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希金的诗歌赏析名诗欣赏四十三期 我曾经爱过你 普希金 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 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 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 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 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 作者简介: 普希金 (1799~1837),全名为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普希金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我曾经爱过你》都是普希金被人广为传诵的优秀诗篇。前者极富人生哲理,后者是一首寓意深刻的爱情诗,在我国,两者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2.普希金诗赏析贵族阶级的叛逆 一八一七年六月,普希金于皇村学校毕业。 同学们有的从政、有的投身军界。普希金坚定地选择了作一个诗人的道路。 在毕业前夕写的《给同学们》一诗中,他诙谐地写道:“朋友们,请稍稍宽容――,请让我戴着红色的尖帽,只要我不是罪孽深重,必须用钢盔把它换掉;……”暗示自己要终生作个歌唱自由的诗人的愿望。普希金以十等文官身分被分派到外交部任职。 初入社会,普希金一度热衷于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他迷恋热闹的酒宴和神秘的剧院后台,沉溺在一切娱乐之中。 后来他自己也曾追忆说:“在这些充满快乐与希望的日子中我最喜欢舞会。”这种生活方式只能产生醉生梦死的花花公子和奥涅金式的“多余的人”,当然不会造就出杰出的诗人。 幸而普希金少年时代经历了一八一二年的伟大时代,感染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已萌生了做一个自由诗人的愿望,才免于过久地沉沦在这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另一个幸运之处是,离开皇村学校之后,普希金仍继续与恰达耶夫等一大批思想激进的优秀分子保持着密切关系,如尼古拉?屠格涅夫、普希钦、库尼曾教授、维亚柴姆斯基、尼基塔?穆拉维约夫、谢尔盖?穆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米?亚?别斯图热夫等人。 这些人中有儿位是秘密组织“幸福同盟”的领导和骨干,是几年以后十二月党人暴动的组织者和中坚,流放和绞刑架的命运正在等待着他们。他们鼓吹自由,宣扬联合起来、造福祖国的思想。 这对普希金的思想发展起了极其有益的作用。普希金还参加了文学团体“绿灯社”,这是“幸福同盟”的一个外围组织。 他也在戴里维格、久赫里别克尔等人所在的“俄罗斯语文爱好者自由协会”里活动。它的领导人是早期十二月党人费多尔?格林卡。 一八一七―――八一九年是普希金接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世界观发生质变的两年。他这一时期写下的著名诗篇《自由颂》和《乡村》,是十二月党人政治纲领的艺术初现。 在《自由颂》中,诗人用巴维尔一世的被谋杀,影射亚历山大一世的篡位嫌疑,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抨击世间的一切专制暴君。在《乡村》中,诗人更集中更明确地抨击了残忍野蛮的农奴制度,诗的矛头直指专制农奴制的基础,起了十二月党人宣言书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政治抒情诗表明,普希金已从对本阶级的弹劾发展成了叛逆诗人。 创作浪漫主义长篇叙事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普希金此一时期的另一重大贡献。 早在皇村学校时期,普希金就开始构思这部取材民间传说的长诗。它讲述的是勇敢的公爵鲁斯兰与基辅罗斯大公的小女儿柳德米拉悲欢离合的故事。 在他们新婚之夜,黑海魔王抢走了新娘,弗拉基米尔大公悲恸焦急中宣布:凡救得柳德米拉者即为其丈夫,“还把半个王国作为酬劳”。当夜,鲁斯兰和另外三勇士便踏上营救公主的征程。 长诗具有民间故事想象丰富、情节跌宕的特点,故事中出现了民间故事常见的黑海魔王、“能知未来的”芬兰隐士、老妖婆及“隐身帽”等人与物。长诗赞美柳德米拉的坚贞,她在被俘于魔窟之后,曾想以死抗拒魔王的欺凌,幸亏偶然中获得隐身帽,才避开妖魔的纠缠。 长诗也颂扬了鲁斯兰的忠诚与勇敢,他为营救妻子,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魔窟。他骁勇善战,同魔王苦战三日,从地上杀到天上,打得难解难分,最后终于制伏魔王,救出公主。 长诗也像所有的民间故事一样,一波方乎、一波又起。另外寻访柳德米拉的三勇士,有两人因嫉妒而对鲁斯兰心怀歹意。 