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在宋词中见过你 我在宋词中见过你 那时 你淋漓着江南的小雨 穿着篾草织的蓑衣 挽着的裤脚刚好在膝盖以下 裤子上的碎花落在花鞋上许多 一片春愁的日子里 湿软的泥土沾染着你的脚背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季节中 你含苞欲放的身体散发着油菜花的清香 摇曳的背影调和漫山遍野娇滴滴的花黄 我最近总是想抒情 不知道怎么了 望着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丁星雨点 似乎还有几片雪花胡乱飞舞 这种想法越发凝重 它动我没动 我说的是雨点雪花和那个被心思锁住 在三四肋骨间跳动的器官 我在宋词中见过你 断云收 篱笆上斜挂的蓑衣面对木屋窗前的留影 轻轻的漏下余存的雨水 仿佛心思 一滴一滴 深院静 小亭空 多想风雨再起 你去撑起一把油纸伞 踩着春泥 在风里 在雨里 撑得相思 飘散飘散着久远 飘散着凄迷 我在宋词中见过你 那时 你是长大了的你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我说这不是江南是粉巷 你的眼神没有了那时的清澈 你笑 笑得好招摇 我说江南是一幅画 花残杏小 燕飞水绕 柳絮和风细雨一起飘飘 你说江南其实更是一种心境 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说哪个qing 你说晴朗的晴 水清则无鱼 浴池中 蓝瓦瓦冒着气泡的水里 泡着的永远不是鱼 《廊桥遗梦》中的那座廊桥下没有水 没有水便没有鱼和欲望 什么是欲望 欲望就是看着那座廊桥下丛生的杂草 想那片乱草中可以有清澈的水然后再有鱼 草虽纷乱 却有情 你若在其中走过或者搭过帐篷什么的 草也会让你不已温馨 我在宋词中见过你 杏花村馆酒旗风 举杯换盏间。 眉宇间既有江南女子的绕指柔情 也有西北大漠的悲伧豪迈 既能醉里挑灯看剑 也能似花还似非花 看着你真的长大了 无所不能 我说我走了 人将别 心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 相处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 在不远不近的距离微笑着 看着对方想着江南 雨中蓑衣还在 风中纸伞斜斜 人去也 2.求关于写辛弃疾的文章,原创,800字,抒情散文,O(∩作为参考吧: 今天早上看了一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心弦颤动了下,不只因很久没有“雨夜乱翻书”了,而是再次感叹那份执着,从二十三岁开始的梦想。 眼下自己已经二十六,虚长当年的稼轩三年,而如今壮志全无,只谈风月。哎! 只谈风月,只谈稼轩。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初识稼轩还是初中,读的是《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觉得真好,可又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心里喜欢,爱之诵之,出乎自然。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彷佛鼻尖真真切切的闻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竟是欲罢不能。 于是,“辛弃疾”这三个字印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似乎是与这恬静、舒适的乡村气息夹杂在一起的。 再后来,到了高中。 知识多了,对稼轩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个爱国词人,读他的《破阵子》。 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震撼了,可怜白发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苍凉啊。 后来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才知道辛弃疾在中国词坛上地位之高,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力压古今豪杰,夺得“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 人总是善于遗忘的,正如王右军所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此后的高中,忙于高考,忙于奔波于数理化之间,对这个让我曾经倾心,曾经震撼的辛弃疾,渐渐的远去了,偶尔复习课文的时候读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或是一笑而过,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涟漪,却再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汹涌奔腾之感了。 再见稼轩,便是大学了。 坐在图书管里,不经意的翻起一本《宋词精选》,又是不经意的翻到辛弃疾这里,我才惊羡,才震撼,往日的激情,顿时流入心中!“将军百战声名裂”,是否稼轩意气风发,聚众抗金的肝胆写照?是否也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稼轩,依旧是铮铮男儿,到死心如铁。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谗小人。 稼轩,纵然你是补天的经纶手,纵然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憔悴赋招魂,蘸着血泪写一句“儒冠多误身”!那古来三五个英雄中,稼轩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气,只换得衣冠人笑,难怪稼轩感叹“知我者,二三子”。那个沉闷堕落的南宋王朝,意气如稼轩者,天下有几人? 后人把稼轩与苏轼并提,合称“苏辛”,且早有定论,“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 但就是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欢的。