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选修《古诗词鉴赏》中有一篇文章最后说“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名篇.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有没有人选修课选的唐诗欣赏找到一首类似的,供参考:衣钵文/李者也岁岁东风浓墨泼,年年皆比上载多。 百花斗艳复争奇,群芳皆欲冠而卓。今蝶已继前蝶衣,新燕又承老燕钵。 代代新秀胜旧景,春事之卷添新说。【注】琳琅山,位于四川省仪陇县。 山势雄伟,中峰突兀,五条山梁均匀向五个方向延伸,鸟瞰此山,恰似一枚硕大的五角星,故称五星琳琅山。人文景观突出“名”和“绝”,自然景观突出“奇”和“秀”。 主要景点有柏杨湖、琳琅水库、轿顶山、药铺垭私塾、丁氏庄园、龙母宫、三国遗迹、诸葛亮驻军营地、南海蜃楼、山庄冷月等等。尤其是琳琅山形似五角星,印台山形如大印,关刀山形似大刀,轿顶山形似大轿,插旗山形似旗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四季风光各异,春色秀美。 3.谁有“选修课唐诗宋词鉴赏的论文”可以抄一下诗歌赏析的角度 阅读唐诗,不仅仅是了解、熟记,还要学会赏析。一般来说,对诗歌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⑴从诗的意象上去理解、把握。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所表达的内容,即诗句所叙写的意思。我们可以从许多评论诗歌的文章看到,作者在评价一首诗的时候,往往从诠释诗的句子开始。因为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的内容后,才能谈得上准确地评价一首诗。 ⑵从诗的表现手法上去把握。 唐代的诗歌,继承了自《诗经》开始的赋、比、兴手法,并以众多流派和名家的创作实践极大的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赏析时,我们可以抓住诗所用的手法,结合诗的内容、语言、意境等进行分析,以揭示诗歌的特点。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以下一些:以少总多法、以小见大法、超越时空法、夸不失真法、化虚为实法、正反对比法、众宾拱主法、婉转曲达法、巧比妙喻法、视听通感法、化静为动法、以动写静法、乐景写哀法、用兴起结法。 ⑶从诗的立意或表达的情感上去把握。 中国古代是非常看重诗的教化作用的,同时也很注重诗所蕴含的情感。因此,诗歌的立意情感的品位高下,常常就成为评判一首诗优劣的重要标志。这一标准,今天依然适用。 ⑷从诗歌语言的表现力上去把握。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字句的严格限制,对语言的要求是极高的。中国历代诗人也大都非常重视炼词炼句,留下了许多这方面的佳话。读诗时,可注意从字句的形象性,字词的表现力或谐音双关等角度去分析、把握。 ⑸从同一题材的不同的诗或不同作家的同类诗的比较中去理解把握。 附: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简析 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一种间接含蓄的抒情方式。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因事即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苏轼的〈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对比衬托 在叙述和描写过程中,为了突出某些人物或事件而用其他人物或事件作为对照和陪衬。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鸟鸣,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这样的动景春涧的幽静,以动衬静,是反衬。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怀古诗中,它往往通过今昔对比反映盛衰变化。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对越宫遗址对比描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借助修辞 诗词中用得较多的修辞有比喻、借代、排比、夸张、拟人、设问、反问等。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杜甫《江村》“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爱水中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托物言志 借写某一物表明某一中心。如虞世南《蝉》“垂缕饮青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托蝉言志: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虚实结合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表达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使用典故 古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一方面使诗词内容更丰富,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的理解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在考题中出现的典故应是大多数考生熟悉的。如96年高考题中出现的三个典故就是如此,“丽酒临江,横塑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南阳卧龙,成名八阵图中”,依次是曹操、孙权、诸葛亮。 渲染烘托 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也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濛的烟雨笼罩着吴越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然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