罗格达伊尾随鲁斯兰,暗下毒手,被鲁斯兰击毙,法尔拉夫受妖婆纳伊娜蛊惑,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归途中人困马乏的深夜刺死鲁斯兰、劫走昏迷中的柳德米拉并向大公冒功请赏。芬兰隐士用活命泉水救活了鲁斯兰又赠以解除魔法的戒指;鲁斯兰赶至基辅时正逢敌兵围城,他勇退敌兵,用神秘戒指为妻子解除魔法,夫妻重新团聚。 法尔拉夫羞愧难当、俯首认罪,受到鲁斯兰与大公的饶恕。全部故事以正义战胜邪恶、勇士战胜妖魔和小人而告终。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普希金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虽然它远非尽善尽美,但它却显露了青年诗人概括广阔现实生活的巨大艺术才能。 从表面看,似乎浪漫主义叙事长诗与诗人广为流传的《自由颂》、《乡村》等自由诗篇并无联系,但仔细推敲则会看到它们在关心国家命运、歌颂人民的历史功绩上却紧密呼应。只是在自由诗篇中,诗人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对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上,而在叙事长诗中则主要表现在对惩治邪恶、抗击异族侵略的民族英雄的讴歌中。 普希金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叙事长诗。它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浮雕般的人物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们看到,一个才华出众的青年诗人正在迅速地步入全国第一流诗人的行列。诗人的好友们,尤其为长诗取得的成就而高兴,他们设宴庆贺他的成功,茹科夫斯基甚至在赠给普希金的照片上欣慰地写道:“失败的老师赠给胜利的学生。” 普希金在长诗中引入了生动的人民口头语言,这种革新尝试遭到保守派文人的攻击。他们说,普希金有意和上流社会的读者开玩笑,人民口语。 3.普希金写的诗及赏析纪念碑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 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 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 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 我将永远光荣不朽,直到还只有一个诗人 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 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 它现在的一切语言,都会讲着我的名字, 无论是骄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孙,是芬兰人, 甚至现在还是野蛮的通古斯人,和草原上的 朋友卡尔梅克人。 我所以永远能为人民敬爱, 是因为我曾用诗歌,唤起了人们善良的感情, 在我这残酷的时代,我歌颂过自由, 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们,祈求过宽恕同情 哦,诗神缪斯,听从上帝的旨意吧, 既不要畏惧侮辱,也不要希求桂冠, 赞美和诽谤,都平心静气地容忍, 更无须和愚妄的人空作争论。 ——一八三六年 这首诗是普希金一八三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在彼得堡的石岛写成的,距离他因决斗而死,只不过半年多的时间。他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的崇高志向和使命,为自己一生的诗歌创作作了一个最后的总结,而且预言了他的名字将永不会被人们遗忘。他说他的纪念碑,不是用人工所能建成的,它要高耸在一八三二年彼得堡冬宫广场上建立的沙皇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但这首诗在普希金逝世之后不能按原文发表,而是经诗人茹科夫斯基修改过的。如“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改成了“拿破仑的纪念柱”,如“我在这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就改成为“是因为我的诗歌的生动的优美对人民有益”,从而贬低了普希金原诗的革命战斗精神。 4.普希金诗赏析皇村:1811-1817年普希金在彼得堡郊外的皇村中学就读,对皇村深有感情。 这首诗是写他对学校的思念之情。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12岁进彼得堡的皇村学校,毕业后到彼得堡的外交部供职。少年时期就与十二月党人结成挚友,接触了俄国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受到进步思想熏陶。