甚爱他一笑人间万事的洒脱,好个“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等气魄心胸,叫人倾倒,此等乐观豁达,叫人钦佩。 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爱酒。李白说得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酒是稼轩一辈子离不开的东西。 犹记稼轩有一篇戒酒的词《沁园春》,开篇便呼“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如此金刚怒目,大下决心,真是不易。 然读到后来,稼轩一改开始坚决之心,竟与酒杯达成协议: 麾之即去,招之即来。哈哈,不觉莞尔一笑,好一个可爱的稼轩。 稼轩不仅与酒杯有协议,更与鸥鸟是同盟。带湖新居游览之时,与鸥鸟结盟曰:“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不但要与鸥鸟结盟,更要欧鸟带来白鹤,好一个不知足的稼轩啊! 稼轩生在我八百年前,是先贤前辈。 叫声稼轩,很是失礼,确倍感亲切。恨只恨此生无缘,不能与先生把酒一杯,共话人间万事空,共笑沙鸥满身愁,共与沙场秋点兵。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古。此生不能与您相醉明月,不能与您塞北江南,华发苍颜,真乃人生一大憾事耳! 或者是 一个人的战场 辛弃疾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是他唯一的武器。 他是被一颗赤诚之心推向南方的。南方,那个叫做“南宋”的国度,当他豪放的栖居被入侵者的铁骑恣意践踏时,他选择了“南飞”,去做一只梦想收复失地的带着乡愁的鸟儿,他相信,他满腔的热血可以燎原,终有一日,山河收复,失雁北归。 他是数着步子踏上那块宫台紫殿的,他站得笔直,两眼急切的望向北方。 他不知道,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家乡只是空中楼阁;他梦中千千万万次的奔跑,只沉睡在那个唤作幻梦的地方;他絮絮念叨的战场容不了他闪着金光的铁戟。 一个人的怒吼抹不开一个时代的苍凉。他倒下,又爬起来,再倒下,他的戟被折弯,背弓的生疼,他被压在人群中,压在故乡厚重的泥土下,无法行走。 不是走不动,而是不愿意走,他没想过离开吗?可他分明在浓的化不开的笔墨里追随季鹰的鲈鱼而去,他不愿走,因为他爱着这土地,因为他的戟没有断,他北飞的信念已经深深植入土地,他明白,他和许汜不是一辈,他是一只孤独的鸟儿。 他在战斗,驰骋在一个人的沙场。 武器只剩下诗,然而他仍在诗中坚持战斗,即使落日西斜,断鸿悲鸣,他仍看得见刘郎。 3.求关于写辛弃疾的好文章今天早上看了一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心弦颤动了下,不只因很久没有“雨夜乱翻书”了,而是再次感叹那份执着,从二十三岁开始的梦想。眼下自己已经二十六,虚长当年的稼轩三年,而如今壮志全无,只谈风月。哎! 只谈风月,只谈稼轩。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初识稼轩还是初中,读的是《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觉得真好,可又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心里喜欢,爱之诵之,出乎自然。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彷佛鼻尖真真切切的闻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竟是欲罢不能。于是,“辛弃疾”这三个字印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似乎是与这恬静、舒适的乡村气息夹杂在一起的。 再后来,到了高中。知识多了,对稼轩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个爱国词人,读他的《破阵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震撼了,可怜白发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苍凉啊。 后来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才知道辛弃疾在中国词坛上地位之高,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力压古今豪杰,夺得“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 人总是善于遗忘的,正如王右军所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此后的高中,忙于高考,忙于奔波于数理化之间,对这个让我曾经倾心,曾经震撼的辛弃疾,渐渐的远去了,偶尔复习课文的时候读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或是一笑而过,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涟漪,却再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汹涌奔腾之感了。 再见稼轩,便是大学了。坐在图书管里,不经意的翻起一本《宋词精选》,又是不经意的翻到辛弃疾这里,我才惊羡,才震撼,往日的激情,顿时流入心中!“将军百战声名裂”,是否稼轩意气风发,聚众抗金的肝胆写照?是否也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稼轩,依旧是铮铮男儿,到死心如铁。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谗小人。稼轩,纵然你是补天的经纶手,纵然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憔悴赋招魂,蘸着血泪写一句“儒冠多误身”!那古来三五个英雄中,稼轩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气,只换得衣冠人笑,难怪稼轩感叹“知我者,二三子”。那个沉闷堕落的南宋王朝,意气如稼轩者,天下有几人? 后人把稼轩与苏轼并提,合称“苏辛”,且早有定论,“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但就是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欢的。