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其昌的诗词及生平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 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 》,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 ……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尤规模二王。 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 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 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 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褒贬不一。 褒者倾其溢美之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 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但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 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 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 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 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 2.明 董其昌 楷书五古诗 现藏什么地方"题李凝幽居 朝代:唐代 作者:贾岛 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赏析: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3.董其昌的《秋日》的诗句内容是什么董其昌的《秋日》的诗句内容是: 帆前送目四天无,长泖云涛接具区。 不以盈虚随海月,直于伯仲□江湖。 澄鲜空水通禅观,浩荡烟波混钓徒。 莫道行吟惟泽畔,采华幽兴未能孤。 作者: 董其昌(1555~1636) ①明代画家,书法家,绘画理论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庶吉士、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敏。 ②其人霸道,横行乡里,为地方一霸。但富文艺才能,工诗文书画。其画长于山水,主要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等,并加以变化。作画长于用墨,意趣简淡,层次分明;用笔多皴、擦、点、染互施,丰富多变。设色则青绿、浅绛兼用,或鲜丽而不妖妍,或简淡而又沉着。画面布局多取近坡树、中水、远山的三段法,缺少变化。画风天真秀润,幽淡简远。书法长于行、草、楷诸体,能广泛师法唐宋诸家,其书结构巧妙,笔致率易自然,墨色有浓淡变化,结体秀媚攲侧,书风疏宕秀逸。 ③其绘画有《赠稼轩山水》、《岚容川色图》、《林和靖诗意图》、《昼锦堂图》等;书法有墨迹《月赋》、《三世诰命》、《临柳公权兰亭诗》、《临张旭古诗帖》及大量的题跋等传世。 4.董其昌的七绝诗轴什么意思董其昌(1555~1636) %D%A 明代画家,书法家,绘画理论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曾任庶吉士、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敏。其人霸道,横行乡里,为地方一霸。 但富文艺才能,工诗文书画。其画长于山水,主要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等,并加以变化。 作画长于用墨,意趣简淡,层次分明;用笔多皴、擦、点、染互施,丰富多变。设色则青绿、浅绛兼用,或鲜丽而不妖妍,或简淡而又沉着。 画面布局多取近坡树、中水、远山的三段法,缺少变化。画风天真秀润,幽淡简远。 书法长于行、草、楷诸体,能广泛师法唐宋诸家,其书结构巧妙,笔致率易自然,墨色有浓淡变化,结体秀媚攲侧,书风疏宕秀逸。其绘画有《赠稼轩山水》、《岚容川色图》、《林和靖诗意图》、《昼锦堂图》等;书法有墨迹《月赋》、《三世诰命》、《临柳公权兰亭诗》、《临张旭古诗帖》及大量的题跋等传世。 %D%A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大量的书画作品和题跋识语。由于勤奋和高寿,在明代美术家中,据著录所载,董其昌传世作品之多,仅有文征明可与之媲美。 %D%A董共昌年青时跟随莫如忠,发愤学习书法。出仕之后,又得以观赏许多古代名家法帖墨迹,他的书法,运笔以颜真卿为师,遒劲有力,兼蓄东晋二王之秀、%D%A北宋苏米之犷,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行楷书尤为潇洒秀丽,不仅在当时已驰名四方,流传四方,为中外文化交流增辉;而且,清代书法家,如康熙、乾隆二帝,张照、刘墉等,均以“董书”为楷模,济风退应,绵延不绝。如果说,元初赵孟蹈复二王之%D%A古,叼起于苏、黄、米、蔡之后,以其圆秃妖媚的“松雪体”影%D%A响元明书法几三百年:那东,荒其层则另附路径,以自然刚健之%D%A姿、报际超逸之态,左右明末乃至消化近三百年的书法,在我国%D%A书法史上,也行若开—“代风气的显著地位。 %D%A 董其吕的绘四以山水见长,亲王维、董源、巨然、二米和%D%A“元四家”,1J墨钩幽雅、意境深邃取胜,而不求形似。他作画%D%A构图严谨却落墨放纵,逸笔草革之小,生趣盎然。 董其昌不仅长期%D%A生活在秀色可径的汀南,而且还到过湘、鄂、闽、赣、晋、京等%D%A地,湃峰经细的武夷,云雨矩幻的浦湘,苏拭行吟兴叹的赤壁,%D%A米莆植连忘返的余山,都给董其副t6lJ作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土壤。%D%A他箔于用略为夸张的笔法,去捕捉访动的大气,描绘多变莫2Bd的%D%A乙烟雾雨,使得缔丽多姿的山水,更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又往%D%A往于村堵沙泽、痰水小桥、沧舟孤庐、蛛峦层林的秀润简谈的景色%D%A个,寓以抒情的诗意和丰富的暇思。他创作的[Il水,兼书、诗、%D%AM之美,成为文人画的典范。 杨文骆、项圣搓、王时效均受到%D%A贸共只的有接茧染,浆出其门下而纷呈异彩。董其昌追求笔墨钧%D%A吠和复/i的倾向,还对消初“四王”及明退民画家起到一定的影%D%A响。 亦柳哈花明、跌岩起伏的明代画坛中,他被尊为“松江派”%D%A的泰斗,而继“吴门派”之后,领一时风骆,树帜艺苑。%D%A 在美术理论上,蓖其且最大的特点是:一、讲求神似,似拙%D%A肿巧,轻视华拟蹈袭;强调宜抒己意,仿肃人而变古人。 二、闯%D%A发“南北宗”测点,对“匠气”与“士气”、“名家”与“虎%D%A家”的画风分野及艺术源渊作了总结,并且扬丙抑北。三、以弹%D%A宗么秘与“顿悟”的理论去融会书画的技法修养。 虽然这些看法%D%A历来毁誉不一,但董其昌所著《画旨》、《书旨》、《丽惮室随笔》等,却代表当时美术理论的主要梳派,绘丰富绚丽的历史:%D%A增添了变化多端的形象。他在美术史上所占的一席之地却是不容%D%A抹煞的。 %D%A 此外,董其昌宦游南北,出入内廷,迫交名流,为各地书画%D%A商人、收藏家鉴赏法书名纹,题跋甚富。这些题跋既反映了明后%D%A叫的美术思潮,也对我们了解古文物的聚散提供了参考。 他还改%D%A孜不倦地搜集、整理一些历代珍贵法帖,刊刻《戏鹤堂帖》、%D%A《宝鼎斋帖》、《来仲楼帖》等行世,保存了古代的书法遗产。%D%A童共吕劳诗赋,好文史,辑有《神洒留牛奏琉汇要》、《万历%D%A事实纂要》,著《容台集》、《学科考略》,参修万历、泰昌、%D%A天启三朗实录,对明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D%A 万过茧共吕毕竟是封建官僚地主,虽然在纺坛倾轧酌朝廷竞%D%A争lf,他摆出一付与世无争的面孔,从而官运亨通。但是对于松%D%A江的农民,甚至小小地主,他却是欺凌备至,暴露贪婪与狰狞的%D%A本性,以至激起乡愤,爆发轰动江南的“民抄董宦”事件。 固然%D%A政治活动与艺术活动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然而在全面评价或研%D%A究董其昌时,对此却是需要加以注意。 5.请问董其昌先生的 杜甫醉歌行诗 的内容是什么内容就是就是杜甫写的古诗《醉歌行》 《醉歌行》 陆机二十作文赋,汝更小年能缀文。 总角草书又神速,世上儿子徒纷纷。 骅骝作驹已汗血,鸷鸟举翮连青云。 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 旧穿杨叶真自知,暂蹶霜蹄未为失。 偶然擢秀非难取,会是排风有毛质。 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 春光澹沱秦东亭,渚薄牙白水荇青。 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搅离思花冥冥。 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 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 /link?url=7d15eznT-FriYs2xUBsb3u3HtraMVr8pl0ld9VCmlnkB8NAK_y9-1ItwDK9kvw2n5RzjO3OFuPRThW3HOSPMg4etdm5MnIR-2dYWDDKuJ4G 这里有董其昌写的杜甫醉歌行诗 6.清、明朝的诗(各15首)《咏同心兰四绝句》 清 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 题画 》清•郑燮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峤壁兰》 峭譬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得意写之》 兰草与三台,无人敢笔栽。 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来。 《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 元日画兰竹,远寄郭云亭。 万水千山外,知余老更新。 《题王蔗村镜影图》清•蒋士铨 鉴空无我相,水静波亦止。 手拈幽兰花,妙香乃如此。 《写兰石有寄》清•智永 一片空山石,数茎幽谷草。 写寄风尘人,莫忘林泉好。 《题画兰》 清•黄任 之一 何来尔室香?四壁即空谷。 一拳古而媚,美人伴幽独。 之二 沅澧多所思,远道我心? 。 纸窗招香魂,貌之不敢佩。 之三 磁斗寄绮石,源清者香远。 君从辋川来,而得此粉本。 《兰》 清•马骀 丛兰发幽崖,托根近霄汉。 泉水自流出,天风吹不断。 《冬兰》清•曹寅 冬草漫碧寒,幽兰亦作花。 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 丛秀几钗股,顶分双髻丫。 