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董其昌的夫人「中国历代书法碑帖」 先秦: 西周散氏盘(20)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1) 春秋吴王夫差矛(1) 西周金文毛公鼎(2) 金文迷盘(1) 金文卫盉(1) 西周(走金)鬲铭文(1) 秦代: 秦苏解为陶盖文(1) 两汉: 朝侯小子残石(17) 魏晋: 钟繇小楷荐季直表(5)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7) 朝隋: 张黑女墓志(13) 姬夫人志(13) 北海王妃李元姜墓志铭(12) 高猛妻元瑛墓志(12) 故孝廉奚君墓志铭(9) 江阳王次妃石夫人墓志(9) 女尚书王僧男墓志铭(9) 汝南王修治古塔铭(3) 司马炳墓志铭(8) 司马显姿墓志铭(9) 鲜于仲儿墓志(9) 显祖嫔侯骨氏墓志铭(5) 元怀墓志(20) 唐代: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7) 颜真卿行书争座位帖(14)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19)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4) 钟绍京小楷转轮圣王经(11) 国铨小楷善见律经卷(4) 宋代: 米芾行书苕溪诗帖(10) 元代: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14) 明代: 董其昌行书琵琶行(16) 祝允明草书嵇康酒会诗(5) 祝允明草书云江记(17) 清代: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20) 2.张旭古诗四帖单个字的写法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翻(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3.(唐)张旭的古诗四帖(书法)鉴赏《古诗四帖》属狂草。特点是较过去更为狂放,整体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急风骤雨,所以在草书发展史上是新突破。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 此幅草书,笔法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 倏忽万里,而又不离规矩。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古诗四帖》,张旭自己并未书款,说它是张旭作品是根据董其昌鉴定, 后人多沿此说,但也颇有争议。 4.董其昌的诗词及生平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他是海内文宗,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书画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画史绘要》评价道:“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笔,风流蕴藉,为本朝第一。” 董的绘画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画坛。一直以来,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内外大收藏家寻觅的目标。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还有精选李思训《蜀江图》、《秋江待渡图》,董源《征商图》、《云山图》、《秋山行旅图》,巨然《山水图》,范宽《雪山图》、《辋川山居图》,李成《着色山图》,郭忠恕《辋川山居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赵子昂《洞庭二图》、《高山流水图》,王蒙《秋山图》,《宋人册页》等18幅。从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视当代。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 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 》,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 ……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尤规模二王。 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 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 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 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褒贬不一。 褒者倾其溢美之词,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 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 ,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但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 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 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 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 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董其昌一。 5.古诗四帖的书法赏析《古诗四帖》是否为张旭所作,尚有争议,但它是张旭笔法系统中一件重要的作品。它大部分线条不强调提按,而重视粗细均匀的线条中使转与速度的变化。中侧锋并用,笔锋常落在线条端部的一侧,但立即转为中锋;同时流畅中又往往生出圭角,如“年”、“别”等字,有不可端倪之感。左右部分衔接时,有时用粗重的线条。这一点在颜真卿《刘中使帖》中“期”、“将”的笔触也可看到,通过此点能看到颜、张的关系。 狂草中的点画与其他书体中的点画不同。其一,狂草点画在连续运动中完成,而且较为快速,对控制用笔的敏捷、准确有很高要求;其二,其他书体字体中留驻、按顿等常用的方法在狂草中无法使用,只能更多地依靠手腕及其他关节的控制,因此在临习中一定要找到与点画形状相配合的运动方式。