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大昭寺”有关的诗句有哪些没有关于大昭寺的诗句,关于寒山寺的古诗词如下: 1《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枫桥夜泊》 元代:孙华孙 画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枫有客愁。 二八蛾眉双凤吹,满天明月按凉州。 3《送僧归山》 唐代:刘言史 楚俗翻花自送迎,密人来往岂知情。 夜行独自寒山寺,雪径泠泠金锡声。 4《途中言事寄居远上人》 唐代:方干 举目时时似故园,乡心自动向谁言。白云晓湿寒山寺, 红叶夜飞明月村。震泽风帆归橘岸,钱塘水府抵城根。 羡师了达无牵束,竹径生苔掩竹门。 5《寄恒璨》 唐代:韦应物 心绝去来缘,迹顺人间事。独寻秋草径,夜宿寒山寺。 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 2.文笔塔简介文笔塔位于素有“千古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红梅公园南端,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479-482年),名建元寺,俗称塔下寺,后改称太平寺。太平寺塔因巍冠郡中,形似文笔,又称文笔塔,被常州文人视为笔魂。塔寺历经兴废,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的诗句。现塔为美籍华人刘璧如等资助,于1982年11月修复对外开放。塔高48.38米,砖木结构,7级8面,中有旋梯,登塔远眺,令人赏心悦目。塔区内另有文笔楼、塔影山房、笔架山等建筑景物。 位于红梅公园南端。始建于南齐建元年间(480-482年)。原为太平寺附属建筑太平讲寺塔,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句。相传每当塔顶有祥光腾现,常州地区必有文人中状元,为常州人文荟萃的象征。该塔高48.38米,地层外径为9.58米。文笔塔造型优美别致,体态轻盈,风格独特,在古塔中独树一帜。 3.文山文笔塔大门左右两边的诗是什么东山公园位于文山县城东部东文山,与西面的西华公园遥遥相望。 它的周围还有罗汉山森林公园、头塘坝公园以及山脚下的盘龙公园等景点。是文山近年来开发建设的以文笔塔为中心的旅游景区。 文笔塔登山道全长457 米,大理石阶宽18米,有999级台阶,共分三段,呈逗之地字形。中间修建有草坪,种有花草。 文笔塔这一名称的来历:据说东山主峰与两侧连山的交汇处组成了逗文地字的一撇一捺,山顶当作一横,塔就是横上一点,远远望去,酷似一个巨大的逗文地字。文笔塔最初建于康熙年间,叫拱翼学宫,曾有逗雁塔秋风地之说,是文山旧时的一道独特景观,为文山旧八景之一。 为什么要建塔?建塔的初衷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镇妖降魔,平息水患;因为据史志记载,清朝以来,文山水患频发,建塔是为了平水灾,保平安。旧塔高七层,计五丈八尺,为19.33米,镶嵌有楹联逗双桂争奇,铁画银钩探月窟;一江横影,层峦叠嶂蹑天根地,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文山的地理地貌。 此塔历经风雨剥蚀,塔身渐次垮塌。抗战中期(1944年),日寇进逼滇东南,国民党第九集团军在东山修筑防御工事,残塔全部拆除。 文山建州后,州县历任党政领导多有复塔重建之意。1983年文山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扩为逗东山公园地。 1997年重建新塔工程全面启动,历时一年,于1998年3月底修建而成。新塔别有创新,最有特色的是从山底到山顶共修建了999级台阶,道教认为,九为阳数,两个九为重阳,三个九即是三阳,暗含传统的逗三阳开泰地吉祥之意,而逗泰地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逗泰卦地,卜为好运。 登上这999级台阶,象征着祝福人们吉祥安康的生活,昭示着文山人民蓬勃发展的事业。这也给新建的文笔塔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现在文笔塔已经成为文山城区最重要的一个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景点,成为城区居民爬山游玩和晨练的一个好去处。 并从山脚到山顶一路修建有照明灯光,每到夜晚,灯光闪烁,彩灯齐放。