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卧龙凤雏的诗句

1.“卧龙,凤雏,得其一者可得天下”出自哪首诗

出自《三国演义》,司马徽老先生说的一句话:“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一、人物简介:

1、司马徽简介: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东汉末年著名的学士,与名士庞德公,徐庶,韩嵩,石韬等人,关系甚密,被庞德公称为“水镜”。东汉末年的士人大多数追逐名利,而卧龙凤雏却隐居起来,不轻易投靠他人,他们两人也得到了水镜先生的赏识,认为他两是治世之能臣。

2、“卧龙”简介:卧龙,源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称赞未出茅庐的诸葛亮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语:诸葛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这是"人以地名"。

卧龙,比喻隐居或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

、“凤雏”简介: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时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二、对“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的理解:

司马徽老先生早已明言: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 ,又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 。

1、得其一可安天下,关键就在这“得其一”,如果“得其一”,则两人中任何一人都会按会按其制定的既定方针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他就会在确保荆州无虞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制定取川计划,稳步推进,夺取西川,然后“以待天时之变,以一上将起荆州之兵,直驱宛洛”,而刘备也“领益州之兵,出斜谷,直取长安”,两路夹击,曹魏安得不灭度,汉室安得不兴?然而得庞统后,庞统急于立功,在张松被杀,取川事机败露之时,不听诸葛亮良言相劝,贪功冒进,终至阵亡落凤坡,而此时孤军深入的刘备“进无援兵,退必溃败”,若退回荆州,则短期无法再次制定取川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匆忙带上张飞、赵云前去救驾,只留下关羽父子镇守荆州,而高傲的关羽最终大意失荆州,张飞、刘备、黄忠又相继为报仇而死,更是赔上了蜀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元气大伤,而后主刘禅又昏庸无能,全国政事、军事尽由诸葛亮一人劳神,终于一代英材倒下,蜀汉再也无力回天。换言之,如果刘备只得到庞统,庞统也必定会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的战略方针,逐步推进,从而实现的伟业。所以说,卧龙凤雏只能得其一,得二必生变故,反欲速则不达也!!!!

2、再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司马微老先生早已指出,诸葛亮在刘备手下虽能得到充分施展其才华和抱负,但终究难以吞下“占据天时”的曹操和“占据江东已历三世,独得地利”的孙权,而最多也只能与之分庭抗礼,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关于这一点,三国时的另一位隐士封公玖也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向其咨询时就已向诸葛亮言明。另外从淮南许子将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中也可看出,边曹操这样拥有治世才能的人,在乱世中为能自保都只能成为万人唾骂的“奸雄”,没有野心的诸葛亮和庞统(至少在书中看不出来)辅佐一个处处“为天下共生着想,仁义布于四海”的刘备,又能创出一番怎样的事业呢?

所以说,刘备虽然同时得到了“得其一可安天下”的两个人材,但其失败的命运最终是难以避免的。

2.有关 卧龙凤雏 故事

1、“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是诸葛亮周围熟识他们二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天下人的观点,他二人是很强,但是天下智慧之士多矣,比如曹操的郭嘉、徐庶、荀氏叔侄、程昱、司马懿、戏志才等等,无一不是经天纬地之才,东吴则有张昭、张纮、周瑜、陆逊、吕蒙、鲁肃等江东英豪,这些人并不比“卧龙凤雏”相差多少,像郭嘉、司马、荀氏叔侄、戏志才、周瑜等人和卧龙凤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2、北方强而南方弱的实际情况,不会因为卧龙凤雏在西蜀就改变。中国古代从来都是北方吞并南方,这是由于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哥哥方面都强于南方,中国的重心开始南移都是在魏晋以后,而西南则更是欠发达。什么“天府之国”只是说四川平原的土地比较肥沃,但是其他方面瞠乎其后。

3、刘备缺乏人才。三国之中,最缺乏人才的就是蜀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前期,虽然有五虎大将、卧龙凤雏,但是,也就仅此而已,外加法正、魏延、严延、李严等人,而曹魏的大将远远多于西蜀,什么张辽等五子良将、夏侯等四龙大将,还有其他“良将千员”,而文臣谋士更是车载斗量。蜀国呢?到了五虎大将纷纷而终的时候,就剩一个老迈的赵子龙,还有居心叵测的魏延,其他还有什么良将?文臣谋士则更是少的可怜。民间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正是蜀国真实的写照。诸葛亮为人所诟病的重要一点,就是事事躬亲,后备人才培养乏力,不像曹魏代有才人出,甚至不如东吴人才济济。

以上三点,其实第二点是最关键的。

/f?kz=18701223

3.关于赞扬庞统的诗句有那些

演义三十五回司马徽语于刘备:“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四十七回蒋干、曹操皆称:“久闻大名”;五十七回鲁肃语于孙权:“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服其智”;孙权语于鲁肃:“孤亦闻此名久矣”;孙乾语于张飞:“庞士元高明之人,未可轻忽”;鲁肃致书于刘备云:“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方称其才”;诸葛亮语于刘备:“士元非百里之材,胸中之学,胜亮十倍”;庞统自语于张飞:“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

由上可见庞统不但是个名人,而且是大大的有名,有很多仰慕者,他本人也是自视甚高。 三国演义后面所写,吊念庞统的古诗: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还。 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所咏的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

4.“卧龙凤雏”

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

大隐士司马徽曾夸赞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学者汪宏华最近在清华大学等高校讲座时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全新、深刻的解评。

一、谋士才志存在时间、空间和阴阳差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

其实,他们就像刘备的异姓兄弟、诸葛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只是合作较为松散、隐形,仅限于推动哲学从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层面。