甚爱他一笑人间万事的洒脱,好个“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等气魄心胸,叫人倾倒,此等乐观豁达,叫人钦佩。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爱酒。李白说得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酒是稼轩一辈子离不开的东西。犹记稼轩有一篇戒酒的词《沁园春》,开篇便呼“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如此金刚怒目,大下决心,真是不易。然读到后来,稼轩一改开始坚决之心,竟与酒杯达成协议: 麾之即去,招之即来。哈哈,不觉莞尔一笑,好一个可爱的稼轩。 稼轩不仅与酒杯有协议,更与鸥鸟是同盟。带湖新居游览之时,与鸥鸟结盟曰:“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不但要与鸥鸟结盟,更要欧鸟带来白鹤,好一个不知足的稼轩啊! 稼轩生在我八百年前,是先贤前辈。叫声稼轩,很是失礼,确倍感亲切。恨只恨此生无缘,不能与先生把酒一杯,共话人间万事空,共笑沙鸥满身愁,共与沙场秋点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古。此生不能与您相醉明月,不能与您塞北江南,华发苍颜,真乃人生一大憾事耳! 4.求篇作文我手头上有三本《唐诗三百首》,其中两本还是近两年刚出炉的精品,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却是不大去触摸的。 因为它们夺目的外表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古雅。与之相较,我更喜欢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旧本。 褐黄的纸张,竖排的版本,带着一种古装书的气息,显得简朴而厚重。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作者面广,流派纷呈,体裁众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感情。 唐诗可以让我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迹渐渐地消亡了,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卷帙浩繁的唐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它被写在纸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连接古今,诉说兴衰。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忙中偷闲之时,独处僻静之角,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诗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产物。 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没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 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统一,而今,寒山寺的钟声至多寄托着人们新年的祝祷;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 对于寒山寺,张继的失意是没有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又存几分呢?诗是不变的,人却变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变了。 在今天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唐诗竞争的对手可谓太多太强了。 人们会敲击电脑键盘,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肯读李杜诗集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目不转睛地关注股市的涨跌,却不屑翻阅诗词典籍。于是,他们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于是,他们时而浮躁,时而沉闷。 其实,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间,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应该是一剂很好的调节剂,这种难得的文化瑰宝不应只属于那个古老而又华丽的时代。如果你有闲暇时间而又无谓虚掷,为何不静下心来读几页唐诗?在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你会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安详,你会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极间保持宁静和平衡。 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读东坡名词听着那一场与天地的壮丽对话,不难发现,那明月、水光、箫声、凉气、墨迹、酒香的意象中,跃现的正是大师最旷达的人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无一、难有多得的大文人。 他无复唐代李(李白)杜(杜甫)的豪放之风,却敢于突破北宋婉弱纤靡的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变绮丽婉媚为清雄刚健。 同是山水,早期的“花间词人”常取“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舡归极浦”的温和明媚,而苏轼笔下却是“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的宽广博大,以及“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高大雄健! 