上作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题目】:马上作 【内容】: 处世非不遇,荣身颇有余。

勋为上柱国,爵乃朝大夫。 自问有何才?两入承明庐。

又问有何?再驾朱轮车。 矧予东山人,自惟朴且疏。

弹琴复有酒,且慕嵇阮徒。 暗被乡里荐,误上贤能书。

一列朝士籍,遂为世网拘。 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

每觉宇宙窄,未尝心体舒。 磋跎二十年,颔下生白须。

何言左迁去?尚获专城居。 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

虽未脱簪组,且来泛江湖。 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酤。

高声咏篇什,大笑飞杯盂。 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欢娱。

用兹送日月,君以为何如?秋风起江上,白日落路隅。 回首语五马,去矣勿踟蹰。

唐 - 李白 -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题目】: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内容】: 美人为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唐 - 岑参 - 苗侍中挽歌二首 【年代】:唐 【作者】:岑参 【题目】:苗侍中挽歌二首 【内容】: 摄朝章重,持衡国相尊。 笔端通造化,掌内运乾坤。

青史遗芳满,黄枢故事存。 空悲渭桥路,谁对汉皇言。

天子悲元老,都人惜上公。 优贤几杖在,会葬市朝空。

丹旐飞斜日,清笳怨暮风。 平生门下客,继美庙堂中。

1. 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例句:衙排宣政仗)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2. 酬寄牛相公同宿话旧劝酒见赠(例句:每来政事堂中宿)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3. 和郭使君题枸杞(例句:山阳太守政严明)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4.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例句:官历二十政)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5. 勤政楼西老柳(例句:半朽临风树)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6. 去岁罢杭州今春领吴郡惭无善政聊写……(例句:为问三丞相)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7. 闻歌妓唱严郎中诗因以绝句寄之(例句:已留旧政布中和)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8. 驯犀-感为政之难终也(例句:驯犀驯犀通天犀) 朝代:唐 作者:白居易 9. 苗侍中挽歌二首(例句:摄政朝章重) 朝代:唐 作者:岑参 10. 赠酒泉韩太守(例句:太守有能政) 朝代:唐 作者:岑参 11. 夏晚寻于政世置酒赋韵(例句:聊从嘉遁所) 朝代:唐 作者:陈子良 12. 和张荆州九龄晨出郡舍林下(例句:优闲表政清) 朝代:唐 作者:崔颂 13. 奉贺太保岐公承恩致政(例句:君为宫保及清时) 朝代:唐 作者:窦常 14. 酬常郿县见赠(例句:爱君修政若修身) 朝代:唐 作者:独孤及 15. 李卿东池夜宴得池字(例句:政成机不扰) 朝代:唐 作者:独孤及 16. 白水明府舅宅喜雨,得过字(例句:吾舅政如此) 朝代:唐 作者:杜甫 17. 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例句:姚公美政谁与俦) 朝代:唐 作者:杜甫 18. 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例句:大贤为政即多闻) 朝代:唐 作者:杜甫 19.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例句:天门日射黄金榜) 朝代:唐 作者:杜甫 20. 过勤政楼(例句:千秋佳节名空在) 朝代:唐 作者:杜牧 21. 怀政禅师院(例句:山斋路几层) 朝代:唐 作者:杜牧 22. 和友人寄长林孟明府(例句:为政为人渐见心) 朝代:唐 作者:杜荀鹤 23. 送青阳李明府(例句:善政无惭色) 朝代:唐 作者:杜荀鹤 24. 德政上睦州胡中丞(例句:上德由来合动天) 朝代:唐 作者:方干 25. 尚书新创敌楼二首(例句:下马政成无一事) 朝代:唐 作者:方干 26. 送杭州李员外(例句:政成何用满三年) 朝代:唐 作者:方干 27. 送睦州侯郎中赴阙(例句:昔著政声闻国外) 朝代:唐 作者:方干 28. 宓公琴台诗三首(例句:宓子昔为政) 朝代:唐 作者:高适 29. 上荆南府主三让德政碑(例句:明明赫赫中兴主) 朝代:唐 作者:贯休 30. 赠抱麻刘舍人(例句:郡政今良吏) 朝代:唐 作者:贯休 31. 和张相公太原山亭怀古诗(例句:公府政多暇) 朝代:唐 作者:韩察 32.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例句:汉家旧种明光殿) 朝代:唐 作者:韩愈 33. 勤政楼观乐(例句:银河帝女下三清) 朝代:唐 作者:贾至 34. 圣政纪颂(例句:三皇不书) 朝代:唐 作者:来鹄 35.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例句:猎客张兔罝) 朝代:唐 作者:李白 36.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例句:美人为政本忘机) 朝代:唐 作者:李白 37. 酬致政杨祭酒见寄(例句:初还相印罢戎旃) 朝代:唐 作者:李逢吉 38. 广陵送林宰(例句:清政过前哲) 朝代:唐 作者:李嘉佑 39. 行次成皋,途经先圣擒建德之所,缅……(例句:有隋政昏虐) 朝代:唐 作者:李隆基 40. 寄辛明府(例句:何处无苛政) 朝代:唐 作者:李频 41. 寄韩鹏(例句:为政心闲物自闲) 朝代:唐 作者:李颀 42. 宿越州天王寺(例句:海隅布政惭期月) 朝代:唐 作者:李绅 43. 咸亨殿宴近臣诸亲柏梁体(例句:屏欲除奢政返淳) 朝代:唐 作者:李治 44. 硖州旅舍奉怀苏州韦郎中(例句:儒服学从政) 朝代:唐 作者:令狐峘 45. 洋州于中丞顷牧左绵,题诗越王楼上……(例句:隔政代君侯) 朝代:唐 作。

