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中什么叫领格字有了格律诗的底子再去填词,舞姿虽未必精妙绝伦,但步子却不至乱了套.看一个简单的例子,白乐天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两句七言(一仄起一平起),两句五言(两仄起),一句三言.想想前头珠峰都上去过,还怕登什么庐山黄山吗?所以只管把上面那些格式套着写就成了.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首句白词作“平平仄”,但后来词家都作“平仄仄”,如刘宾客作“春去也”,温飞卿作“梳洗罢”,皇甫崧作“兰烬落”等;二是上面所谈绝句的一种特别格式“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却绝对不能放入此词,须知诗词虽亲如兄弟,但两兄弟也很少有吃同一锅饭菜的.此句式在多数词牌中都遵循此例,但有些词牌里却需要这种句格,如《青玉案》的下片第三句.再看一个字数多些的例子,李易安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上下片格律同,不录.)这里有两个七言句(一平起一仄起),四个四言句,前者应该不在话下,后者呢?其实更简单,它们通常都是:仄(可平)平平.《一剪梅》一调上下各三平韵,可网上竟有人认为裳处也要押韵,真是信口开河,使人为之羞也!当然这两处的相连的四字句可以叠韵,如后片末两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使用了这种手法.对于这类简单的词牌,我们看几首古人的作品应该就可以模仿从而熟记了.对于那些复杂一些的,如《兰陵王》《贺新郎》等等,则不妨买本专列词律的书籍,以供平日的模仿学习.当然有押平韵的词,自也有押仄韵的;可是能开桑塔纳的,终不成换了奔驰就不会开了.顺便罗嗦着说一些六言句的格式,只消看一个例子,稼轩的名作《清平乐》的后片: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包括了六言句“平起仄起”的两种格式,与七言句其实类似,分析同上,恕不赘述.讲了这许多,初学者填一般的词都不至于在格律上犯迷糊了.然而有些奇怪的“精灵”趁人不注意时,会钻出来给人捣乱,所以不能不特别指出,以防被它戏弄.这即是领格字.它的定义其实是和人们朗读诗词的语气停顿有关.我们都知道家书抵万金句逗是家书/抵/万金,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但若撞见柳屯田的名作《八声甘州》中的一些句子,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那又应该如何作逗点呢?对于一些并不熟悉词牌的人来说,这类句子的逗点很出人意料,粗划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对字领后面七字,而渐字领后面十二个字,这即是所谓的领格字.此词后面也还有“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喁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句,其中的叹字和想字也做同样用途.一般虚词做领格字的还有“又、便、欲、算”等,实词做领格字的更多,难以列举.这类特殊用法在词中虽不常见,但其作用却至关重要,前人论词多言及之.常见词牌的除上面的《八声甘州》大量使用领格字,小令中《好事近》末句首字,长调中《沁园春》中下片次句首字,《六州歌头》末句首字等也都需要领格字.附注:一,平起仄起都是依据句子第二字定义的,故“古来征战几人回”虽首字为仄也只能算是平起句,而平收仄收 则依据末字来定义依据末字来定义.二,“仄平平仄”一格虽在诗句中广泛运用,但“仄平仄仄”也偶尔可见,如“此情可待成追忆”,为诗者须视情况而定.三,文中诗句全引自《唐诗三百首》,读者可自己详查之.四,文中并未涉及韵脚的问题,只因笔者好用今韵,于古韵了解甚少.欲从古韵者可自购词谱以研习之.。 2.宋词中什么叫领格字有了格律诗的底子再去填词,舞姿虽未必精妙绝伦,但步子却不至乱了套。看一个简单的例子,白乐天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两句七言(一仄起一平起),两句五言(两仄起),一句三言。想想前头珠峰都上去过,还怕登什么庐山黄山吗?所以只管把上面那些格式套着写就成了。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首句白词作“平平仄”,但后来词家都作“平仄仄”,如刘宾客作“春去也”,温飞卿作“梳洗罢”,皇甫崧作“兰烬落”等;二是上面所谈绝句的一种特别格式“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却绝对不能放入此词,须知诗词虽亲如兄弟,但两兄弟也很少有吃同一锅饭菜的。此句式在多数词牌中都遵循此例,但有些词牌里却需要这种句格,如《青玉案》的下片第三句。 