在苏轼笔下跃然而出的是“帕手腰刀”的投笔将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的出猎太守、还有那“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的青年才俊。 他为宋词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开了先河。 东坡先生命运多舛。 身后有朋友的出卖、捕风捉影的诬陷、莫须有罪名的笼罩。他有过“乌台诗案”的满身脏水,有过丢官保命的侥幸和穷途末路的绝望,还有过被放逐的寂寞。 于是,他的豪放词作难免一丝阴影,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他曾做“我欲乘风归去”的奇想,却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的矛盾心态。然而,他在发出“人生如逆旅”的慨叹之后,依然能写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般极富理趣的名句。 东坡先生上承屈原、李白空灵飘逸之风,下开辛(辛弃疾)词清旷隽永之风。 这位豪放词派的先导,实在是中国文学史的骄傲。 二 金兵南侵,汴京沦陷,王朝。 5.以走近辛弃疾为题写一篇600字作文走近辛弃疾 孤村荒野外,一位已近暮年的老人,望着窗边的夕阳,吟诵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庆幸你生在宋朝,那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年代造就了宋词,而你豪放的词风也在南宋词坛熠熠生辉。曾看到你投宿王氏草庵的情景,一句:“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出你英雄失意的感慨,却不忘收复万里江山的壮志;听听你的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个“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体现出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还曾看见你于田园间挥笔写到“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一幅多么富有情趣的乡村生活图景呀!所有的人物都被赋予鲜明的形象,一切都是那么得恬淡美好。 在你的词作里,我看到了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听到了你对南宋统治阶级屈辱投降的鞭挞,读到了你既想归田隐居,激流勇退又想为国立功的矛盾心情。从你的作品中我既读到了豪放词的雄浑,遒劲,也读到了婉约词的清新明丽,真是灵活洒脱,不拘一格,更读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可怜你却生在南宋那个破落的时代,在你出生之时,北方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你从小就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在你的心里早已种下了为国杀敌立功,收复失地的壮志之种,在特殊环境下成长的你天生就有一种侠义之气。 想当初,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你义无返顾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当金军不攻自破时,你奉命与南宋朝廷联络,但当你完命归途时听到的却是首领被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于是你果断行事,将叛徒擒拿,交给朝庭处决,你的勇敢,机智曾大快人心,名噪一时。 因为一心决议收复失地,你曾经写下了很多抗金北伐的建议,如《九议》《美芹十论》等,你的军事,政治才能已崭锋芒,然而腐败的南宋朝廷却已无心应战。理想得不到实现,抱负无法达成,年轻有为的你只能发出报国无门,生不逢时的慨叹。“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着试手,补天裂”是你> 提交回答 望采纳 6.跪求一篇文章《词人辛弃疾》,450字,急辛弃疾(1140—1207年)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仕宦家庭。他出生之年,京东地区已为金军占领。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1141年末,宋金订立和议。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发动侵宋战争,金统治的华北地区人民纷纷起义,辛弃疾时年22岁,也聚众2000,加入耿京起义军,任掌书记。次年,辛弃疾劝耿京归宋,并爱命去南宋接洽归附事,返回时,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所害。辛弃疾即率王世隆等去济州(今山东巨野),将已任知州的张安国俘获,并率反正士兵万人归来。 辛弃疾南归后,南宋朝廷对他并不重视,叫他担任江阴签判。他不顾职位低微,多次上 书朝廷,提出抗金建议。他的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他的才能却逐渐为人所知了。后来,他又担任过许多职务。他在地方官任上,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生产,创粉学校训练军队,打击贪官豪强,注意安定民生。可是,他也镇压过江西的茶商起义。这段时间内,他写了不少的词,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心情。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在宋代词人中,他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非常丰富的一位词人。他的词,充满了恢复中原的斗志和反抗民族压迫的战斗精神。