3. 《为政第二》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本篇引语】 《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

4. 求《为政》里一句话的解释和赏析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我们知道孔子享年七十三岁。由内容看来,此章应出于孔子人生暮年,乃孔子回首其一生在进德、为学、从政上的历程。若与孔子生平相对照起来,当更能清楚孔子此章之原意。换另一个角度来看,整部论语如果编辑时有记录下孔子说出每句话的年代,那参照此章或将更能了解孔子每句话的心境。就本章内容而言,除应参照孔子生平之外,尚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为“耳”字的意义;二则又与性善与性恶有关。最后本章另还有一种引申的意义。以下便一一介绍。

参照孔子生平:

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三岁丧父。小时跟着母亲过着不算富裕的生活。事实上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满十五岁后,为了帮助家用,从事过儒的工作,在当时儒是在贵族遇有婚丧祭祀等需要礼仪的场合,雇来配合奏乐念祷的人。后来因为孔子的母亲反对,认为这是低贱的职业,使得孔子再度重拾书本。母亲过世之后,年轻的孔子求职受挫,故更坚定向学之志。

三十而立。经过了十余年苦读有成,并曾在季桓子家中任职。三十岁时名声渐渐响亮,且开办了私学,开始以有教无类的精神来教育贵族、平民甚至奴隶的子弟。三十五岁时,鲁国内乱,鲁昭公被三桓打败,遭赶到齐国。孔子也去齐国,任高昭子家臣,一心希望能为齐景公服务,但为齐相晏婴所阻。

四十而不惑。孔子居齐三年之后,失望地返回鲁国重拾教鞭。以作学问和教学弥补了在政治上的失意,并且在其中领悟了更多的事理。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五十岁时鲁国发生了阳货之乱,五十一岁时重获起用为官,任中都宰。孔子以三个月的时间肃清小偷、赌博、游民。因绩效斐然,晋升为大司寇(最高司法官)在一年之内执法公正,之后孔子又在夹谷齐鲁会上取得外交胜利、降低三桓居城并平其家臣内乱、诛杀少正卯。这当中又以诛杀少正卯一事较具争议。另外“三月使鲁国大治”的说法亦指此时。可惜于五十六岁时,齐人致赠女乐与鲁君臣,定公与季桓子于郊祭时又不分祭肉与孔子。(这是辞退不称职、不想用的官员之方法)孔子只好离开鲁国与学生一齐周游列国去了,这其中的过程艰辛。

别人以为他是——论语宪问篇,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就是那位明知道行不通,却还是一定要去做的人吗)?他自己也承认——论语微子篇,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君子出来从政,只是为了希望能依其所学,以推行合宜之事,为其所当为而已。至于天道无法实现,则早已了然于胸了)。

其中并两度遇到生命危险,孔子都立即诉求于天。论语述而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说:天是我一生德行的来源,桓魋真能对我怎样呢)?修德虽是自己的事,但孔子认为他修德的原因其实就是知天命以及顺天命,所以说其德实源于天。也因此桓魋虽欲加害孔子,但应当也无可奈何。论语子罕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在匡遭人围困,就说:周文王死后,文化传统岂不都在我这里?如果天要弃绝这文化传统,那后世的人没有机会再学到它了;如果天还不要弃绝这文化传统,那眼前这些匡人又能对我怎样呢)?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后来得学生冉有之助,奉召反鲁。当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之后,孔子便把精力放在整理经典及教育后进之上,直到逝世。

耳字的意义。耳字有二解:一、耳为衍字。本章的六个阶段都是动词为主,顺天命与孔子生平相符,敦煌石经的版本是“六十如顺”;二、一切入于耳的东西。此解详见于最后的本章引申意一节。

性善与性恶。孔子享年七十三岁,穷其一生于进德修业,但也直到七十岁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可叹当时他不但时日无多,且垂垂老矣。由此可知:从心所欲其实是很难不踰矩的。以性善的角度看来,真正由心而发的,应为既真且善又美的,当然应能符合人类社会所形成的规范。可见得孔子此说又隐约显示人性中并非仅有善一个成份。

5. 和归有关的诗句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 唐 · 白居易《长恨歌》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唐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唐 · 王维《山居秋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唐 · 王维《使至塞上》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唐 · 李商隐《夜雨寄北》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唐 · 杜甫《望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宋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唐 · 孟郊《游子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宋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6. 论语中有关道义的句子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释】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

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

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