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大学语文诗经

1.大学语文的问题简答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因作品众多,内容博杂,历时久远,作者不一,地域各异,艺术成就与风格自然是难以划一。

但从总体而论,其艺术成就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

如《豳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

豳风·七月》是一首农事诗。诗歌描写了周族早期的农业社会生活情况,是现存最古老的农事诗。

这首诗的社会背景向有争议,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初期社会等说法。诗歌形象地描写了三千年前农民的衣食住行,真实地再现了农民们的农业劳动生活。

诗歌共八章,一章总写农夫冬日的困苦与春日的农事生活;二、三章写妇女们的桑蚕纺织等劳动生活;四章写秋后狩猎;五章写岁末准备过冬;六章写农夫们的食物;七章写农事完毕还要服杂?保话苏滦创⒈⒓漓搿⑹栈瘛⒀缁帷U馐资Ò韵质抵饕宓拇醋鞣椒ê透车谋硐质址ㄕ媸刀蜗蟮卦傧至说笔钡纳缁嵘钔季埃绕涫且云铀氐陌酌枋址栊淳拔锖蜕罨嫦嗟背錾¡F湟帐踅峁挂越诹钗ؾ砸率匙⌒形َ常莺峤淮恚钩烧錾缁嵘罨妗P鹗隆⑿淳啊⑹闱椤⒔恢谝黄穑视胂斜省⑹本坝氡臼孪嗌嘤常盏搅私虾玫囊帐跣Ч?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它启示人们不要把文学看成茶余饭后仅供消遣的东西,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诗经》可谓是历代民歌承袭的渊源,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出了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一直是人民手中最锐利的战斗武器。

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又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的要求,这正是《诗经》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扬。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邶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 《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卫风·氓》是一首古老的弃妇诗,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诗歌通过女主人公自述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及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

全诗歌共六章:第一章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思恋之情及结婚;第三章总结婚姻爱情的教训;第四章申辩自己无辜被遣;第五章写自己辛勤操持家务,却遭到粗暴的对待;第六章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此诗在叙事上采用了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在抒情上运用了叙事言情、议论抒情及直抒胸臆的手法。

诗歌综合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主,但比、兴手法也运用得相当出色。起兴中兼有比喻。

而两处比喻也不是简单的明喻,而是运用了借喻和暗喻。 诗歌的结构存在着两条线索:一条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线索;一条是按心理情感变化的抒情线索,情节的变换与情感的起伏变化交织在一起。

《秦风·蒹葭》是一首怀恋情人的恋歌。深秋的早晨,诗人望着那芦苇霜花的景象临水怀人,反复追寻着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中人,抒发着眷恋爱慕和惆怅失意的情怀。

诗歌以赋法写成。每章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它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再现,同时这种深秋时节的萧瑟、空旷、冷落的景象,也是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凄婉心境。

接下的两句点出诗人所思念的对象,然而他的意中人却好象是在虚无缥缈之中,可望而不可即。最后四句诗人展开了反复追寻、苦苦求索的描写,透露出了诗人那眷恋企慕之情和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怅的意绪。

全诗意在抒情,却无一“情”字,而是采用了以景衬情和叙事言情的手法,达到了曲婉动人的抒情效果,同时也创造出了凄婉而朦胧的意境。 3、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 。

产生于人民集体口头传唱的歌,自然形成了联章复叠形式,既便于记忆、传诵,又形成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句式既以四言为定格而又随机而变,表现灵活自如,如《王风·黍离》。

《王风·黍离》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每章都是先写景起兴。

2.大学语文结合蓼莪这首诗经,和生活实际,说说应当怎样孝敬父母

本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蔚既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力,吃尽苦头。朱熹于此指出:“言昔谓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为美材,可赖以终其身,而今乃不得其养以死。于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诗集传》)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本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恰切不过了。姚际恒说:“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诗经通论》)这章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怨嗟,方玉润说:“以众衬己,见己之抱恨独深。”(《诗经原始》)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本诗写作一大特色,丰坊《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五、六章皆兴也。”后两章也应该说是“先兴后赋”。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术感染力强烈。《晋书·孝友传》载王裒因痛父无罪处死,隐居教授,“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本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诗经》这部典籍对我们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蒋立甫)

3.大学语文题目分析题1、运用我们所学的《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来分

1、运用我们所学的《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来分析《采薇》? 所谓“赋”,用朱熹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2、联系作品,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 狂人是一位清醒的启蒙主义者;表现出顽强不屈的反抗性。

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形象。 答:《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其中描写的“狂人”是一个被禁闭起来、为一个长工所看守的形象,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

作品通过对这个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的描写,从而有力地揭露了千百年来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行, 并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 小说开头,鲁迅故意用文言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一个小序,交代日记的来历,称书名所以叫做《狂人日记》,是病者“本人愈后所题”。