他在词中表示说:“要挽银河仙浪,西亲洗胡沙”;“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他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也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渡江天马南来,几个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长安一带,风景如旧,父老仍在敌人铁蹄下受难。南渡的君臣,究竟有几个真正是振兴国家的能手/他提出的责难是很严厉的。他的爱国词章,慷慨悲壮,不仅真挚动人,而且热情澎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辛弃疾一生写作了大量的文单日和诗词,现存诗文数量较少,词则尚有630余首。《摸儿鱼》(淳熙己亥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尤为后人传诵。他的遗作,后进行辑佚补存,以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生笺注》和《辛稼轩诗文钞存》最为完备。《宋史》卷401有传。 7.作文:辛弃疾啊,辛弃疾走近辛弃疾 纵观中国文学史,或许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文人能像辛弃疾那样。 他庄重沉痛:“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他诙谐幽默:“将止酒,戒洒杯使勿近”;他沉静悠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他辛辣老练:“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他缠绵悱恻:“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消”……他能文,诗词的豪放与苏东坡并论;他也武,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一生郁郁却从不言悔,认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万字平戎策”,却只能拿去“换得东家种树书”;他志在抗金,却“名因文章著”,只能“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他,辛稼轩,的确特别得让你无从忽略。 他有一段传奇般的轻狂年少时光。高宗绍兴中,北金占区耿京起义,年仅二十二岁的他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队伍加入其中,叛徒张安国杀耿降金,义军溃散,他只带50人直趋张的驻地要求与张会面,出其不意将张缚置马上,并令张部所属的上万军队归顺,之后他到临安,将张交予朝廷正法……可是,再之后呢? 再之后,便是做官,先在江阴任职,之后是建康、江西、湖南、湖北……就职地离前线越来越远,稼轩离他的抗金北伐梦也越来越远。直到42岁,他遭馋落职,之后就赋闲了二十年之久,64岁时又当了短时间的镇江知府,68岁病逝。 那样的英雄年少,却只能那样碌碌的一生! 稼轩之苦,想必不足为外人道。 所以,他悲痛、悲愤、悲壮、悲凉、悲叹……但他在极度郁郁之中还懂得“自娱自乐”,以苦为乐,并时常赋词抒解郁闷,他曾自嘲:“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短短十几字,尽道辛酸。 稼轩之词新。词风新,豪放不失俊美,即所谓“肝肠似火,面目如花”者。内容也新,要戒酒,作词;与人闲谈,作词;嘲讽小人,也作词。而作词骂儿子,更是旷古绝今之举。我不知是写出了这种词的稼轩的不羁个性导致了他的郁郁,还是郁郁的稼轩为了遣怀而写了这种笑中含泪的词。 稼轩学识渊博,故词多用典。最多时一首词六十多字竟用典九个,几乎一句一个。但他的词又绝非泛泛之辈的“掉书袋”,用典用得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简直让人觉得不用不行,直叫人拍案称奇。这份广博的学识,可不是后世效颦之辈学得到的。 稼轩、稼轩……稼轩之妙处,岂是这短短干字能道得完么?但拙作已成,只得以此贻笑大方之作,聊祭稼轩先贤之灵。 血泪之词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用血与泪写诗词的人。 他是武夫出身,他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来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他本想马革裹尸、血洒疆场,戎马一生,建功立业的:他本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去杀敌报国的:他本想……他也有“单骑闯敌营,手仞数余敌”的豪气与丰采,他也有号令数万士兵的威严,他也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玎的坚定决心。可是他南渡归附朝廷之后,所有的“本想”都成了幻影,所有的本领都成了摆设。他远离了舞刀弄剑的沙场,只能用带着老茧的手抓起一只羊毫软笔去写他血泪相交的诗词。 南宋王朝妥协腐败,怎样伤了这颗忧国忧民的心。君王沉湎于歌舞升平之中,臣子享乐在醉生梦死之外,他们蜷缩在半壁江山里,看着被践踏的大宋国土嬉戏。可是辛弃疾,他再也没有机会血溅战袍、以身许国了。他的满腔热忱与壮志雄心被昏庸的龙公书案掩埋了。他只能写他含血带泪的诗词,把它当作激励人民斗志的号角。当作他内心愁苦的倾诉者。 多少次,他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多少次,他的耳畔回响着清角吹寒;多少次,他的梦乡是铁马冰河;多少次,他的眼前是大漠孤烟……可是他不敢回首,回首之后那情那景只能在灯火阑珊处,只会令他望尽天涯路。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饱含着他多少无奈与悲凉,饱含着多少壮志难酬与英雄气短的苦闷! 辛弃疾由武入文,虽不是心甘情愿,却创造了无人能比的文学成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有他那样的爱国之情了,再也没有人能够有他那种亡国之恨了。一旦这种感情融入诗词,它必定因为这份豪情与胆量而绝尽千秋,而光焰万丈,而无与伦比。 我常常会想到一个“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独流泪,拍栏杆”的辛弃疾,这是他永远的赤子形象。他以爱国之心为墨,以报国之情为笔,挥写着贯穿一生的诗篇。