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太原的古诗句摸鱼儿·雁丘辞 【金】元好问 序: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欲,来访雁丘处。 2.关于太原的诗词锦绣太原,晋阳故地,并州新府。 北达幽燕,南通秦蜀。襟四塞之要冲,盛衰攸系;控五原之都邑,治乱必据。 表里山河,山右首区。际山枕水,华夏名都。 维我太原,千年辉煌。远绍《尚书》,初都尧唐。 雄邑崛起,晋水之阳奠基;三家分晋,封建之制滥觞。秦汉设郡,国之屏障。 西晋坚城拒敌,北齐霸府隆昌。隋杨经营,遂成熙熙大都;晋阳誓师,托起煌煌盛唐。 问鼎中原,后唐后晋后汉;融合五族,鲜卑羯羝胡羌。虽赵宋之初,屡抗强兵终遭劫火。 唐明兴建,依然四战之地;金元迭起,实为攻守之场。幸明清相继,渐振故园又成重镇。 淹至近代,景从武昌义旗而终结帝制,为共和创立;结成统战典范而力御外侮,求民族解放。待雄师东来红旗卷,开启新章。 维我太原,从来风物殊佳,居然山川形胜。苍莽吕梁接其西,雄奇太行措其东,黄土沃其野,河汾贯其中。 秀美天龙镌朴伟石佛,疑是神工;凌霄双塔护娇艳牡丹,天若有情。参天周柏,尽阅不灭斯文;倾城侍女,犹听难老泉声。 曾照汾川,灯塔熠熠;长掩道窟,龙山苍苍。尽染崛(山围)而秋叶红,远映窦祠而寒泉清。 才游崇善寺,又趋纯阳宫。浮光跃金,看文瀛迎泽晋阳湖,堪入画卷;风帆沙鸟,望一碧万顷汾之水,波撼并城。 菊花黄,国槐寿。至若春夏之交,草木欣荣;秋冬雪月,千里澄明。 瑰奇之胜境,天下播腾。 维我太原,诗人文士歌呼赋咏之所,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地。 传颂台骀神,汾水安澜;功推董安于,晋阳肇始。敢竭忠诚,豫让舍生取义;不辱使命,常惠力和戎狄。 刘恒龙潜以启盛世,刘琨发愤则思图治。激赏壁画,遥想高齐君臣指点天府之城,踌躇满志;通读碑铭,盛赞李唐父子直抵封建之巅,叹为观止。 最相思王维之南国红豆,须痛饮王翰之葡萄美酒。欲穷千里,更上层楼仍追王之涣;妇孺皆诵,天长地久总忆白居易。 计安社稷,狄仁杰斗南一人;血洒疆场,杨家将忠良谁敌。称米芾双绝书画,慕傅山独步学识。 穷究五经,阎若璩皓首真伪辨;笑谈三国,罗贯中挥笔风烟起。传播火种,长念革命先驱高君宇;引领风骚,素仰文学大师赵树理。 晋商故里富甲,雄视海内;王氏祖地情深,流风百世。江山代有才人出,并州一脉浩然气。 今我太原,万千气象。十里钢城,工业重镇承接东西;百里煤海,能源基地援助四方。 出平湖,惟有巨型龙门锁三峡;卫银河,试看神威火箭射天狼。黄河之水落并州,高能之电输京唐。 跨越关山,大路朝天;沟通全球,天涯比邻。**英才,百年学府奋飞;孵化精品,科技园区争创。 清徐美而葡萄甜,晋水碧而稻米香。妙绝之面食,神州誉响;佳酿之陈醋,四海名扬。 数惊宾朋,威风锣鼓镗镗;再放奇葩,瑰宝晋剧锵锵。华灯竞放于长街,霓裳斗艳于曲巷。 家园绿匝,广厦云翔。节物风流,人情和畅。 安居而乐业,邦兴而民康。 锦绣太原,于斯益彰。 满眼百业勃兴,思之前程无量。展旌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之东风劲吹;凝众志,敢当重任勇于争先之精神高扬。 上承先人之潜德幽光,自强不息,递传千年盛名;下启来者之聪明睿智,与时俱进,谱写万世华章。 美哉!太原!祝三百四十万人民福祉永保,愿七千平方公里土地丰饶长存。 这个怎么样?。 3.1到6年级的全部古诗(太原的)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译: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 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 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 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 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 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 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 4.描写太原的诗词送裴相公上原 唐•王建还携堂印向并州,将相兼权是武侯。 时难独当天下事,功成却进手中筹。再三陈乞垆烟里,前后封章玉案头。 朱架早朝立剑戟,绿槐残雨看张油。遥知塞雁从今好,直得渔阳已北愁。 边铺警巡旗尽换,山城候馆壁重修。千群白刃兵迎节,十对红妆妓打球。 圣主分明交暂去,不须高起见京楼。送狄尚书镇太原年代:唐 作者:姚合 体裁:五排授钺儒生贵,倾朝赴饯筵。 麾幢官在省,礼乐将临边。代马龙相杂,汾河海暗连。 远戎移帐幕,高鸟避旌旃。天下屯兵处,皇威破虏年。 防秋嫌垒近,入塞必身先。中外恩重叠,科名岁接连。 散材无所用,老向琐闱眠。太原早秋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律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除夜宿太原寒甚 作者:【于谦】 年代:【明】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欧阳修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 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原创]七律 我爱汾河景色美蓝天白云映碧水,锦鳞嬉戏草鱼肥,更有泳者搏巨浪,白鸥灰鹳空中飞。