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箐纱。 《珠兰》清•姚燮 香粟佛天饭,蕊珠仙界衣。 托名应自贵,含蕾再难微。 荡子甘心与,村娘愧发稀。 一春清素愿,消受露华霏。 《卓子任至署馆论诗时盆兰初放》清•孔尚任 过雨江城湿,探梅野寺寒。 往来敦古处,吟啸慰闲官。 不信诗全警,常愁字未安。 相将情话久,臭味比幽兰。 画兰》清•谭嗣同 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 起暮涛。 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柬魏默源》清•何绍基 蕙抱兰怀只自怜,美人遥在碧云边。 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 《画兰》清•孙原湘 离骚一种旧根苗,湘水湘云绿共摇。 认取春风双影子,不闻香气也魂销。 题 《空谷幽兰图》清•汪士慎 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 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题兰花册》清•李方膺 问天莫笑总无知,也惜幽兰鬓渐丝。 当户已愁锄已尽,入山又恐负芳时。 《兰溪》清•黄任 如画山城 小滨,楼台一半枕通津。 纵然不达潇湘路,香草名溪更感人。 《荆门杂咏》清•李友棠 憔悴江潭赋九歌,枫林叶下洞庭波。 蛾眉自古伤谣诼,独采秋兰吊汩罗。 《画兰》清•马骀 昨日街头卖菜翁,见我写兰说写葱。 我有株葱曾失却,被君偷入画图中。 明朝古诗 湘妃怨》明·李梦阳 采兰湘北芷,搴木澧南浔。 渌水含瑶彩,微风托玉音。 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 不知篁竹苦,惟见泪斑深。 《 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垂兰》明·李日华 从风不猎香,俯溪自怜影。 空山狼藉春,半属野樵领。 《题画兰》明·陈献章 阴崖百草枯,兰蕙多生意。 君子居险夷,乃与恒人异。 《题兰竹卷》 明·文彭 偶培兰蕙两三栽,日燠风微次第开。 坐久不知香在堂,开窗时有蝶飞来。 《子昂兰》明·史鉴 国香零落佩 空,芳草青青合故宫。 谁道有人和泪写,托根无地怨东风。 《画兰》明·李日华 江南四月雨晴时,兰吐幽香竹弄姿。 蝴蝶不来黄鸟睡,小窗风卷落花丝。 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 《王楚玉画兰》明·陈继儒 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 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 《 兰 》明·董其昌 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 无边蕙草袅春烟,谷雨山中叫杜鹃。 多少朱门贵公子,何人消受静中缘。 《水墨兰花》明·徐渭 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 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 作者:林鸿 朝代:明 投赠张红桥 桂殿焚香酒半醒, 露华如水点银屏。 含情欲诉心中事, 羞见牵牛织女星。 作者:解缙 朝代:明 斧 斫削群才到凤池。 良工良器两相资。 他年好携朝天去。 夺取蟾宫第一枝。 五月十九日大雨 作者:刘基 朝代:明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北风行 作者:刘基 朝代:明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 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古戍 作者:刘基 朝代:明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洲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我爱秋香 作者:唐寅 朝代:明 我画蓝江水悠悠, 爱晚亭上枫叶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 香烟袅袅绕经楼。 花下酌酒歌 作者:唐寅 朝代:明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 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唐伯虎与祝枝山联句咏奇石 作者:唐寅 朝代:明 嵯峨怪石倚云间,抛掷于今定几年。 苔藓作毛因雨长,藤萝穿鼻任风牵。 从来不食溪边草,自古难耕陇上田。 恨杀牧童鞭不起,笛声斜挂夕阳烟。 7.关于山水风光的古诗.