由此可见,作者确实将主人公作为真的狂人来设计的。此外,小序还说,“余”读病者日记,“知其患盖‘迫害症’之类”。

这也就进一步表明,鲁迅心目中的主人公,不但是个狂人,而且患的是一种称为“迫害症”的狂症,由此具体地描写了一位十分过敏、多疑、惊恐和有奇怪的联想和不正常的推理和错觉的狂人形象。 3、分析“长亭送别”一折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①曲词华丽典雅,化用了前人诗词的意境,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 ②采用了民间口语的形式,富有生活气息。

③善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 4、结合作品,分析《都江堰》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间接描写。 ②语言洗练,容量大,含义深,耐人寻味。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4.我《大学语文》的考试题目:结合作品分析《诗经》语言特色

自己选摘一些吧,希望能帮到你。

《诗经》语言的特点 《诗经》之所以能够被孔子确定为语言学习的教科书,并流传至今,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诗经》是典范的先秦汉语作品,有着非常显著的语言特点。 能准确反映诗意的丰富的单音词与甲骨文时代的语言状况不同,周代的语言发展相对完善,用以表达丰富思想的语词已经基本产生,《诗经》就是典型的代表。

据杨公骥先生统计,《诗经》中共使用了2949个单字,如果按字义计算,大约有3900个单音词(《中国文学》25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这些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从天象、动植物到饮食、服饰,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动词、形容词。

因此,后来学者多以《诗经》为依据研究古代名物,有所谓的“《诗经》博物学”。对《诗经》所记载的动植物的研究比较有成就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是三国时吴人陆机,其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

此后,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据近人胡朴安研究,《诗经》计有草名105个、木名75个、鸟名39个、兽名67个、昆虫名29个、鱼名20个、各类器物名300多个(《诗经学》,商务印书馆1929年)。

如古代天象星宿,在周代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其中见于《诗经》的有“火(心)”、“箕”、“斗”、“定(室、壁)”、“昴”、“毕”、“参”、“牵牛”、“织女”等名称。此外《诗经》还有关于银河的记载:“维天有汉(毛传:汉,天河也),鉴也有光。”

(《小雅·大东》)周代的农作物名称比较完备,《诗经》对此也有集中反映。如“禾、秬、秠、菽、麦、糜、芑、瓜、瓞”等见于《大雅·生民》;“瓜、瓞”等见于《大雅·绵》;见于其他诗的还有“百谷、稻、粱、黍、稷、粟、穋、稙、穉、藿、稌、来牟、苎、苴、瓠、壶、匏、果臝、葵、韭、芹、葱”等农作物名称。

为了表达人的各种动作行为的情态,《诗经》对人的动作有较为细致的描写,如表示手的不同动作,就有“流、采、芼、掇、提、握、拾、投、携、抱、抽、拔、捣”等词。 《诗经》的句首、句中、句尾还经常运用一些语气词,如“之”、“乎”、“者”、“也”、“而”、“矣”、“焉”、“哉”、“兮”、“只”、“思”、“斯”等。

这些语气词的运用摹写了诗人的说话语气,加强了诗的语义表达,有的凑成音节,使诗句整齐,韵律和谐。如《大雅·生民》第三章连续使用两个“矣”字,《大雅·绵》第七章最后几句连续使用四个“矣”字,《大雅·大明》第四章句中连续使用三个“之”字,读来颇有韵味。

《诗经》中使用的这些语气词,后来一直被人们写诗作文所沿用。如宋洪迈所言:“毛诗所用助语之字以为句绝者若之、乎、焉、也、者、云、矣、尔、兮、哉,至今作文者皆然。”

(《容斋随笔》五集)可以说,古代文献中使用的最基本的单音词词汇在《诗经》中已经基本齐备了。 颇具特色的复音词在《诗经》的时代,汉语复音词还不是很发达,这一时期依然以单音词为主,但从《诗经》的词汇运用状况来看,复音词已占有一定的比例。

据向熹《诗经词典》的统计,复音词大约有1000个。这些复音词大多是在单音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包括了汉语复音词的种种情况:合成词、单纯复音词、重言词。

《诗经》中的合成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占据了复音词的相当一部分,这些词也大多被后来文献所继承。如“天子、君子、农夫、武夫、先王、先君、先人、公子、爪牙、宾客、家人、良人、淑女、美人、征伐、逃亡、反复、安息、从事、伤悲、忧伤、劳苦、光明”等等。

《诗经》复音词中最为人们所称道、对后来文人创作影响较大的是读来琅琅上口、颇具韵律感的重言词以及单纯复音词。据夏传才研究统计,《诗经》三分之二的篇章使用了重言叠字,计有646次,涉及198篇(《诗经语言艺术新编》56页,语文出版社1998年)。

大量使用重言叠字,以增强诗的形象性、音乐性,更好地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地传情达意,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突出特征。《诗经》复音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丰富的联绵词的使用。

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词素、一般不能拆开来解释的词,这类词在声音上往往具有双声或叠韵关系,在诗句中使用一定数量的联绵词,可以增强诗的音乐性,加强诗的感染力。《诗经》中的联绵词可以分为:(1)双声类。

爱而不见,搔首踯蹰(《邶风·静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周南·关雎》)。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