1837年2月8日,普希金为维护自己的声誉,与一个逃亡到俄国的法国贵族丹特士决斗,负重伤逝世。1815年初,皇村学校举行公开升级考试,当时俄国文学界的权威、古典主义诗人杰尔查文亲自主持这次考试,学校决定让15岁的普希金在这位大人物面前朗诵一首自己的作品,作为口试的一个别开生面的内容。普希金便大众朗诵了这首近二百行的长篇抒情诗《皇村回忆》,使杰尔查文大为惊讶和赞许,发现了普希金这位伟大的天才。从此,普希金满怀信心地走上了诗歌创作道路,才有了后来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等不朽诗篇。 5.谁有普希金的诗歌及赏析致大海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正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作品赏析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 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大致说来,《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下面对此稍加剖析。 海之恋 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地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 大海自由奔放,雄浑沧茫,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它呈现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焕发的娇美活力,有蔚蓝翻滚的光泽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 更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如风鼓船帆,顺水推舟;时而惊涛骇浪,似闪电裂空,地动山摇;时而深情缱绻,像朋友告别,召唤等待;时而抑郁幽怨,给朋友分忧,如诉如泣。总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 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伟力,有狂放不羁、冲决网罗的魄力。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 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 在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喜怒哀乐,毫不保留的泼向大海。听这样的诗句:“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大海波飞浪涌,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这一画面形象鲜明地传达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传播自由的信念:让自由之波奔向远方,让自由之歌唱响世界,让自由之心沸腾激荡。诗人的心同大海一起跳动,诗歌所传达的自由之情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为争取自由而奋斗的人们。 海之思 诗歌第8至第13节为第二层,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 对于拿破仑,诗人肯定他前半段为自由革命而战的精神,但更多的是批评他后半段丢失自由的专制、侵略。“寒冷的睡梦”,“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他长眠在苦难之中”,这些诗句流露出一种无情解剖、冷峻批评的意味,给人的感觉是:拿破仑野心勃勃,权欲膨胀,侵略扩张,残暴至极,他的兵败滑铁卢流放圣赫勒拿岛,最终病死,似乎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谁践踏了自由,谁就只能与“寒冷”和“苦。 6.普希金诗歌与点评《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 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第二部分为第三节到第十三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节到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第八节到第十三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 最后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尤其是那壮阔湛蓝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 