他们所谓的“十倍”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时间差。高人往往眼界远,能沉得住气,出道更晚。

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庶、亮、统。二、空间差。

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管理范围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说法。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确乎如此,程昱取东阿县,徐庶取樊城,诸葛亮取荆州,庞统取西川。

但我们很快会发现,程昱、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庞统。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他们还存在第三方面的差异——阴阳差。

前面“十倍”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但在实战中还会有人违背忠孝、信义,用到权谋或者说阴谋。

四人中,统、庶仅善阳谋,亮、昱则兼善阴谋,其中亮又较昱为高。专注阳谋者往往忠顺,精于阴谋者往往逆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篡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洪水猛兽,但对于“民族”这一生命体而言,却是必不可少的阴阳顺逆,即新陈代谢。只分合理不合理。

再者,兵不厌诈,孙子甚至说自己的阳谋也皆为诡计,所以阴阳与忠逆一样,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均衡掌握,合理运用。准确地说阴谋属于攻心术的范畴。

不过,在阳尊阴卑的封建社会,阴谋是从老师和书本上学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参悟、自主研发。可一旦拥有就能出奇制胜,改变自己的命运。

程昱、诸葛亮就是因为谋略全面而从排行榜中脱颖而出了。 庞统起初是完全忠于刘备的,他先去东吴寄寓就是为了与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应,决胜赤壁,曲线救刘。

所以赤壁大战一结束,庞统就直接来投刘备了。为了不让刘备为难,他是情愿从最底层做起,并不急于出示鲁肃和孔明的推荐信。

果然,他在耒阳以真才实学征服了刘备,孔明也不得不承认庞统高自己十倍。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庞统若真想进入谁的班子,是总能想出办法的。

连进门的本事都没有,还敢号称“凤雏”吗?想当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东吴“面试”时冲撞孙权,只不过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况下开溜。

对于诸葛亮,笔者已在《破解<三国演义>之“三国五方”结构》等文章中详细论述了他在出山之前就已有反刘备、夺天下的雄心,此亦“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的隐意。但他们四兄弟的叛逆完全合理,这里就不赘述了。

二、诸葛亮先请庞统,后又想废庞统 诸葛亮能帮刘备拿下荆州,面对“民强地险”的西川却无计可施。既不知如何劝说假装仁义的刘备篡夺刘璋,也不敢为西川再打一场赤壁大战了。

于是他就借吊孝周瑜之机去东吴请比自己高一筹的庞统。(这里孔明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在刘家宗亲面前继续恪守疏不间亲,以掩饰异志,保持愚忠形象。)

此后,两人就一个守荆州,一个攻西川,同时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 庞统的确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识到刘备在取荆州时必须装仁义,因为还要图将来刘璋的好感,但到刘璋这里就可以彻底撕破脸“逼宫”了。

理论上,他只用“逆取顺守”四个字就将刘备轻松说服。武功上,他只用黄忠、魏延两位孔明不要的“末将”就实现了西川突围。

然而就在西川势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折,孔明向庞统发出了一封死亡恐吓信。此举与前面程昱骗徐庶大同小异,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庶。

诸葛亮则是利用庞统对刘备的至忠,刘备对庞统的至爱,先动摇刘备之心,再灭掉庞统。两位阴谋家就像是排球运动员,将球扣到对方两个人的中间,迫使他们在互让时出现失误。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有个广汉人彭羕向刘备密告说敌方有人要决涪江之水淹魏延、黄忠的前寨。还说:“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此地,当有不吉之事,切宜慎之。”

这一情报不但救了刘备数万人性命,还斩了敌方主谋泠苞,化凶为吉。 那么是谁制造了这命悬一线的险情呢?是刘备。

川将泠苞先前本已被魏延活捉,但刘备偏要将他释放。魏延说:“此人不可放回。

若脱身一去,不复来矣。”玄德说:“吾以仁义待人,人不负我。”

在你死我活的前沿阵地,在优势尚未确立的攻坚时刻,竟能这样不结合实际情况而滥施仁义,真是可笑至极。既然仁义都可以换仁义,还用得着逆取吗?既然仁义可以换仁义,曹操怎么没给过你一寸土地呢?可见刘备已经从儒仁颓堕成了愚仁了,刘家的遗传病发作了,不再是以前对付曹操时那个明辨真仁假义的玄德了。

这次若不是彭。

5.卧龙 凤雏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一点:先帝中道崩殂。刘备功业未成就与世长辞了,其实他的主要意思是蜀国的老臣们该死的死,该亡的亡。而阿斗这时候还年轻,狗屁不懂,不能掌控手下的大臣,不能明察秋毫,以德治国。

第二点:益州疲敝。刘备死之前倾全国之力发动了对吴的战争,而且惨败,荆州也丢了,只剩下了一个益州,兵力大已经不如从前,而这时候又结束平定南蛮战争不久,一个益州的兵力打了太多的战争了,而人才的补充又很难跟上时代节奏,所以说益州疲敝。

第三点:人才紧缺。一个益州能有多少人才?能像魏国一样人才济济吗?

第四点:计划赶不上变化。诸葛亮的设想是得到益州与荆州,安抚外族,在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攻破长安与洛阳,在放眼天下。可是荆州的关羽过于骄傲,让陆逊与吕蒙得到机会,攻破荆州。荆州已失,而刘备又不听劝谏,出全国之兵攻吴遭到惨败,到此诸葛亮的计划已经全部被破坏了。

其实,没有诸葛亮与庞统,刘备是进不了西川,得不了荆州,也当不了皇帝的,而如果诸葛亮的计划得以实现,取天下并不难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