再看一个字数多些的例子,李易安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上下片格律同,不录。)这里有两个七言句(一平起一仄起),四个四言句,前者应该不在话下,后者呢?其实更简单,它们通常都是:仄(可平)平平。《一剪梅》一调上下各三平韵,可网上竟有人认为裳处也要押韵,真是信口开河,使人为之羞也!当然这两处的相连的四字句可以叠韵,如后片末两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使用了这种手法。对于这类简单的词牌,我们看几首古人的作品应该就可以模仿从而熟记了。对于那些复杂一些的,如《兰陵王》《贺新郎》等等,则不妨买本专列词律的书籍,以供平日的模仿学习。 当然有押平韵的词,自也有押仄韵的;可是能开桑塔纳的,终不成换了奔驰就不会开了。顺便罗嗦着说一些六言句的格式,只消看一个例子,稼轩的名作《清平乐》的后片: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包括了六言句“平起仄起”的两种格式,与七言句其实类似,分析同上,恕不赘述。 讲了这许多,初学者填一般的词都不至于在格律上犯迷糊了。然而有些奇怪的“精灵”趁人不注意时,会钻出来给人捣乱,所以不能不特别指出,以防被它戏弄。这即是领格字。它的定义其实是和人们朗读诗词的语气停顿有关。我们都知道家书抵万金句逗是家书/抵/万金,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但若撞见柳屯田的名作《八声甘州》中的一些句子,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那又应该如何作逗点呢?对于一些并不熟悉词牌的人来说,这类句子的逗点很出人意料,粗划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对字领后面七字,而渐字领后面十二个字,这即是所谓的领格字。此词后面也还有“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喁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句,其中的叹字和想字也做同样用途。一般虚词做领格字的还有“又、便、欲、算”等,实词做领格字的更多,难以列举。这类特殊用法在词中虽不常见,但其作用却至关重要,前人论词多言及之。常见词牌的除上面的《八声甘州》大量使用领格字,小令中《好事近》末句首字,长调中《沁园春》中下片次句首字,《六州歌头》末句首字等也都需要领格字。 附注:一,平起仄起都是依据句子第二字定义的,故“古来征战几人回”虽首字为仄也只能算是平起句,而平收仄收 则依据末字来定义依据末字来定义。 二,“仄平平仄”一格虽在诗句中广泛运用,但“仄平仄仄”也偶尔可见,如“此情可待成追忆”,为诗者须视情况而定。 三,文中诗句全引自《唐诗三百首》,读者可自己详查之。 四,文中并未涉及韵脚的问题,只因笔者好用今韵,于古韵了解甚少。欲从古韵者可自购词谱以研习之。 3.宋词中什么叫领格字有了格律诗的底子再去填词,舞姿虽未必精妙绝伦,但步子却不至乱了套。 看一个简单的例子,白乐天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两句七言(一仄起一平起),两句五言(两仄起),一句三言。想想前头珠峰都上去过,还怕登什么庐山黄山吗?所以只管把上面那些格式套着写就成了。 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首句白词作“平平仄”,但后来词家都作“平仄仄”,如刘宾客作“春去也”,温飞卿作“梳洗罢”,皇甫崧作“兰烬落”等;二是上面所谈绝句的一种特别格式“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却绝对不能放入此词,须知诗词虽亲如兄弟,但两兄弟也很少有吃同一锅饭菜的。此句式在多数词牌中都遵循此例,但有些词牌里却需要这种句格,如《青玉案》的下片第三句。 再看一个字数多些的例子,李易安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上下片格律同,不录。)这里有两个七言句(一平起一仄起),四个四言句,前者应该不在话下,后者呢?其实更简单,它们通常都是:仄(可平)平平。 《一剪梅》一调上下各三平韵,可网上竟有人认为裳处也要押韵,真是信口开河,使人为之羞也!当然这两处的相连的四字句可以叠韵,如后片末两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使用了这种手法。对于这类简单的词牌,我们看几首古人的作品应该就可以模仿从而熟记了。 对于那些复杂一些的,如《兰陵王》《贺新郎》等等,则不妨买本专列词律的书籍,以供平日的模仿学习。当然有押平韵的词,自也有押仄韵的;可是能开桑塔纳的,终不成换了奔驰就不会开了。 顺便罗嗦着说一些六言句的格式,只消看一个例子,稼轩的名作《清平乐》的后片: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包括了六言句“平起仄起”的两种格式,与七言句其实类似,分析同上,恕不赘述。 