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中的民俗

1.唐诗宋词中的习俗

1、重阳习俗:登高,插戴茱萸。

如: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元宵节习俗:放焰火。

如: 唐代苏道味《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人日习俗: 有戴“人胜”的习俗,

人日,传说女蜗初期创造世界时,先在初一造成鸡.初二造成狗.初三造成猪.初四造成羊.初五造成牛.初六造成马.初七才创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农历正月初七就被称为人日。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高适在人日曾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4、端午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蒲.

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云:“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戴复古的《端阳》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朱门。”

高启《端阳十咏〈粽子〉》:“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君忠竟不知”!

2.带有古诗的民风民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苏东坡 “江上冰销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苏辙(踏青)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 竞渡歌(节录)(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3.唐诗中的节令风俗

隋唐五代是中国节令风俗划时代的大变革时期。

节令的特性发生了重大 变化,自汉魏以来的以禁忌、迷信、祓禊、禳除为主要特征的节令风俗,开 始转变为娱乐型和礼仪型,成为名符其实的“佳节良辰”。随着这一特性的 转变,节令风俗的许多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元旦,爆竹的驱鬼之意渐趋淡 漠,而成为人们除旧岁庆新年的娱乐喜庆活动。

击鼓驱鬼除瘟疫的祭祀形式 ——驱傩,虽然仍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娱乐的成分大大加强,成为一种 “娱神又娱人”的歌舞。元宵节祭神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观的花灯。

上巳节的 祓禊已为踏青游春所替代。中秋节的拜月礼仪变成了文人墨客玩月、赏月的 消遣。

每逢佳节,宫廷中大摆宴席,歌舞通宵彻夜,欢度良宵美景。民间则 是“士女如云,车马塞路”。

《隋书·柳彧传》说:隋文帝时,京城及外州, 每正月望夜,“高棚跨路,广幕陵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 竹繁会,竭赀破产,竞此一时”。

这段文字反映了隋代长安元宵之夜的盛况, 也体现了节令习俗在性质上的转变。 这一时期,不仅节令风俗中原有的内容向娱乐型转变,而且产生出许多 新的风俗,极大地丰富了古代节令风俗的内容。

比如,大量的娱乐活动出现 在节令风俗中,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步打、拔河、射箭、走马、斗鸡、斗百草、乞巧等等,形式各种各样,内容绚丽多彩。这些娱乐活动在不同季 节、不同的节日中进行,具有鲜明的季节性,极大地增加了当时节令习俗中 的娱乐性因素。

唐代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节日,如千秋节、中和节等。此外,将元宵赏灯 的时间正式定为正月十五。

晦日送穷、清明扫墓、改“端五”为“端午”、中秋赏月、重阳正式定为节日等都始于隋唐时代。 隋唐五代时期,有关节日的神话传说故事,不再笼罩在一片神秘的迷雾 中,原来充满妖异、灾变、吉凶、忌讳、卜筮等迷信色彩的内容开始被具有 人情味和浪漫气息的内容所代替,体现了节令的愈加生活化。

比如,唐代出 现了钟馗捉鬼的传说故事,并迅速在民间广泛传播,于是到晚唐五代时,滑 稽有趣的钟馗取代了汉魏时的凶神神荼、郁垒,成为家家户户驱鬼避邪的门 神。再如,起源于自然崇拜的拜月习俗,演变为赏月、玩月等娱乐活动。

人 们仰望皓洁的月亮,产生出无穷的憧憬和遐想,于是便产生了吴刚砍桂树、唐玄宗夜游月宫等美丽的传说。这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中秋节赏月习俗的盛 况,同时也反映了隋唐五代时期人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节令风俗的新面貌。

中国节令风俗的特点之一,就是礼俗与风俗紧密结合。这一特点在隋唐 五代时期表现得很充分。

比如,清明祭扫本是民间习俗,到唐玄宗时列入礼 典,就变成了礼俗。在隋唐两朝的礼典中,元旦时举行迎春、迎神之仪,社 日的祭社神,上巳日的春禊,千秋节的庆典,改换年号,册立太子,公主出 嫁及吉兆等国家大喜庆,举行的大酺等都是重要的礼俗,同时,这些又是节 令风俗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下面就隋唐五代节令风俗中的新内容分别加以论述。 门神钟馗 “门神”一词,始见于《礼记·丧大记》郑玄注:“君释菜, 礼门神”。

古代祀典中有五祀之说,所谓“五祀”,即祭祀门、户、井、灶、土地等五神。门神就是其中之一。

周朝时,门神无名又无姓,虽然《礼记》 中已有门神的记载,但此时门神并无具体物象可指。到战国、两汉时,才逐 渐形象化,出现了图绘的司门之神——神荼和郁垒。

大约到晚唐及五代时候,门神由神荼、郁垒换成了钟馗。宋代沈括《补 笔谈》卷三引吴道子的钟馗画上唐人题记及高承《事物纪原》说:开元年间, 唐玄宗从骊山校场回来,忽然得了恶性疟疾,巫师们用尽了心计,忙活了一 个多月也未能治好。