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映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合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哭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 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 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它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 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 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 7.普希金诗集赏析纪念碑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将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长和逃避了腐朽灭亡——我将永远光荣不朽,直到还只有一个诗人活在这月光下的世界上。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它现在的一切语言,都会讲着我的名字,无论是骄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孙,是芬兰人,甚至现在还是野蛮的通古斯人,和草原上的朋友卡尔梅克人。 我所以永远能为人民敬爱,是因为我曾用诗歌,唤起了人们善良的感情,在我这残酷的时代,我歌颂过自由,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们,祈求过宽恕同情哦,诗神缪斯,听从上帝的旨意吧,既不要畏惧侮辱,也不要希求桂冠,赞美和诽谤,都平心静气地容忍,更无须和愚妄的人空作争论。——一八三六年这首诗是普希金一八三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在彼得堡的石岛写成的,距离他因决斗而死,只不过半年多的时间。 他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的崇高志向和使命,为自己一生的诗歌创作作了一个最后的总结,而且预言了他的名字将永不会被人们遗忘。他说他的纪念碑,不是用人工所能建成的,它要高耸在一八三二年彼得堡冬宫广场上建立的沙皇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 但这首诗在普希金逝世之后不能按原文发表,而是经诗人茹科夫斯基修改过的。如“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改成了“拿破仑的纪念柱”,如“我在这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就改成为“是因为我的诗歌的生动的优美对人民有益”,从而贬低了普希金原诗的革命战斗精神。 8.普希金的优美短诗加赏析赏析普希金名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的诗篇很多,但最容易记,最能唤起人回忆与共鸣的是一首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该诗选自《普希金诗集》,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 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到来心儿憧憬着未来现在却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逝去了的,将重新变为可爱这首诗肯定是普希金的瞬间之作,灵光一闪。 最早读这首诗还是少年时代,感受还不怎么深,对人生,对世界,只是觉得这诗很美,蒙着一层淡淡的忧伤,音节铿锵,富于韵律,令人向往。但当时觉得整首诗味道有点怪,似乎太消沉,对“忧郁”这样的词不理解,总觉得太灰暗。 经历了很多年,才觉得这诗深刻。原因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幸,古往今来,谁不曾被生活蒙蔽过呢?认识生活是那么容易吗?而人是个永远的矛盾体,社会人生又常常是另一个迷。 历尽创伤,伤痕累累……谜底揭开,我们看见了世界的真相。少年时在一张寄自苏联的明信片后面,看过用俄文写的这首诗。 那张有海蓝色风景的明信片从此一直藏在我记忆深处。我爱原苏联,爱那慷慨辽阔的国度,爱那最初发现新生活的熠熠辉光!今天万事纷飞,事物自相矛盾。 早年读普希金,记得他曾哀叹:在他还没降生,那些美丽的城堡和风景就早属别人占领!多少年过去了,连我“新中国接班人”这一代也已快要老去,生活欺骗了我们?生活没有欺骗我们?