(2)叠韵类。绸缪束薪,三星在天(《唐风·绸缪》)。

尔公尔侯,逸豫无期(《小雅·白驹》)。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召南·羔羊》)。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陈风·东门之枌》)。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七月》)。

(3)双声兼叠韵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豳风·东山》)。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大雅·民劳》)。

优游尔休矣(《大雅·卷阿》)。这一特有的《诗经》语言,对后来的诗赋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5.大学语文单选1《诗经》题材内容广泛,能够形象地反映周代 爱问

单选 1《诗经》题材内容广泛,能够形象地反映周代社会生活,下列题材内容在《诗经》中未涉及的是( B) A农事诗 B宴飨诗 C婚恋诗 D山水诗 2提出了"新诗格律化"即诗歌"三美理论"的是( C) A徐志摩 B郭沫若 C闻一多 D冯至 3《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D) A贪得无厌、狂妄愚蠢 B自私褊狭、昏聩糊涂 C阴险狡猾、虚伪刻薄 D善良朴实、聪慧机敏 4号为"稼轩"的词人是( D) A李清照 B苏轼 C欧阳修 D辛弃疾 5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著名诗人是( C)。

A韩愈 B李白 C白居易 D杜甫 6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著名诗人是(C )。 A韩愈 B李白 C白居易 D杜甫 7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是( A) A王维、孟浩然 B高适、岑参 C李白、杜甫 D元稹、白居易 8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这句话是评论的作家是( B) A李璟 B李煜 C柳永 D李清照 9下列散文作品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白马湖之冬》--夏丏尊 B《车厢社会》--丰子恺 C《包身工》--夏衍 D《屐痕处处》--周作人 10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除了韩愈以外,还有(A ) A柳宗元 B苏轼 C欧阳修 D王安石 11《窦娥冤》的作者是(A ) A关汉卿 B王实甫 C白朴 D马致远 12戏曲《牡丹亭》表现的是(B ) A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B书生柳梦梅与杜丽娘鬼魂相爱,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喜结良缘的爱情故事 C崔莺莺和张生冲破封建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故事 D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悲欢爱情故事 13。 20世纪20年代,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人生写实派"偏重以"写实"的手法反映现实人生问题,下列作品属于这类代表的是( A) A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B郁达夫《沉沦》 C沈从文《边城》 D张爱玲《倾城之恋》 14下列作家作品中专长独幕喜剧创作的是(C ) A田汉《获虎之夜》 B洪深《五奎桥》 C丁西林《一只马蜂》 D熊佛西《兰芝与仲卿》 15下列作品不属于王小波的是( ) A《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B《革命时期的爱情》 C《一次动情的旅行》 D《黄金时代》 16汉代乐府民歌在下列著作中收录最多的是( D) A《汉书·艺文志》 B《史记·乐书》 C《古诗十九首》 D《乐府诗集》 17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是:( B) A《左传》 B《史记》 C《汉书》 D《资治通鉴》 18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 A) A胡适的《尝试集》 B冰心的《繁星》 C郭沫若的《女神》 D徐志摩的《志摩的诗》 19《红楼梦》初名为(A ) A《石头记》 B《情僧录》 C《风月宝鉴》 D《金陵十二钗》 20其作品以"京味"著称,并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剧作家是( D) A曹禺 B郭沫若 C田汉 D老舍 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成熟的是( C) A志怪小说 B志人小说 C传奇 D话本 判断 1《诗经》又称《诗三百》,这是因为《诗经》共收录了300篇诗歌。

错 2伟大的浪漫主义李白以其豪放飘逸的诗风获"诗仙"之称。 对 3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一生只写长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均是长篇。

对 4《孟子》文风雄辩犀利,对后世特别是唐宋古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 5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陈子昂四位诗人。

错 6象征派代表诗人李金发效仿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作品富于感伤情调和颓废气息,欧化味道很重。 对 7诸宫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样式。

错 8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浪淘沙"是这首词的题目。 错 9《五代史伶官传序》是苏轼的代表作。

错 10经过唐宋的古文运动,古代散文不断地沿着平易流畅、清新自然的方向发展。 对 11婉约词的主要特征是文辞柔美简约,蕴含深婉。

12第三代诗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因此也被称作"民间诗歌",舒婷和海子是这一流派的代表诗人。 对 13干宝编辑的《世说新语》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志怪小说。

错 14朦胧诗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涌现出来的一批诗作,这类诗歌注重反思历史,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表达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对 15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鲁迅曾经誉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对 16《茶馆》分别展现了三幅历史时代画卷,这三个时代是:满清末年、抗日战争、新中国建立。 错 17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作家之一,其早期散文多写漂泊生活中的艰辛,富于自叙传的色彩。

对 18沈从文散文往往以湘西为场景,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人性美和自然美,这类作品有《湘行散记》和《湘西》。 错 19中国古代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多种样式,如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等。

对 20《史记》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最高成就。 简答 1简述《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艺术特色。

2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特点。

6.大学古诗词大全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