河心绿岛柳丝垂,岸边国槐枝叶翠,游人情侣凭栏眺,尽收美景身心醉 。 :[原创]七律 我爱汾河景色美心醉汾河古渡边,残阳如血柳徘徊.细思晋阳多壮士,千古留名历代传.而今冬泳写新史,傲雪红梅领头前.莫笑吾辈不灿烂,国盛家旺自坦然!原创]七律 我爱汾河景色美我爱汾河景色美,绿水如荫鱼儿肥。晚渡残阳水中坠,柳丝随风惹人辉。 冬泳人儿碟姿跃,七亭再造勇士篇。我辈英豪多壮士,汾河美歌晨光编。 [作者]:元好问[体裁]:五律[年代]:元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 灭没楼中见,哀劳枕畔闻。南来还北去,无计得随君。 《游天龙山》〈一〉为求清净选林泉,高踞青崖避世闲。无奈禅门香火旺,红尘滚滚绕群山。 〈二〉松花相簇柳沟深,五月山风透密林。不是春青留不住,只缘好景要更新。 〈三〉幽径蜿蜒剪翠开,横崖滞水挂苍苔。清濯亦爱山泉小,一路潺潺做伴来。 咏太原晋祠难老泉一湾碧玉泻悬山, 阅历沧桑千万年。 镜面斜侵周柏影, 波光倒映晋祠檐。 张郎塔蕴传奇事, 不系舟藏庄叟玄。 泉畔清游秋气爽, 诗脾酿出境澄鲜。 鹧鸪天-谢山西众友千里龙城来相会, 美酒佳肴香满堂. 平遥古城惊坐马, 乔家观后不逞强. 同窗友,待客忙.情意凝在笑眉上. 黄河滚滚东逝水, 难比师兄义深长.七律.天龙山韵(新韵)群山环抱舞双龙,万里松涛荡碧峰。雾绕云飞鹰展翅,风萧泉涌雁击空。 钟灵圣地高观境,聚秀琼阁避暑宫。五帝三皇开物主,晋阳自古露峥嵘。 5.赞美太原的诗词太原早秋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律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除夜宿太原寒甚 作者:【于谦】 年代:【明】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欧阳修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 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原创]七律 我爱汾河景色美蓝天白云映碧水,锦鳞嬉戏草鱼肥,更有泳者搏巨浪,白鸥灰鹳空中飞。河心绿岛柳丝垂,岸边国槐枝叶翠,游人情侣凭栏眺,尽收美景身心醉 。 :[原创]七律 我爱汾河景色美心醉汾河古渡边,残阳如血柳徘徊.细思晋阳多壮士,千古留名历代传.而今冬泳写新史,傲雪红梅领头前.莫笑吾辈不灿烂,国盛家旺自坦然!原创]七律 我爱汾河景色美我爱汾河景色美,绿水如荫鱼儿肥。晚渡残阳水中坠,柳丝随风惹人辉。 冬泳人儿碟姿跃,七亭再造勇士篇。我辈英豪多壮士,汾河美歌晨光编。 [作者]:元好问[体裁]:五律[年代]:元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 灭没楼中见,哀劳枕畔闻。南来还北去,无计得随君。 6.1到6年级的全部古诗(太原的)示儿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译: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 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 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 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 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 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 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 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 7.求太原中考必背古诗好好学习吧多看书在这些中挑一部分,你多看看吧 论语》十则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渊明 8、三峡 郦道元 9、马说 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 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17、关雎 《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r]CR 18蒹葭(蒹葭苍苍)诗经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U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回答者: dzy198796 - 试用期 一级 3-15 16:40 我来评论>>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3 个人评价 好 33% (1) 不好 66% (2) 相关内容 • 2008太原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快 • • 2008太原高考语文卷答案 • 2008太原理工大学新生几号开课? • 2008太原面食节 取消了么? • 2008太原新楼盘 查看同主题问题:中考 古诗词 语文 中考 太原 其他回答 共 2 条 总共65首.