这一首诗有很多译本,有戈宝权的,查良铮的,还有,我个人比较喜欢戈宝权的早期翻译。但以上引自我的小学记忆,不一定太准,可我还是怀恋最初印记。 1980年左右的文学“沙龙”岁月,我数次在女诗友的笔记本上看到,和朗诵会上听到这首诗,“沙龙”参加的人不多,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个,很随便的场合,觉得这首诗似乎适合一切情境:单独,人众,快乐时,忧伤时……它是写爱情的吗?似乎是。又似乎不全是。 一首诗适应的越广泛,它的反响效果越大,反之亦然。从具象过渡到非具象,从单一事物过渡到宇宙万物……。 9.普希金短诗赏析“我曾经爱过您:这爱情也许……” 我曾经爱过您:这爱情也许 还没有完全在我的心中止熄; 但是别让这爱情再把您惊扰; 我不愿有什么再让您忧郁。 我曾经默默地无望地爱过您, 时而苦于胆怯,时而苦于妒忌; 我曾爱您那样真诚那样温存, 上帝保佑别人也能这样地爱您。 -------------------------------------------------------------------------------- 致 某 某 不不,我不该,我不敢,我不能 再疯狂地沉湎于爱情的激动; 我严格地守护着自己的安宁, 不愿再让心灵燃烧,迷惘; 不,我已爱够;但是为什么, 我仍时而陷入短暂的幻想, 当年轻的纯洁的上天的创造, 偶尔走过我的身旁,一晃, 消失?……难道我已无法 怀着忧伤的激情将姑娘欣赏, 用眼睛追随着她,并静静地 祝愿她幸福,祝愿她欢畅, 衷心地希望她一生顺利, 有无忧的悠闲,欢乐的安宁 祝福一切,甚至祝福她选中的人, 那将可爱的姑娘称做妻子的人?! -------------------------------------------------------------------------------- 致 克 恩 我记得那神奇的瞬间: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就像昙花一现的幻像, 就像纯洁之美的精灵。 在无望忧愁的折磨中, 在喧闹生活的纷扰里, 温柔的声久久对我回响, 可爱的脸庞浮现在梦里。 岁月飞逝。 骚动的风暴, 吹散了往日的幻想, 我淡忘了你温柔的声, 和你那天仙般的脸庞。 幽居中,置身囚禁的黑暗, 我的岁月在静静地延续, 没有神灵,没有灵感, 没有眼泪、生活和爱情。 -------------------------------------------------------------------------------- 致一位希腊女郎 你生来就是为了 点燃诗人们的想象, 你惊扰、俘虏了那想象, 用亲切活泼的问候, 用奇异的东方语言, 用镜子般闪耀的眼睛, 用这只玉足的放浪…… 你生来就是为了柔情, 就是为了激情的欢畅三 请问,当莱拉的歌手…, 怀着天堂般的憧憬, 描绘他不渝的理想, 那痛苦的可爱的诗人, 再现的莫非是你的形象? 也许,在那遥远的国度, 在希腊那神圣的天幕下, 那充满灵感的受难者, 见到了你,像是在梦乡, 于是他便在心灵的深处, 珍藏起了这难忘的形象? 也许,那魔法师迷惑了你, 把他幸福的竖琴拨响; 一阵不由自主的颤抖, 掠过你自尊的胸膛, 于是你便靠向他的肩膀…… 不,不,我的朋友, 我不想怀有嫉妒的幻想; 我已久久疏远了幸福, 当我重新享受幸福的时辰, 暗暗的忧愁却将我折磨, 我担心:凡可爱的均不忠诚。 -------------------------------------------------------------------------------- 康 复 我见到的是你吗,亲爱的朋友? 莫非这只是一个模糊的幻想, 是不真实的梦,是剧烈的病痛 在欺骗地搅动着我的想象? 在这不祥之病的阴郁时刻, 是你站在我的床前,温柔的姑娘 笨拙、可爱地穿一身军装? 是的,我见到了你;我无神的视线 透过那戎装看到了熟悉的美丽: 我用软弱的低语呼唤我的女友…… 但我的意识里又聚起阴暗的幻想, 我用软弱的手在黑暗中把你寻觅… 突然,在我滚烫的额头,我感觉到 你的眼泪、湿润的亲吻和你的气息… 这不朽的感觉!生命的火, 带着无比激动的愿望从我心头掠过! 我在沸腾,我在颤抖…… 你则像个美丽的幻影消失了! 狠心的朋友!你在用陶醉使我痛苦: 来吧,让爱情使我灭亡! 在美妙夜晚的寂静中, 出现吧,神奇的女郎!让我再次看到 威严的军帽下你蓝天一样的眼睛, 看到斗篷,看到武装带, 看到被军靴装饰着的双脚。 别迟疑,快来,我美丽的军人, 来吧,我在等你。诸神再次 用健康给我送了厚礼, 还给了我甜蜜的烦恼, 这便是那隐秘的爱情和青春的游戏。 -------------------------------------------------------------------------------- 给一位幻想家 你将在痛苦的激情中获得享受; 你乐于让泪水流淌, 乐于用枉然的火焰折磨想象, 把静静的忧愁在心中隐藏。 天真的幻想家啊,请相信,你不会爱。 哦,如果你,忧郁情感的追寻者, 一旦被爱情那可怕的疯狂所触及, 当爱的全部毒液在你的血管中沸腾, 当失眠的夜在漫长地延续, 你躺在床上,受着愁苦缓缓的煎熬, 你在呼唤那欺骗的安静, 徒劳地把哀伤的眼睛紧闭, 你痛哭着,把滚烫的被子拥抱, 你愿望落空的疯狂中变得憔悴, 请相信,到那个时候, 你便不会再有不雅的幻想! 不,不!