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的故事之李白

1.用古诗编故事500字李白的诗

《李白的创作过程》 中秋节的午夜 中秋节来了,李白坐在床头想:唉!城镇里多热闹啊!我隐居山林,此地无人知晓,真孤单啊!突然,李白似乎听到了悠扬的琴声,“王维!他不是每年的中秋午夜在此林练琴嘛!不知,去年送他的月光饼吃完了没有?”琴声越来越悠扬.李白突然想到:为何不请王维共度中秋节呢? 李白摆宴席 “就请王维!”李白赶紧摆宴席.他找了两个碗,往碗里倒上白酒.出门踩了一些韭菜,砍了一点柴回家.把柴扔进了火炉里点上火,把一些韭菜放进火锅里.这时,李白用另一些韭菜和一些面做了一个大大的月光饼,放在了一个大盘子里,端到桌子上,再用筷子把韭菜从火锅里夹到一个小碗里,捧上桌来.摆好宴席,半个小时过去了. 李白请客 这时,仍然能听到那美妙动听的琴声.李白走出了半圆形拱门,来到了阳台坐在藤椅上,清清嗓子喊道:“王维!”王维听到了喊声问:“你是谁?”“是李白!”李白回答道.“哎哟!是李白!”我得去找他!王维想到.顺着声音找去,不久,他看到了一个白色的阁楼. 不眠之夜 李白已在门外等候了,李白请王维上阳台去.王维跟随着李白上楼,到了一楼卧室旁边的阳台.两人把袖子一甩,胳膊搭在桌上,两人拿起酒杯,碰了一下酒杯,把酒喝掉了.“也不知家里怎样了?!”李白叹了一口气:“唉!” 李白作诗—静夜思 “是你看见月光饼想家了?”王维问.李白回答道:“是啊!”“哈哈!别把这事往心里记!您—既然是诗圣,看着这洁白的月亮,为何不作诗一首呢?”“好呀!就编一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如何?”“好!不愧诗圣!好诗!好诗啊!”王维连连夸奖.“哈哈!哈……!” 两人说说笑笑,一同过了中秋节的午夜.。

2.唐诗的故事之李白 观后感

幼年的李白,深深折服于司马相如的文采,加以初唐的文风正在从南北朝的骈俪的文风中走出,师汉之古风渐成共识。

李白习司马相如之文,每日读一篇,仿写一篇,浸淫日久,文章风格渐渐定型。遗憾的是,这时流行的文体已非汉之所谓赋,而是唐之所谓诗。

且其时律诗尚未形成绝对优势,携带汉风的自由体长短句风头正健,如陈子昂之《登幽州台歌》,于是李白找到了他大展豪情的通道。后人读李白之诗,感觉其律诗不工,长短句之随意自然,意境之奔放浪漫,简直就不是在读诗,而是在欣赏汉之丽文美赋。

如《将进酒》,《蜀道难》等。独不知李白与司马相如的这段渊源相继及期间所下之苦功。

至于李白之情场得意,相比于远师司马相如,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唐诗故事之李白

唐诗故事之李白: 李白一生游历名山大川,伴随脚步写出了很多名篇。

我们可以根据他的诗篇,追随他的脚步,在大半个中国勾勒出他的行踪。 25岁之前,李白足迹不出四川,这个时期李白的诗作不多,但我们大概知道他家境相当富有。

此后,李白辞亲远游,而且这一“游”就是16年。从湖北的江陵、广西的苍梧一直到浙江的剡中、山西的太原,东南半壁江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李白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间、游历这么广阔的地方?和他自幼培养起来的远大志向以及向往自然、求仙长生的道教思想有关。我们说李白是伟大的诗人,其实李白本人并不想做诗人。

李白少时就给自己的未来作了定位:“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所以他根本不走通过考试取得官职的道路,也不把一般的官职放在眼里。