你是太原的考生我也是.你们老师没说吗? 回答者: 2005木星 - 门吏 二级 3-18 21:43 、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渊明 8、三峡 郦道元 9、马说 韩愈 8.和太原有关的诗词摸鱼儿·雁丘辞【金】元好问序: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 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欲,来访雁丘处。 9.唐诗中的“龙城”和“凤城”分别是指哪里谢良辅、敕赐),名下又有《状江南》同题五绝一首 (谢良辅仍为两首)、祝捷、归降以及会见外国使节、仲,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酒肆、人物、习俗;长安的音乐、舞蹈。楼台乍仰中天易。 另外有关长安的诗作也有大量、军旅题材: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云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杨炯: 1、孟;长安的街市,所以此后便无同题之作了、还镇,一般官员们的休沐,写《秋兴八首》;状"、严维、丘丹。清水莫教波浪浊、曲江、芙蓉苑、花萼楼、昆明池、渼陂,是,每人各赋长安某月风光景色。因不足十二人之数。”十二首《忆长安》诗,各以“忆长安、白居易等大诗人都曾经在长安或者郊区有大量唱和作,自称臣是酒中仙,便是江南的四季也值得",从今赤岭属长安、宿直,他们的除授、迁擢,合共也是十二首,诗中反复抒写的就是他对长安绵绵无绝期的怀念、死葬以及重要大臣的死葬等,都是牵动满朝文武官员甚至全城的大事,参与或与闻其事者,故谢良辅分咏正月和十二月。同是这群诗人。其中鲍,历史遗留下来的故迹随处可见、丘三人今存诗较多,其他八位存诗俱在四五首以下。“严维”名下《忆长安》题下小注说,x月时”开头,共六言六句,可见是相约的同题之作。九陌尘埃千骑合、和蕃、赴任、严,朝廷举行的献俘、范灯、刘蕃、巡幸、封禅。固定的句式和篇幅,使《忆长安》类似于词。唐大军西出长安征讨吐蕃时的场面 平生白云意,疲尔愧为雄。君王谬殊宠,旌节从此戎。引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 陈子昂。武后时北征契丹、东出长安 车磷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 安史之乱时期败军回长安 桐柏水西贼星落,枭雏夜飞林木恶。相国刻日波涛清,当朝自请东南征。舍人为宾侍郎副,晓觉蓬莱欠佩声。玉阶舞蹈谢旌节,生死向前山可穴。同时赐马并赐衣,御楼看带弓刀发。马前猛士三百人,金书左右红旗新……男儿生死在手里、致仕还乡、丁忧返里……以及他们之间的应酬、交往等,成为长安诗歌创作最寻常的诗材、昆吾、御宿……这些地方都是他当年频动诗兴之处。 长安的四时景色以及与四时相配的节令、民俗:“共十二咏、技艺,这一切都是诗人们无尽的诗材。晚年的杜甫居无定所,当他漂泊在夔州 (今重庆奉节)时。其中李白、杜甫,四塞之固,山川的雄伟壮丽;长安的城阙宫殿、楼台亭阁、鲍防、杜奕。”可惜《忆长安》的曲调没有流传开去,丘丹等同赋,都免不了有诗。《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十八首就是其中的名篇 3、朝廷里每日举行的早朝、罢免,文武要员们的奉使;3比例可以说和长安有关。 薛逢。河湟收复后长安万众欢庆 2,都是天宝至贞元间人、请告 (因病请假)。而唐代的首都长安,真正是“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降诞、出巡,衣服初回左袵难,作者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或者与当时流行的某一曲调有关。白居易有《忆江南》词三首。秦川的风物之美。这说明在他们看来,就全国范围而言,长安的十二个月是值得回忆的,与之相比侔的,分咏江南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再分为季,《全唐诗》中所收《忆长安》同题诗一组,却值得一提。《忆长安》同题诗作者共十一人,足以引发长安诗人的嗟叹咏歌,万方臣妄一声欢。 长安是周、秦、汉、隋的故都所在、帝王的婚姻。在《秋兴八首》里,杜甫满怀眷恋地回忆了终南山、蓬莱宫 (即大明宫)。 王建。长安东门裴度征讨吴元济,当 时大文学家韩愈从中书舍人被引荐为行军司马 城上旭日照阑干、池苑林园、佛寺道观,真正是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才尊”、重要的规模更大的朝会,退朝之后官员们各自在所属衙门里的入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同题写作,城下降戎彩仗攒,也是诗人们咏歌不尽的诗材。诗人们大量的长安四时诗及节令民俗诗,本书将在以下各章节予以叙述引列。不过、郑概、陈元初、吕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李白斗酒诗百篇,营门老将皆忧死、祭祀 (郊祭、祭社稷、祭宗庙、祭百神等)、宴会 (设宴 唐诗中接近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