你会泪流满面, 跪倒在高傲情人的脚旁, 你颤抖,苍白,疯狂, 你会冲着诸神喊叫: "诸神啊,请把我受骗的理智还给我, 请把这该死的形象从我面前赶跑! 我爱得够了,请给我安宁! 但那幽暗的爱情和难忘的形象, 你永远也摆脱不掉。 -------------------------------------------------------------------------------- 给丽达的信 当美妙的黑暗将帷幕 静静地张开在他们头上, 当时间推动着指针, 在缓慢的时钟上倘徉, 当自然那幸福的宁静中, 只有爱情还没有入睡,-- 这时,我再次离开了 我的囚室那密实的穹顶, 我来在你的住处…… 根据我急促的脚步, 根据充满情欲的沉默, 根据大胆的颤抖的手, 根据那激动的呼吸, 以及滚烫的温柔的唇, 请辨认出你的情人,-- 我的欢乐和喜悦已降临! 哦丽达,那该有多好啊, 如果带着炽爱的狂喜死去! -------------------------------------------------------------------------------- 歌 手 你。 10.普希金的诗自由颂普希金给了你们冠冕和皇位,你们虽然高居于人民之上,但该受永恒的法理支配。 啊,不幸,那是民族的不幸,若是让法理不慎地瞌睡;若是无论人民或帝王能把法理玩弄于股掌内!关于这,我要请你作证,哦,显赫的过错的殉难者,在不久以前的风暴里,你帝王的头为祖先而跌落。在无言的后代的见证下,路易昂扬地升向死亡,他把黜免了皇冠的头垂放在背信底血腥刑台上;法理沉默了--人们沉默了,罪恶的斧头降落了。 于是,在带枷锁的高卢人身上覆下了恶徒的紫袍。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座,专制的暴君和魔王!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亡。人人会在你的额上读到人民的诅咒的印记,你是世上对神的责备,自然的耻辱,人间的瘟疫。 当午夜的天空的星星在幽暗的涅瓦河上闪烁,而无忧的头被平和的梦压得沉重,静静地睡着,沉思的歌者却在凝视一个暴君的荒芜的遗迹,一个久已弃置的宫殿在雾色里狰狞地安息。他还听见,在可怕的宫墙后,真里奥的令人心悸的宣判,卡里古拉的临终的一刻在他眼前清晰地呈现。 他还看见:披着肩绶和勋章,一群诡秘的刽子手走过去,被酒和恶意灌得醉醺醺,满脸是骄横,心里是恐惧。不忠的警卫沉默不语,高悬的吊桥静静落下来,在幽暗的夜里,两扇宫门被收买的内奸悄悄打开。 噢,可耻!我们时代的暴行!像野兽,欢跃着土耳其士兵。 不荣耀的一击降落了。 戴王冠的恶徒死于非命。 接受这个教训吧,帝王们:今天,无论是刑罚,是褒奖,是血腥的囚牢,还是神坛,全不能作你们真正的屏障;请在法理可靠的荫蔽下首先把你们的头低垂,如是,人民的自由和安宁才是皇座的永远的守卫。【赏析】l817年,普希金自皇村中学毕业,在俄国外交部供职。 这时,他已是一个扬名京城的诗人,频繁出现在彼得堡的文学界和社交界。然而,普希金并非一个吟花弄月的抒情诗人,他更是一个政治抒情诗人,这首《自由颂》很好地向人们说明了这一点。 在这里,对自由的歌颂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对专制和暴君的激烈抨击联系在一起的。年轻的诗人以祖国以及欧洲历史上的例证为借鉴,警告当权者的不要重蹈覆辙。 在原文中,诗篇由一连串的命令句式起首,仿佛一声声直接的号召和呼唤,充满着激情和力量:从我的眼前滚开;把我的桂冠扯去;战栗吧,世间的专制暴君;而你的,匍匐着的奴隶,听啊,振奋起来,觉醒!这样的句子,是诗,也是投向统治者的枪矛。任何一个与自由为敌的暴君,读了这样的诗句,都不会不感到战栗的。 在俄国文学中,与"诗人与民众"的对立模式相并列的,还应有一个"诗人与专制君主"的对峙。俄国文学史中进步的诗人,几乎无一没有与专制的统治者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冲突。 如果说,诗人与民众的脱节往往造成了诗人们的孤独和失望,那么,诗人与暴君的对峙则是诗人社会良心的体现。为被压迫者呐喊,为社会不平而发抗议,对统治者作无情的批判i这正是俄国文学优秀传统的精髓之一。 而普希金和他的《自由颂》,就是这一传统较早的构成之一。"自由"一词在俄文中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同义词:(E疝o0;Ia和BOYlbHOCTb。 前者更强调行为的自由,后者较重于内心的自由;前者更多地指一种社会现象,后者多少带有一些"自发性"的成分。普希金在诗中两个词都使用到了,但用来作题的是后者。 然而,普希金歌颂的大约不是作为自发势力的自由,因为他是把自由当作"法理"(3aKoH)的体现来歌颂的。也就是说,普希金歌颂的自由,就是那与专制、与暴君对立的民主。 这首自由的颂歌大约不难理解,读懂它的人不少。这首诗写成后不久,就以手抄稿的形式广为流传。 沙皇政府读到此诗以及普希金的其他"激进"作品后,深为不安,决定将普希金流放至南俄。这件事,反过来说明了普希金对自由的呼唤的必要和及时。 直到l905年,这首诗才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但是直到今天,普希金对人性和社会自由的呼唤仍没有失去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