(五十首,字少一点哦)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綦毋潜《春泛若耶溪》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王维《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勃《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张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水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画兰 明·董其昌绿叶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竹里馆 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菊花 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画兰 清·郑板桥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山园小梅 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诗中春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夏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 8.董其昌名写《秋日》谁能告诉我《秋日》的诗句内容董其昌(1555~1636) 明代画家,书法家,绘画理论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曾任庶吉士、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卒赠太子太傅,谥文敏。其人霸道,横行乡里,为地方一霸。 但富文艺才能,工诗文书画。其画长于山水,主要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等,并加以变化。 作画长于用墨,意趣简淡,层次分明;用笔多皴、擦、点、染互施,丰富多变。设色则青绿、浅绛兼用,或鲜丽而不妖妍,或简淡而又沉着。 画面布局多取近坡树、中水、远山的三段法,缺少变化。画风天真秀润,幽淡简远。 书法长于行、草、楷诸体,能广泛师法唐宋诸家,其书结构巧妙,笔致率易自然,墨色有浓淡变化,结体秀媚攲侧,书风疏宕秀逸。其绘画有《赠稼轩山水》、《岚容川色图》、《林和靖诗意图》、《昼锦堂图》等;书法有墨迹《月赋》、《三世诰命》、《临柳公权兰亭诗》、《临张旭古诗帖》及大量的题跋等传世。 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大量的书画作品和题跋识语。由于勤奋和高寿,在明代美术家中,据著录所载,董其昌传世作品之多,仅有文征明可与之媲美。 董共昌年青时跟随莫如忠,发愤学习书法。出仕之后,又得以观赏许多古代名家法帖墨迹,他的书法,运笔以颜真卿为师,遒劲有力,兼蓄东晋二王之秀、北宋苏米之犷,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行楷书尤为潇洒秀丽,不仅在当时已驰名四方,流传四方,为中外文化交流增辉;而且,清代书法家,如康熙、乾隆二帝,张照、刘墉等,均以“董书”为楷模,济风退应,绵延不绝。如果说,元初赵孟蹈复二王之古,叼起于苏、黄、米、蔡之后,以其圆秃妖媚的“松雪体”影响元明书法几三百年:那东,荒其层则另附路径,以自然刚健之姿、报际超逸之态,左右明末乃至消化近三百年的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也行若开—“代风气的显著地位。 董其吕的绘四以山水见长,亲王维、董源、巨然、二米和“元四家”,1J墨钩幽雅、意境深邃取胜,而不求形似。他作画构图严谨却落墨放纵,逸笔草革之小,生趣盎然。 董其昌不仅长期生活在秀色可径的汀南,而且还到过湘、鄂、闽、赣、晋、京等地,湃峰经细的武夷,云雨矩幻的浦湘,苏拭行吟兴叹的赤壁,米莆植连忘返的余山,都给董其副t6lJ作提供了良好的艺术土壤。他箔于用略为夸张的笔法,去捕捉访动的大气,描绘多变莫2Bd的乙烟雾雨,使得缔丽多姿的山水,更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又往往于村堵沙泽、痰水小桥、沧舟孤庐、蛛峦层林的秀润简谈的景色个,寓以抒情的诗意和丰富的暇思。他创作的[Il水,兼书、诗、M之美,成为文人画的典范。 杨文骆、项圣搓、王时效均受到贸共只的有接茧染,浆出其门下而纷呈异彩。董其昌追求笔墨钧吠和复/i的倾向,还对消初“四王”及明退民画家起到一定的影响。 亦柳哈花明、跌岩起伏的明代画坛中,他被尊为“松江派”的泰斗,而继“吴门派”之后,领一时风骆,树帜艺苑。 在美术理论上,蓖其且最大的特点是:一、讲求神似,似拙肿巧,轻视华拟蹈袭;强调宜抒己意,仿肃人而变古人。 二、闯发“南北宗”测点,对“匠气”与“士气”、“名家”与“虎家”的画风分野及艺术源渊作了总结,并且扬丙抑北。三、以弹宗么秘与“顿悟”的理论去融会书画的技法修养。 虽然这些看法历来毁誉不一,但董其昌所著《画旨》、《书旨》、《丽惮室随笔》等,却代表当时美术理论的主要梳派,绘丰富绚丽的历史:增添了变化多端的形象。他在美术史上所占的一席之地却是不容抹煞的。 此外,董其昌宦游南北,出入内廷,迫交名流,为各地书画商人、收藏家鉴赏法书名纹,题跋甚富。这些题跋既反映了明后叫的美术思潮,也对我们了解古文物的聚散提供了参考。 他还改孜不倦地搜集、整理一些历代珍贵法帖,刊刻《戏鹤堂帖》、《宝鼎斋帖》、《来仲楼帖》等行世,保存了古代的书法遗产。童共吕劳诗赋,好文史,辑有《神洒留牛奏琉汇要》、《万历事实纂要》,著《容台集》、《学科考略》,参修万历、泰昌、天启三朗实录,对明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万过茧共吕毕竟是封建官僚地主,虽然在纺坛倾轧酌朝廷竞争lf,他摆出一付与世无争的面孔,从而官运亨通。但是对于松江的农民,甚至小小地主,他却是欺凌备至,暴露贪婪与狰狞的本性,以至激起乡愤,爆发轰动江南的“民抄董宦”事件。 固然政治活动与艺术活动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然而在全面评价或研究董其昌时,对此却是需要加以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