从远处望去,东山山顶上的文笔塔恍惚成为空中阁楼,海市蜃楼,疑是人间仙境,如梦如幻,美丽无比。 登上第二个台阶,文笔塔越来越近,雕梁画栋的塔身也越加秀丽清晰,在这里凭栏远眺,远山巍峨起伏,天空蔚蓝如洗,白云悠悠,而山下的文山城景似乎变得更小了。当然也显得更开阔和壮观了。 台阶正中墙壁上的大型浮雕《奔向未来》,上面雕刻有文山少数民族劳作、生活和歌舞娱乐的场景,是一幅反映民族风情和文化的壁画,浮雕制作工艺精细,规模宏大,造型美观。是对文山各族人民悠久历史的展现和阐述,也是对文山人民开拓进取,建设家乡,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写照。 再往上走,有一座碑坊,上面有文山县委领导作的序:逗重建文山笔塔记地,是对重建文笔塔的一个介绍,还有文笔塔恢复重建拨款捐资单位及个人名单。 登上了文笔塔峰顶,此时此刻是不是有一种胜利和喜悦的感觉。 站在峰顶,站在文笔塔脚下,心旷神怡,心胸开阔,可谓逗攀登文笔塔,一览文山小地,从这里眺望和俯视,整个文山城区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尽收眼底,参差毗邻的建筑物,绕城而过的盘龙河、更显得真实和醒目,更感到文笔塔横空出世、雄奇无比。新建的文笔塔高49米,塔为八角形,七层八翘,层层重阁,古朴典雅,塔身整体为红色,显得雄伟壮观、庄严挺拔,金碧辉煌。 塔身内外题诗藏画,雕梁画栋,流金溢彩,妙趣横生。而塔 的翘角处,挂满了一串串的铃铛,每当有风吹过,便会发出叮叮当当清脆悦耳的声音。 沿着塔身看一圈,南面有金慈昆的逗文势壮山河极目远天葱与莽,笔锋挥古今翘楚方史汉及清。地北面有杨兴跃的逗获两山灵光天造文笔濯玉砚,得一河紫气地设西华洗翠薇。 地西南面有戴光禄的逗文笔通古今史辉人杰,山河映日月物华地灵地。几幅对联,道出了文山的精、气、灵,写出了文笔塔的气势。 进入塔内,每层塔内的墙壁上、顶上,主要是诗词、书法和绘画作品,雕刻有花草、树木、鸟兽、人文等各种图像,雕龙刻凤,令人眼花缭乱,蓬荜生辉。从第二层起至第七层,我们可以到塔外的走廊上观赏整个文山城方圆数十里的雄伟风景。 我们脚下这座美丽的城市就是州府所在地——文山县城,它是一座在滇东南地区兴起的地州小城市,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参差毗比、风格各异的房屋,规划有序的街道,轰鸣行驶的车辆和行走的行人,正在开发建设的开发区;城区周围群山连绵起伏,对面翠绿如屏的西山护卫着文山城,里面镶嵌着被人们称誉为逗文山大观地的西华山公园;由北向南的盘龙河蜿蜒盘旋,穿城而过,湿润着这片土地;城效外成片成畦的丘陵田地,四季庄稼和植物茂盛,养育文山人民。而更远处田园里的座座村庄,则是乡村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 4.文笔塔的历史中国大约有十几座文笔塔,但是当人们提及文笔塔时,最常说的还是位于常州市红梅公园的文笔塔。 文笔塔原名太平寺塔,建于南北朝时期,但是由于它的形状非常像文人们用的毛笔,所以又被形象地成为文笔塔,岁月如梭,太平寺塔的本名已经随风逝去,文笔塔却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千年风霜,当初气势恢宏,装饰精美的文笔塔已经不复当年的壮观,却平添了岁月的沧桑感。 几经翻修,如今的文笔塔隐约可见当年的盛况。其实,早在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文笔塔初建,当时取名为建元寺,江山异姓,改朝换代,文笔塔也几经废兴,多次被修葺。 后来人们根据它的形状更名为“文笔塔”。文笔塔高约五十米,登上塔,可以远眺山下的美丽风光,草木葱茏,群鸟略过,令人赏心悦目。 新中国时期,由于爱国人士的捐赠,文笔塔再次得以修复。“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孤塔”,当初宋朝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成为了“文笔夕照”的典故,修葺一新的文笔塔得以再次展现这样的美丽景象。 景区内融合了常州的历史传说,汇集了不少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诸多的亭台楼阁,表达了今人对古代著名的文人墨客的瞻仰之情。如今的文笔塔已经不再是学子们的祭拜场所,但人民来到这里,看到那些饱经沧桑的砖瓦,依然可以想见,当年被文人学子视为笔魂的文笔塔的旧景。 参考资料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