一天深夜,玄宗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小鬼身穿绛色衣, 一脚着靴,一脚赤足,腰间挂着一靴,来盗窃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玄宗皇帝的 玉笛。这时一大鬼“戴帽,衣蓝裳,袒一臂,鞹双足,乃捉其小者,刳其目, 然后擘而啖之。”

唐玄宗惊问道:“你是谁?”大鬼回答:“臣钟馗氏,即 武举不捷之进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

唐玄宗大梦醒来,病一下好 了。于是召大画家吴道子,告诉他梦中所见形象。

吴道子不愧为一代画坛大 师,听完后挥洒丹青,一会便画成了。玄宗皇帝瞠视很久,说道:“真想不 到与我梦里的形象一样!”赏给吴道子百金,并题诗一首。

这虽是一则传说故事,但它是有史实根据的。唐代吴道子确实画过钟馗 像。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说:“吴道子有《十指钟旭》传于代”。 “钟旭”当是“钟馗”。

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记载,吴道子的钟馗图 在唐亡以后,曾被蜀后主王衍所得。吴道子画钟馗图之后,唐玄宗下令将钟 馗像“因图异状,颁显有司”,使钟馗开始成为辟邪驱鬼的门神。

这一点还 可以从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刘禹锡《为李中丞谢赐钟馗历日表》、《为淮南杜相公谢赐钟馗历日表》等文中得到印证。当时,每逢新年,唐朝 皇帝便将钟馗像和新历日赐给近臣,而赐予钟馗像的目的是“图写威神,驱 除群厉,⋯⋯增门户之贵。”

可见,钟馗已经具有门神的职能了。 唐代敦煌流行一种六言体歌谣,称作《儿郎伟。

4.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以及习俗

1。《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

2。《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

3。《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

4。《除日》: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赠,言是上冰鱼。 -----除夕节

5。《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重阳节

6。《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端午节

5.唐诗宋词中的哪些诗句体现了民俗文化

唐诗宋词中关于元宵节的诗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在唐诗宋词中有,欧阳修的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唐诗宋词中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端午节的诗词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古代有很多描写端午节的诗词,唐代的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梅尧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宋代苏轼的《浣溪沙》“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唐诗宋词中关于七夕的诗词七夕,这以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美丽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传说为题的浪漫节日。

古代的人们望着日月星辰编织着天上人间的旖旎风情。失去仰望习惯的今人们,未必再有心境叹那“倬彼云汉,昭回于天”,于是多年以后,那遥远的故事和那遥远的爱情,读来竟有点恍若隔世。

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曲及民俗方面有着很多的反映。白居易的“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宋代的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二郎神》中的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唐诗宋词中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千古绝唱。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唐诗宋词中关于重阳节的诗词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重阳”又称“重九”。每逢重阳节,民间有上山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

这种习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唐代诗人刘兼的《重阳感怀》诗中,有“戴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之句。

唐代诗人杜荀鹤《重阳日有作》诗,开头两句是:“一为重阳上高台,乱时谁见菊花开?”,结尾两句是:“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四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身处异乡的人,每逢佳节,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是人之常情。

唐诗宋词中关于冬至的诗词唐诗中有关冬至的诗不少,其内容也多限于天文律历,已看不出"进履袜"、作赤豆粥等这些民俗。如白居易《冬至夜》诗:"老去襟怀常落,病来发鬃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最长。

今朝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说孟光。"是一首叹老思友的诗;韩偓的《冬至夜作》诗:冲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

四海便应枯草绿,九重先觉冻云开。阴氛莫向河源塞,阳气今从地底回。

不道惨舒无定分,却忧蚊响又成雷。"也几乎不牵扯节庆的气氛。

唐诗宋词中关于除夕的诗词 除夕在十二月之末,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庆。一年将尽,明日即是元旦,故称 "除"。

"除"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东京梦华录》记北宋汴京民俗:《是夜禁申爆竹山呼,声。

6.唐诗宋词中的习俗

1、重阳习俗:登高,插戴茱萸。

如: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元宵节习俗:放焰火。 如: 唐代苏道味《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人日习俗: 有戴“人胜”的习俗, 人日,传说女蜗初期创造世界时,先在初一造成鸡.初二造成狗.初三造成猪.初四造成羊.初五造成牛.初六造成马.初七才创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农历正月初七就被称为人日。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高适在人日曾写下《人日寄杜二拾遗》的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4、端午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蒲. 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云:“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戴复古的《端阳》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朱门。”

高启《端阳十咏〈粽子〉》:“香茭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君忠竟不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