讲了这许多,初学者填一般的词都不至于在格律上犯迷糊了。 然而有些奇怪的“精灵”趁人不注意时,会钻出来给人捣乱,所以不能不特别指出,以防被它戏弄。这即是领格字。 它的定义其实是和人们朗读诗词的语气停顿有关。我们都知道家书抵万金句逗是家书/抵/万金,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是夜半/钟声/到/客船。 但若撞见柳屯田的名作《八声甘州》中的一些句子,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那又应该如何作逗点呢?对于一些并不熟悉词牌的人来说,这类句子的逗点很出人意料,粗划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对字领后面七字,而渐字领后面十二个字,这即是所谓的领格字。 此词后面也还有“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喁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句,其中的叹字和想字也做同样用途。一般虚词做领格字的还有“又、便、欲、算”等,实词做领格字的更多,难以列举。 这类特殊用法在词中虽不常见,但其作用却至关重要,前人论词多言及之。常见词牌的除上面的《八声甘州》大量使用领格字,小令中《好事近》末句首字,长调中《沁园春》中下片次句首字,《六州歌头》末句首字等也都需要领格字。 附注:一,平起仄起都是依据句子第二字定义的,故“古来征战几人回”虽首字为仄也只能算是平起句,而平收仄收 则依据末字来定义依据末字来定义。 二,“仄平平仄”一格虽在诗句中广泛运用,但“仄平仄仄”也偶尔可见,如“此情可待成追忆”,为诗者须视情况而定。 三,文中诗句全引自《唐诗三百首》,读者可自己详查之。 四,文中并未涉及韵脚的问题,只因笔者好用今韵,于古韵了解甚少。 欲从古韵者可自购词谱以研习之。 4.词中什么叫领格字领格在“词”中是很重要的。 常常在一至三个领字下带两三个句子。这种领格句法,不管是创作还是朗读(含阅读),如果处理得好,往往起到“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作用,它能使词语一泻千里,意境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带出来了。 而且,领格字在声律上也给人一种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美感,读来如珠落玉盘。学习时不可忽视。 领格有用平声字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须用仄声、尤其是去声字;而且在朗诵吟哦时,应略作停顿。如**的《沁园春 雪》,上片“望”、“看”,下片“惜”、“数”等均为领格字(下片第二句属一七句式,“引”算领格亦可,但只领本句)。 领格有一字领、二字领和三字领。三字领,多属完整句子,也叫“领句”。 5.【关于宋词的所有格式】生查子 〔唐〕白居易 昨 宵 醉 里 行, ◎ ○ ◎ ● ○, 山 吐 三 更 月. ◎ ● ○ ○ ▲. 不 见 可 怜 人, ◎ ● ● ○ ○, 一 夜 头 如 雪. ◎ ● ○ ○ ▲. 今 宵 醉 里 归, ◎ ○ ◎ ● ○, 明 月 关 山 笛. ◎ ● ○ ○ ▲. 收 拾 锦 囊 诗, ◎ ● ● ○ ○, 要 寄 扬 雄 宅. ◎ ● ○ ○ ▲. 说明:又名《楚云深》, 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 式相同,各两仄韵,上 去通押. 浣溪沙 词例:〔清〕纳兰容若 谁 道 飘 零 不 可怜? ◎ ● ○ ○ ● ● △. 旧 游 时 节 好 花 天, ◎ ○ ◎ ● ● ○ △. 断 肠 人 去 自 今 年! ◎ ○ ◎ ● ● ○ △. 一 片 晕 红 才 着 雨, ◎ ● ○ ○ ○ ● ●. 几 丝 柔 柳 乍 和 烟, ◎ ○ ◎ ● ● ○ △. 倩 魂 销 尽 夕 阳 前, ◎ ○ ◎ ● ● ○ △. 说明:双调四十二字,前阕 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 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 求对仗. 玉楼春 词例:〔宋〕宋祈 东 城 渐 觉 风 光 好, ◎ ○ ◎ ● ○ ○ ▲, 毂 皱 波 纹 迎 客. ◎ ● ◎ ○ ○ ● ▲. 绿 杨 烟 外 晓 寒 轻, ◎ ○ ◎ ● ● ○ ○, 红 杏 枝 头 春 意 闹. ◎ ● ◎ ○ ○ ● ▲. 浮 生 长 恨 欢 娱 少, ◎ ○ ◎ ● ○ ○ ▲, 肯 爱 千 金 轻 一 笑. ◎ ● ◎ ○ ○ ● ▲. 为 君 持 酒 劝 斜 阳, ◎ ○ ◎ ● ● ○ ○, 且 向 花 间 留 晚 照. ◎ ● ◎ ○ ○ ● ▲. 说明:又名《木兰花》、《春晓曲》,双调五十 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 各三仄韵,一韵到底. 