他选择的是“直道”,就是游天下名山,广交英贤豪杰,以取得“山林名士”的美誉而名动京师,进而一举成为皇帝近臣,以实现他的报国理想—司马承祯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么? 最后,李白也正是因为隐居剡中的道友吴筠推荐,才得以进入京城。这时,他已经42岁了。

在京城,李白得到了“翰林院供奉”这样的虚职,本来十分自负、梦想着大展宏图的他,不久却发现自己只不过被当作一个伺宴赋诗的文人罢了。个性的李白在长安留下了“高力士脱靴”、“杨贵妇磨墨”这样的故事后,就被“赐金还山”、体面地撵出京城了。

李白在京城呆了不到三年,带着失意和悲愤,又一次踏上了人生旅途。这一“游”便是十年。

和人生的第一次远游不同,当时是意气风发,而现在则是从都城的官宦生活跌至社会底层,李白心中的落寞和生活的穷困可想而知。尤其是离开长安的最初三年,是李白极度潦倒的时期。

除了结识杜甫、高适等友人,生活基本上是阴郁的灰色。李白在山东接受了严格的宗教仪式,度为真正的道士,但据《太平广记》记载,这期间李白仍然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 。

大病一场之后,李白在又动身前往南方游历。

4.关于李白古诗的故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5.唐诗的故事之李白 观后感

幼年的李白,深深折服于 司马相如 的文采,加以初唐的文风正在从南北朝的骈俪的文风中走出,师汉之古风渐成共识。

李白习 司马相如 之文,每日读一篇,仿写一篇,浸淫日久,文章风格渐渐定型。遗憾的是,这时流行的文体已非汉之所谓赋,而是唐之所谓诗。

且其时律诗尚未形成绝对优势,携带汉风的自由体长短句风头正健,如 陈子昂 之 《登幽州台歌》 ,于是李白找到了他大展豪情的通道。后人读李白之诗,感觉其律诗不工,长短句之随意自然,意境之奔放浪漫,简直就不是在读诗,而是在欣赏汉之丽文美赋。

如 《将进酒》 , 《蜀道难》 等。独不知李白与 司马相如 的这段渊源相继及期间所下之苦功。

至于李白之情场得意,相比于远师 司马相如 ,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6.唐诗李白的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 ,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7.关于李白诗歌的故事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玻江上使人愁。

这是唐朝诗人崔颢的一首七律诗,题在长江边上的黄鹤楼。作者以子安乘黄鹤的神话为缘由,渲染出一种令人深深向往的环境气氛,描绘出祖国锦绣山川的胜景,历来让人百读不厌。据说在天宝三年,李白也到黄鹤楼漫游,看到崔颢这首题诗,越看越爱,赞叹不已。望着长江上下如画的风景。李白也想再写一首题黄鹤楼的诗,但想来想上,总是跳不出崔颢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后,他便独自乘船到江南一带漫游去了。

黄鹤楼所题的古诗中,以崔颢的诗最为人称道。有关李白为此而“搁笔”的传说,值得考究。李白在崔颢题诗前已两登斯楼,均有诗作。崔颢题诗后,李白并非很快见到。李白对崔诗景仰之至,《登金陵凤凰台》似欲超越,与崔诗互有短长;《鹦鹉洲》则明显学舌,故难以流传。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 而且写得一手好篆, 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 曾将他召至内殿, 请教经法, 还为他造了阳台观,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 自然十分开心, 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文,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 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 以大鹏自喻, 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 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8.谁有关于古诗的故事

上学的时候老师这么给我们讲《赠汪伦》的,不知道真假。

李白经常四处云游,李白游经(在今安徽省)桃花潭附近时,附近贾村的汪伦非常爱慕李白的诗篇,便写信邀李白前来,信中提道:我这里有万家酒店,桃花成潭(知道李白喜欢桃花和美酒)。李白信以为真,前来拜访,王伦更是盛情款待,当提及美酒桃花时,李白知道上了当,原来这里有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和一个叫桃花潭的景观,追悔莫及,便对汪伦要求写诗的事只字不提。

当李白要走的时候,汪伦仍是热情欢送,李白深深感动,便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