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名字的背后是历史的伤疤,他的名字的正面是民族的勋章。 8.求一篇鉴赏一篇宋词的作文唐诗和宋词,两道如梦如幻的彩练,在中国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中泼洒华彩。漫溯于长河中的一条涓涓细流中,唐诗的气宇轩昂,大气磅礴似一幅色彩流溢满眼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展开卷轴。而宋词的容颜却仿如霎那的一觑,心却不自觉为之而动。 唐诗之美缘于气魄,喜既开怀爽朗大笑,悲既挥泪拂袖而去。宋词虽亦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足以媲美唐诗之气度。但如果说唐诗是泼墨,宋词既是勾勒,宋词的悲喜如深闺中温婉的女子,淡淡的喜,浅浅的悲,一切心绪不过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瞬间。 不知是否是因宋代难获平静的动荡时局,战争中的荒乱让宋代的人们充满的怀古伤今的情怀。苏轼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秋之夜,举杯畅饮,由月色起兴,道出了与至爱亲朋天涯相隔,相见无门的无奈。带着宋词独有的韵如此流传千古,至今仍是人们表达思念的佳句。囚禁于狱中,孤独无依,独守窗前的李煜,苦吟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滔滔不绝的江水带着愁绪奔流不息,如此满腹愁楚的语句,除了宋词,是否还有谁能赋予它这样的气质。 谁说宋词没有“不破楼兰终不回”的铮铮战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飞奔的骏马,驰骋于沙场,弓响箭去,战场上的霹雳声声,这就是宋代词人的铁骨忠魂。 宋词看似不规则却悠然如歌的字字句句,字字触动心弦,句句缠绕脑海。 也许很傻,但只是短短的十六个字,就成了后来我眼中英雄的唯一雏形。“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什么时候呢,已经忘了,但是一直都记着那个幻想中的景象,黄沙漫天,只有一张脸分外显眼,没有风尘洗礼,年轻俊朗,淡定自如,没有其他的颜色,却是残留脑海的唯一亮色。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长短不一的句子或许就带着摄人心魂的力量,这是否就是所谓的《黍离》之悲,读到它,《扬州慢》的最后一句,就触到了让人无法自拔的美,物是人非的凄凉深深渗进洒满清冷月光的桥头之下,随风幽幽飘荡,却莫名繁盛的红色小花。 虽然只有四年中短暂的相识,她唯有低垂的眼帘,瘦若黄花的身躯,却依然用它无与伦比的忧伤的气质使我在愈加的了解中只能越陷越深,被她独特的美深深地吸引。 这便是宋词,她没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上地位,没有“会当凌绝顶”的气势,她甚至没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艳。但她却能让人为她“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让人为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让人“试看几许消魂”,让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9.求有关辛弃疾的文章《青玉案·元夕》 原文 青玉案 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注释】 ①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玉壶:指月亮。 ⑤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⑥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⑦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⑧蓦然:突然,猛然。 ⑨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评解】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 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 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 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 乐景象。 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 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 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集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 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 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 不许也。 《唐宋词选析》人们称赞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作,也赞美他婉约含蓄的词作,这 首《青玉案》词就是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多有美评。 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了 一种境界。 --------------------------------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 ,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 ,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