如上,词调中有长短不一的,也有全首齐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实为两首五言绝句,《玉楼春》上、下片实为两首七言绝句.词体并不完全丢掉整齐之美. 去声 就是第四声 其他的,给的不是很详细,就不太清楚了 至于说明嘛,我还可以翻译一下: 这一曲调由宋代姜夔创作,共一百零一字. 上阙的第五句,也就是“(平)平仄、(平)平平仄”这一句,上半句三个字,下半句五个字,叶仄(还没想明白),第四个字,可以是平声,也就是一、二声; 第七句【仄(仄)仄平平】有五个字,句式是,上句一个字、下句四个字,第七句的下半句【(仄)仄平平】可以和第八句【平平(平)仄】对仗;第九句【仄平平仄】和第十句【(仄)平平仄】也可以对仗. 下阙的第一句【仄仄】可以和之后的【(平)仄平平】这一句合为一句,连成六字句;第三句【(仄)仄平平仄】和第四句【(仄)平平仄】也可以合为一句——上句五个字、下句四个字的九字句. 这首词都是按照姜夔的词而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其他作者也是一样. PS:其实你可以多找些这个词牌的词对照一下.你也可以看一下“翠楼吟”的百科.刚想起来的,链接给你吧. 你还真是······ 刚找到了,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这是上下两阙的第七句,领格的作用是领起下文,这首词中,是一字领两句 例如: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 八声甘州) “叹” 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姜夔 齐天乐) “正” 领格,应即领字;在单字作用上最为明确,因为单字不成一个概念,作用只是领起下文. 一字领两句,是说这一个字在句首,引出之后的两句.上下阕,不要求相同! PS:不只有一字领两句;还有一字领一句、领三句、领四句.只是一字领两句最多! 所谓上一下四句,指的应该是下阙【(仄)仄平平仄】这一句!应该是说这一句如果要断句的话,应该这样划分,#/####.。 6.词的格律中什麽是领格字,双调,变格诗词格律略谈一诗诗之有格律,犹如人之有原则,人不能跨出原则,格律诗亦不能出其格律 。 这规矩仿佛封建社会女人要遵从的三从四德,使人生厌,但入乡必随俗,闻一多先生说旧体诗是带着锁链的跳舞,所以有意进入这个舞池的,就必须遵守舞会的旧矩,否则只好不客气的逐出了。关于格律,本来照黛玉的说法“不过起承转合虚实平仄相对之类”,可谓极精练的概括,但对众多初学者而言,此说犹不免予人隔雾看花之感。 是以我不揣鄙陋作此文,以期稍解初学者之迷惑于万一。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又律诗实为绝句重叠而来----其关系犹如哥哥牵其弟之手,内容有别,形式一也。 故为着篇幅的关系,仅把绝句做一分析;又七绝格律稍复杂于五绝的格式,故若能把七绝格式掌握,就不难掌握五绝的格式了。下面举唐代王翰的那首名作为例,并将其格律附于其右:蒲桃美酒夜光杯 平平仄仄仄平平欲饮琵琶马上催 仄仄平平仄仄平醉卧沙场君莫笑 仄仄平平平仄仄古来征战几人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不难看出,绝句采取的格式是循环往复的形式:首句和次句相对,次句和三句相粘,三句和四句又相对,简单点说就是起承转合了。 基本的句式也就两种,一为平起平收(如上诗首句和末句),衍生出平起仄收(如姑苏城外寒山寺);二为仄起平收(如上诗次句),衍生出仄起仄收(如上诗第三句)。讲起旧体诗的格律,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由此可以看出二四六这三处平仄斟选的重要性。具体说就是,二字为平,四字必为仄六字为平;若二字为仄,则四字必为平六字为仄。 这两点不难从上面这首诗里得到验证。但既然说“一三五不论”,是否就意味着一三五处可随意呢,从前朝大量的绝句作品来看,并不是这样的。 先看平起平收的类型,有: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如蒲桃一句;二平平平仄仄平平,如春城无处不飞花;三,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一格式要特别注意前四字是“仄平平仄”,亦即首字为仄,则三字用平,这是古人极为常用的一种格式,如故园东望路漫漫(漫字古为平声),古来征战几人回,悔教夫婿觅封侯,每逢佳节倍思亲,独怜幽草涧边生,受降城外月如霜,等等,可以说在唐宋大半绝句中都能见到这种格式的使用,所以有志为格律诗者不可不留心此格。上面说的都是平起平收的句子,下面再看平起仄收的类型。 这类句子素来在押平声韵的绝句的一三五七句处使用,主要有:一,平平仄仄平平仄,如红颜未老恩先断;二平平平仄平平仄,如姑苏城外寒山寺;三,又是前四字运用“仄平平仄”格式的类型,仄平平仄平平仄,如洛阳亲友如相问,旧时王谢堂前燕,锦江春色来天地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时平起的绝句第五字也作仄声,如儿童相见不相识中的不字,却嫌脂粉污颜色中的污(古为仄声)字,等等,本都该作平声的,那么是否出格了?