一种点画,书家可以用不同的笔法临写出大体相似的形状,但对狂草来说,只有自然而流畅地书写出这一形状才是可取的,其它操作方法不是把学习者和欣赏者引向另一种风格,而是引人离开草书。 《古诗四帖》中有少量弱笔,但无损于整个作品的流动、敦厚,就大部分线条而言,已达到得心应手、落笔成趣的境界。草书中不离法则而随意驱运法则,这是高闲等人从来不曾梦想过的境地。 “四帖”中真正使人感到意外的还是字结构。由于阅读与欣赏习惯的影响,“单字结构”总是欣赏者感觉中甩不掉的一个层面。与张旭其他作品相比,这件作品不符合他惯常的构字规则。 6.张旭 古诗四帖笔法讲解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无款,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 赏析 《古诗四帖》属狂草。特点是较过去更为狂放,整体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急风骤雨,所以在草书发展史上是新突破。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 此幅草书,笔法奔放不羁,如惊电激雷, 倏忽万里,而又不离规矩。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董其昌评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古诗四帖》,张旭自己并未书款,说它是张旭作品是根据董其昌鉴定, 后人多沿此说,但也颇有争议。 书贴内容 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释文: 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溜,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谢灵运王子晋赞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 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 喧既见浮丘公,与尔共纷繙(翻)。 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 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 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别可? 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作者简介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字伯高,江苏苏州人。曾为官金吾长史,一说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工诗文,擅真、草,又以草书最为知名。世号张颠,亦称草圣。陆东之子彦远之甥,其书得舅父家风,追根溯源,也来自王羲之、智永与虞、欧。文宗时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并称三绝。 张旭的草书以雄浑奔放的气概、纵横捭阖的笔姿和恣肆浪漫的势态而为世人看重。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7.中国历代碑帖商 周 甲骨文 颂鼎 大盂鼎 毛公鼎 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 春秋战国 秦公簋 越王勾践剑 石鼓文 秦 朝 泰山刻石 琅琊台刻石 秦诏版铭 汉 朝 群臣上寿石刻 五凤刻石 居延竹简 嘉量铭 莱子侯刻石 敦煌简(草) 开通褒斜道刻石 石门颂 乙瑛碑 礼器碑 郑固碑 淮源庙碑 孔宙碑 封龙山碑 西岳华山碑 鲜于璜碑 衡方碑 史晨碑 西狭颂 张景碑 熹平石经 韩仁碑 曹全碑 张迁碑 三 国 钟繇 皇象 孔羡碑 曹真残碑 天发神谶碑 晋 朝 陆机 索靖 王羲之 王献之 王询 好大王碑 南北朝 吊比干碑 广武将军碑 中岳嵩高灵庙碑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 张猛龙碑 龙门二十品 泰山金刚经 石门铭 元略墓志 刁遵墓志 元彬墓志 元怀墓志 崔敬邕墓志 元祐墓志 元勰妃墓志 元景略妻墓志 姜敬亲墓志 张黑女墓志 隋 朝 智永 董美人墓志 龙藏寺碑 苏孝慈墓志 唐代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行书争座位帖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 钟绍京小楷转轮圣王经 国铨小楷善见律经卷, 怀素自叙帖 怀素小草千字文 钟绍京小楷灵飞经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刻石 褚遂良倪宽赞 褚遂良阴符经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孙过庭书谱 颜真卿颜勤礼碑 欧阳询张翰思鲈帖 欧阳询梦奠帖 李邕出师表 陆柬之文赋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宋代 米芾行书苕溪诗帖 米芾虹县诗帖 文天祥木鸡集序 米芾德忱帖 米芾砂步诗 米芾蜀素帖 米芾研山铭 米芾多景楼诗帖 米芾木兰诗 米芾临兰亭 黄庭坚赠张大同卷跋尾 苏轼前赤壁赋 岳飞出师表 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 苏轼李白仙诗卷 赵佶小楷千字文 元代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 鲜于枢苏轼海棠诗 明代 董其昌行书琵琶行 祝允明草书嵇康酒会诗 祝允明草书云江记 文征明乐志论 文征明且适园图卷后记 文征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文征明小楷莲社图跋(10) 文征明庄子人间世第四册(6) 董其昌酒德颂 董其昌临兰亭 董其昌行书杜甫诗 蔡玉卿山居漫咏卷 黄道周誓墓文卷 文征明滕王阁序 唐寅七律四首卷 祝允明归田赋 祝允明乐志论 祝允明前后赤壁赋 王宠访王元肃虞山不值 文征明西苑诗十首 清代 邓石如篆书弟子职 吴让之临天发神谶碑 邓石如篆书帖 吴大徵临金文三种 夏承碑 袁安、袁敞碑 张芝 8.董其昌的书法风格,急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 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 许多作品行中带草,左图这幅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画禅室随笔》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