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有“茗”的诗句都有那些,还有出处《惜花吟》鲍君徽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 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妆成罢吟恣游后,独把芳枝归洞房。 《东亭茶宴》鲍君徽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低檐欲吐红。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宫中作》钱俶廊庑周遭翠幕遮,禁林深处绝喧哗。界开日影怜窗纸,穿破苔痕恶笋芽。 西第晚宜供露茗,小池寒欲结冰花。 谢公未是深沉量,犹把输赢局上夸。 《抱疾谢李吏部赠诃黎勒叶》包佶一叶生西徼,赍来上海查。岁时经水府,根本别天涯。 方士真难见,商胡辄自夸。此香同异域,看色胜仙家。 茗饮暂调气,梧丸喜伐邪。 幸蒙祛老疾,深愿驻韶华。 《凉风亭睡觉》裴度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来耳边。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李白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李白化城若化出,金榜天宫开。 疑是海上云,飞空结楼台。 升公湖上秀,粲然有辩才。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 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闲居清风亭,左右清风来。 当暑阴广殿,太阳为裴回。茗酌待幽客,珍盘荐凋梅。 飞文何洒落,万象为之摧。季父拥鸣琴,德声布云雷。 虽游道林室,亦举陶潜杯。清乐动诸天,长松自吟哀。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苦热寄赤松道者》贯休天云如烧人如炙,天地炉中更何适。 蝉喘雷干冰井融,些子清风有何益。守羊真人聃之役,高吟招隐倚碧壁。 紫气红烟鲜的的,涧茗园瓜麹尘色,骄冷奢凉合相忆。 《桐江闲居作十二首》贯休木落雨翛翛,桐江古岸头。 拟归仙掌去,刚被谢公留。猛烧侵茶坞,残霞照角楼。 坐来还有意,流水面前流。香刹通真观,楼台倚郡城。 阴森古树气,粗淡老僧情。壁画连山润,仙钟扣月清。 何须结西社,大道本无生。静室焚檀印,深炉烧铁瓶。 茶和阿魏暖,火种柏根馨。数只飞来鹤,成堆读了经。 何妨似支遁,骑马入青冥。不问赓桑子,唯师妙吉祥。 等闲眠片石,不觉到斜阳。独自收槠叶,教童探柏瓤。 王孙莫指笑,淡泊味还长。诗琢冰成句,多将大道论。 人谁知此意,日日只关门。 乳鼠穿荒壁,溪龟上净盆。 因知无事贵,言外更无言。红黍饭溪苔,清吟茗数杯。 只应唯道在,无意俟时来。树叠藏仙洞,山蒸足爆雷。 从他嫌复笑,门更不曾开。蝉急野萧萧,山中信屡招。 树香烹菌术,诗□□琼瑶。诸境教人认,荒榛引烧烧。 吾皇礼金骨,谁□美南朝。露滴滴蘅茅,秋成爽气交。 霜椑如蜜裹,□□似盐苞。浮藓侵蛩穴,微阳落鹤巢。 还如山里日,门更绝人敲。堑鸟毛衣别,频来似爱吟。 萧条秋病后,斑驳绿苔深。珠翠笼金像,风泉洒玉琴。 孰知吾所适,终不是心心。芙蓉峰里居,关闭复何如。 白玃兼花鹿,多年不见渠。红泉香滴沥,丹桂冷扶疏。 唯有西溪叟,时时到弊庐。 忆在山中日,为僧鬓欲衰。 一灯常到晓,十载不离师。水汲冰溪滑,钟撞雪阁危。 从来多自省,不学拟何为。囊非扑满器,门更绝人过。 土井连冈冷,风帘迸叶多。村童顽似铁,山菜硬如莎。 唯有前山色,窗中无奈何。《题师颖和尚院》贯休师院清无敌,师心智不知。 腊高清眼细,闲甚白云卑。煮茗然枫枿,泥墙札祖碑。 爱师终不及,谩住许多时。《上冯使君山水障子》贯休忆山归未得,画出亦堪怜。 崩岸全隳路,荒村半有烟。笔句冈势转,墨抢烧痕颠。 远浦深通海,孤峰冷倚天。 柴棚坐逸士,露茗煮红泉。 绣与莲峰竞,威如剑阁牵。石门关麈鹿,气候有神仙。 茅屋书窗小,苔阶滴瀑圆。松根击石朽,桂叶蚀霜鲜。 画出欺王墨,擎将献惠连。新诗宁妄说,旧隐实如然。 愿似窗中列,时闻大雅篇。《题淮南惠照寺律师院》贯休仪冠凝寒玉,端居似沃州。 学徒梧有凤,律藏目无牛。茗滑香黏齿,钟清雪滴楼。 还须结西社,来往悉诸侯。《别东林僧》贯休士宅里宿,芙蓉龛畔游。 自怜□□在,子莫苦相留。燥叶飘山席,孤云傍茗瓯。 裴回不能去,房在好峰头。 《士马后见赤松舒道士》贯休满眼尽疮痍,相逢相对悲。 乱阶犹未已,一柱若为支。堰茗蒸红枣,看花似好时。 不知今日后,吾道竟何之。《题方公院寄夏侯明府》贯休银地有馀光,方公道益芳。 谁分修藏力,顶有剃头霜。经勘松风燥,檐垂坞茗香。 终须结西社,此县似柴桑。《陪冯使君游六首•登干霄亭》贯休拥翠扪萝山屐轻,飘飖红旆在青冥。 仙科朱绂言非贵,溪鸟林泉癖爱听。古桂林边棋局湿,白云堆里茗烟青。 因思庐岳弥天客,手把金书倚石屏。《陪冯使君游六首•迎仙阁》贯休涧香霞影绕楼台,卷箔凭阑耳目开。 况从旌旗近鸾凤,可怜谈笑出尘埃。火云不入长松径,露茗何须白玉杯。 谁道迎仙仙不至,今朝还有谢公来。 《春游凉泉寺》贯休一到凉泉未拟归,迸珠喷玉落阶墀。 几多僧只因泉在,无限松如泼墨为。云堑含。 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荼”总共出现了几次《诗经》中的“荼”字,是指茶吗? 2500年前,中国出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当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之时,谈到茶诗则往往将其源头归结到——《诗经》。