若不算出格,又当如何处理?答复是:这种句子属于拗句,本来诗贵顺畅,既有拗句,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故须补救之。方法是在下句对应第五字处换做平声,上面两句诗下句都是这样处理的,分别是:问客从何处来,何作平;淡扫蛾眉朝至尊,朝作平。 还有更出名的例子,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上句碧处拗,下句天字救之,又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舟字救晚字之拗。 再简要说说“仄起平收”的句子,主要有: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如月落乌啼霜满天,双袖龙钟泪不干,惟见长江天际流;以仄(或平)仄平平仄仄平最为常见。对于“仄起仄收”的句子则有些特别,有:一,仄(可平)仄平(可仄)平平仄仄,这种类型特殊在第三字可仄,相对应后句三字为平声,如:月殿影开闻夜漏 ,水精帘卷近秋河。 影声仄,帘声平,正好相对。又如: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二,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这是一类特殊而常用的句式,例如,宫女如花满春殿,行到庭前数花朵,日暮东风怨啼鸟等等,为诗者须灵活用之。 七绝中只有上述的平起和仄起两种句式,把它们弄懂,对于五绝,很容易得出:平起的有:平平仄仄平,平(可仄)平平仄仄,或平平仄平仄(此句式一般首字不作仄声,因不符合仄平平仄等格式;仄起的有:仄(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变成拗句是仄(或平)仄仄平仄)等格式。具体例子很多读者诸君不妨自己去找。 二词有了格律诗的底子再去填词,舞姿虽未必精妙绝伦,但步子却不至乱了套。看一个简单的例子,白乐天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两句七言(一仄起一平起),两句五言(两仄起),一句三言。 想想前头珠峰都上去过,还怕登什么庐山黄山吗?所以只管把上面那些格式套着写就成了。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首句白词作“平平仄”,但后来词家都作“平仄仄”,如刘宾客作“春去也”,温飞卿作“梳洗罢”,皇甫崧作“兰烬落”等;二是上面所谈绝句的一种特别格式“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却绝对不能放入此词,须知诗词虽亲如兄弟,但两兄弟也很少有吃同一锅饭菜的。 此句式在多数词牌中都遵循此例,但有些词牌里却需要这种句。 7.宋词哪个词牌又叫百字令,其代表做有哪些念奴娇【念奴娇、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见《元氏长庆集》卷二十四)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曲名本此。宋曲入“大石调”,复转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大石调”。此调音节高抗,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俞文豹《吹剑录》称:“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亦其音节有然也。兹以《东坡乐府》为准,“凭高远眺”一阕为定格,“大江东去”为变格。一百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其用以抒写豪壮感情者,宜用入声韵部。另有平韵一格,附着于后。 8.宋词格式字数规定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⑤[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⑥。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⑦。 双调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踏莎行 郴州旅舍[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元溪不见梅)[宋]辛弃疾 千丈冰溪百步雷。 柴门都向水边开。 乱云剩带炊烟去, 野水闲将日影来。 穿窈窕, 过崔嵬, 东林试问几时栽? 动摇意态虽多竹, 点缀风流却欠梅。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赴新州)[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象《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他各词,前后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①这是根据《类编草堂诗余》所分小令、中调、长调而得出的结论。 ②万树《词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体"。 徐本立《词律拾遗》增加四百九十五个"体"。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有二千三百零六个"体"。 ③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59年)。 ④这是依照一般的说法。 ⑤原名。 9.汉语史中领格是什么意思有了格律诗的底子再去填词,舞姿虽未必精妙绝伦,但步子却不至乱了套。看一个简单的例子,白乐天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两句七言(一仄起一平起),两句五言(两仄起),一句三言。想想前头珠峰都上去过,还怕登什么庐山黄山吗?所以只管把上面那些格式套着写就成了。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首句白词作“平平仄”,但后来词家都作“平仄仄”,如刘宾客作“春去也”,温飞卿作“梳洗罢”,皇甫崧作“兰烬落”等;二是上面所谈绝句的一种特别格式“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却绝对不能放入此词,须知诗词虽亲如兄弟,但两兄弟也很少有吃同一锅饭菜的。此句式在多数词牌中都遵循此例,但有些词牌里却需要这种句格,如《青玉案》的下片第三句。 再看一个字数多些的例子,李易安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上下片格律同,不录。)这里有两个七言句(一平起一仄起),四个四言句,前者应该不在话下,后者呢?其实更简单,它们通常都是:仄(可平)平平。《一剪梅》一调上下各三平韵,可网上竟有人认为裳处也要押韵,真是信口开河,使人为之羞也!当然这两处的相连的四字句可以叠韵,如后片末两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使用了这种手法。对于这类简单的词牌,我们看几首古人的作品应该就可以模仿从而熟记了。对于那些复杂一些的,如《兰陵王》《贺新郎》等等,则不妨买本专列词律的书籍,以供平日的模仿学习。 当然有押平韵的词,自也有押仄韵的;可是能开桑塔纳的,终不成换了奔驰就不会开了。顺便罗嗦着说一些六言句的格式,只消看一个例子,稼轩的名作《清平乐》的后片: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句包括了六言句“平起仄起”的两种格式,与七言句其实类似,分析同上,恕不赘述。 讲了这许多,初学者填一般的词都不至于在格律上犯迷糊了。然而有些奇怪的“精灵”趁人不注意时,会钻出来给人捣乱,所以不能不特别指出,以防被它戏弄。这即是领格字。它的定义其实是和人们朗读诗词的语气停顿有关。我们都知道家书抵万金句逗是家书/抵/万金,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但若撞见柳屯田的名作《八声甘州》中的一些句子,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那又应该如何作逗点呢?对于一些并不熟悉词牌的人来说,这类句子的逗点很出人意料,粗划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对字领后面七字,而渐字领后面十二个字,这即是所谓的领格字。此词后面也还有“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喁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句,其中的叹字和想字也做同样用途。一般虚词做领格字的还有“又、便、欲、算”等,实词做领格字的更多,难以列举。这类特殊用法在词中虽不常见,但其作用却至关重要,前人论词多言及之。常见词牌的除上面的《八声甘州》大量使用领格字,小令中《好事近》末句首字,长调中《沁园春》中下片次句首字,《六州歌头》末句首字等也都需要领格字。 附注:一,平起仄起都是依据句子第二字定义的,故“古来征战几人回”虽首字为仄也只能算是平起句,而平收仄收 则依据末字来定义依据末字来定义。 二,“仄平平仄”一格虽在诗句中广泛运用,但“仄平仄仄”也偶尔可见,如“此情可待成追忆”,为诗者须视情况而定。 三,文中诗句全引自《唐诗三百首》,读者可自己详查之。 四,文中并未涉及韵脚的问题,只因笔者好用今韵,于古韵了解甚少。欲从古韵者可自购词谱以研习之。 并非原创,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