他们认为《诗经》中之“荼”字即为“茶”之始祖,故而其中有“荼”之诗句自然而然地成为茶诗了。 但又有许多专家对此则持有反对意见,甚至乎还搬出了前辈茶人的意见以作论据。如宋代车清臣的《脚气集》中就说到:“毛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注:荼,苦菜也。周礼掌茶,以供丧事,取其苦也。 苏东坡诗云:‘周诗记荼苦,茗饮出近世。’”争论之说,议论纷纭之处,实是多如河沙。 有关茶诗之起源是否是《诗经》,这并非由论者之言即可决定,我们还得返回其始,从《诗经》之文本研究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诗经》的产生年代与茶事活动出现时间之比较 关于《诗经》产生的年代这一问题已在文学史研究界得到一致的认同,认为《诗经》的创作时间距今应该有二千五百多年,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时候的作品。 这也就是说,《诗经》的发轫之作也只能是在西周初年,即公元前十六世纪。那么再让我们来对比一下“茶”进入世人生活的年代。 撇开“神农氏”与茶的故事不说,因为有众多学者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不可充当论据使用,我们来看看史书中的记载,《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可见西周初年时茶已用作贡品,人们视茶为珍贵、稀有之物才会把茶作为贡品。 那么在此之前,把茶作为用来祭天、祭神、祭祖的祭品也是合利情理的。随着古代文献的进一步发掘、整理,相信将有更多的可靠的资料能够证明这一点。 那么,也就是说,在《诗经》创作之前已经有了茶的身影在中华大地飘荡。 二、《诗经》流传的区域范围与茶文化传播范围之比较 研究者们都认同这么一个观点,《诗经》中所反映的生活主要是当时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河流域,这可以从《诗经》的内容分类上看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所占比重很大的“风”又分为十五国风,绝大部分都是黄河流域一带民生的歌谣反映。 而“雅”则是周王室都城区域内的人们生活的文学反映。“颂”就更不必说了,是对先祖丰功伟绩的赞颂之词。 所以说《诗经》主要歌说的是黄河流域的生活习俗。 而茶事活动,则产生于南方的巴蜀之地。 在当时而言,这一区域,相对于北方的黄河流域还是“蛮荒之地”。因而有的学者以此为据,认为流传于黄河流域的《诗经》当中不可能有反映南方巴蜀之地茶事生活的诗歌篇章的。 而《诗经》当中的“荼”字自然只能是当地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苦菜”一类的植物。 事实上,虽说巴蜀山水是滋养茶树最早的土壤,但最迟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今山东境内)就业已出现了用茶叶做成的菜肴。 《晏子春秋》中就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当然,当时传入的茶叶还只是作为菜肴一类的食用之物,而并非是品饮之物。 那要等到战国末期,秦灭巴蜀之后,黄河流域才受其影响,饮茶之风才开始流行。“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顾炎武《日知录》)。 由此可知,并非茶叶产自巴蜀,就说明在春秋时期黄河流域就没有茶事活动。 三、《诗经》中有关“荼”字诗句的解读 前已说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经过翻检,找出有“荼”字诗句的诗篇共有七首。下面分别根据《诗》学研究专家之言,按照“风”、“雅”、“颂”的顺序进行解说。 1、《邶风·谷风》,这是弃妇自叙悲怨之情的诗。诗中写被弃情节,出自故夫喜新厌旧,不说故夫相待之薄,却说待新婚之厚,言外隐照。 对于治生持家之道,低回呻吟,几不成声。一旦生活好转,反被遗弃,可见故夫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对她是绝情负义的。 其中有“荼”字之诗句为: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诗句的大意是指:被赶出门步子慢,心里有恨气难散。路并不是那么远,你只送到大门坎。 谁说苦菜味儿苦,比我痛苦荠还甜。新婚快乐迷着你,更比兄弟还缠绵! 此例之“荼”,一般释为“苦菜”。 因毛传载:“荼,苦菜也。”汉王逸《九思·伤时》句:“堇荼茂兮扶疏。” 清代曹寅《和孙子鱼食荞诗寄二弟》之二:“平生哺餟意,未改茹园荼。”荼荠皆菜名。 荼味苦,荠味甘,因以两者对举而成比较。故又有以“荼荠”喻小人与君子,《楚辞·九章·悲回风》:“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茞幽而独芳。” 2、《郑风·出其东门》,这是写一个青年的爱情是专一的,虽说东门游女如云,也不能打动他的心,转移他的目的,他还是深深地爱着那位“缟衣綦巾”装饰朴素的姑娘。其中有“荼”之诗句为:出其闉闍,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耳。缟衣茹芦,聊可与娱。 诗句的大意是指:走出东城重门下,游女多如白茅花。虽然多如白茅花,可我都不去牵挂。 白衣红巾的那位,愿同游乐恋着她。 此处之“荼”,指茅、芦之类。 3.诗经 就是南方有嘉木那个 全文,谢谢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木并]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木并]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下艹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贾],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上艹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款项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上艹下尼]使六疾不[冫廖]。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释: 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木并]榈:棕树。《说文》:“[木并]榈,棕也”。[木并]读音bing。 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木贾]:读音jia。 [上艹下设]读音she,本为香草名。《玉篇》:“[上艹下设],香草也”。 [上艹下舛]:读音chuan。 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著有《方言》等书。 郭弘农:即郭璞。晋时人。注释过《方言》、《尔雅》等字书。 艺而不实,艺,同“艺”,指种植技术。 叶卷上,叶舒次:叶片成卷状者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差。 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醍醐、甘露:皆为古人心中最美妙的饮品。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即露水,古人说它是“天之津液”。 卉莽:野草。 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高丽:唐时周边小国之一,即今朝鲜。 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荠[上艹下尼]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上艹下尼],读音ni。 六疾不[冫廖]: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冫廖],痊愈。 4.古代关于茶的字有哪些网上找的一些关于“茶”字的出处: 【荼】:诗经国风、邶有《谷风》一篇,其中有句:“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就是现在的茶。 【槚】:“槚”是茶的另一借用字。 【茗】:南宋鲍令辉《香茗赋》颂:“茶为芒茗”。 【水厄】:洛阳《伽蓝记》载:“魏彭城王勰见刘镐慕王肃,专习茗饮,谓镐曰:‘卿好苍头水厄,不好王侯八珍,如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效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可知在南北朝时,“水厄”二字已成为“茶”的有代用语。 【丰富】:《辞源》:“丰富系本名,叶大,味苦涩,似茗而非,南越茶难致,煎此代饮。”在这里,丰富或为茶的别称,或是茶的代用饮料,不一而是。 【苦莱】:许慎《说文》:“茶,苦莱也。” 【甘侯】:唐·孙樵《与焦刑部书》:“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齐阁。此徒皆请雷而沂,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龙之品,慎勿贱用之。” 5.起古代好听的名字男名: 元倬,字汉昭,《诗经》“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元伋,字志渊,《尚书大传》“伋然渊其志也” 元倧,字尚贤,上古神人 承颢,字肇生,《汉书》“肇自颢穹生民” 承颙,字孚若,《易经》“盥而不荐 有孚颙若”,《尔雅·释训》:“顒顒昂昂,君之德也”,这更适合做太子的名字 承颋,字端直,端方正直 此外: 聿谦 聿诜 聿谆 聿让 聿诚 泽晟 泽昊 泽显 泽暄 泽昶 胤澧 胤洵 胤沣 胤澈 胤濂 女名: 泽菡:《诗经》“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子矜:《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雨霏:《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清扬:《诗经》“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丫鬟名: 采荇,采蘩,采苹,采藻,采菱,采萱,采茗:《毛诗正义》:“后妃采荇,诸候夫人采蘩,大夫妻采苹藻” 江蓠、杜若、辛夷、杜衡、芷兰、留荑、薜荔、蘼芜:均为《离骚》+《九歌》里的香草名 如果书里需要年号的话,我也想了几个,给你推荐一下: 裕宁:出自《康诰》“裕乃以民宁” 敦化:出自《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此外还有,嘉和,仁宣,弘泰,正熹,绍永,都可以用来做年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