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何谓宋词三变

1.何谓"宋词三变",从多个方面论述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辛弃疾、柳永(婉约派)、李清照。

2.评述北宋词风的三变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

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张先等多位词人的推波助澜下,词至柳永,词风为之一变,即从艳丽之词变为歌者之词。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大力填词的“专职”词人。

他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恣情游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死后又一直被视为轻薄浪子。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坎坷、生命的不幸,使他的词走向了民间,成为真正的“歌者之词”。

由此,柳永堪称中国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首先,柳永词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革”。

柳词虽然还残留了有许多依红偎翠、歌舞升平之作,但其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词的新动向。

3.何谓"四营三变"

筮室之设置及占筮之礼仪 1 . 选择环境整洁、门户南向之处所为筮室,室之中央放置一长约五尺、宽约三尺之几案。

2 . 将占筮用蓍策五十根,先用浅红色丝巾包妥,再以黑色之囊袋收存,放置於竹制或木制之圆形蓍筒中。圆筒之直径约三寸,长度与蓍草相当,下半为底,上半为盖,固定放置於几案北边另设之圆筒台上。

3 . 於几案中间之北,与圆形蓍筒南面之间,安置一木格子,以为蓍策演绎分类放置之用,其规格为纵高一尺,横长三尺五寸,中间以木板纵向格成五格,其中两大格为一尺见方,置於几案中间,以便四十九策分而为二放置之用;其西至几案边尚有三小格,各宽约五寸,以便蓍筮三变归策之用。 4 . 於木格子之南置一香炉,香炉之南置一香盒,每日烧一炷香致敬。

香炉之东上方置笔、墨、砚台及黄漆板各一,以便纪录之用。 5 . 将有占筮之时,则洒扫筮室,拂拭几案及用品,砚台注水磨墨。

主筮者,斋戒沐浴,整洁衣冠,面向北方,清洗双手,焚香致敬。 6 . 若请人代为占筮,则主人焚香致敬之后,稍退两步,面向北方站立,而主筮者进而立於几案之前,位稍偏西,面向南方,接受请命。

主人直接明述所占筮之事,而主筮者允诺所请。主人退还右方旁位,面向西方而立,主筮者则右移正位,面向北方而立。

7 . 筮仪之始,主筮者以双手捧起蓍筒盖,置於香炉西侧,再从蓍筒中取出蓍策袋,将解去之囊袋及丝巾,置於蓍筒东侧,以双手持五十根蓍策,於香炉上行薰香之礼。口中祷告曰:祈求您伟大之筮神有所指示,祈求您伟大之筮神有所指示,兹有某职衔(或住所),某人(姓名),今以某事(详述占筮事由),未知可否,疑问难解,因此请示於伟大之神灵,期盼将此事之吉凶得失,悔吝忧虞,明白告知。

8 . 占筮礼毕,仍将蓍策以丝巾包妥,再以囊袋收存,放回圆形蓍筒中,取蓍筒盖盖好,并收拾笔、墨、砚台及黄漆盘,再度焚香致敬而退。若请人代为占筮者,则由主人焚香致敬,并向主筮者拱手行礼而退。

成爻设卦之步骤 1 . 占筮时成爻设卦之步骤,系辞有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五歳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兹依其步骤,详述如下: 2 .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从五十根蓍策中取出一根放回蓍筒中,而实际用以占筮者四十九根。 ◎大衍,无穷演绎也。

3 . 一变四营: (1)第一营:分而为二以象两:以双手将四十九根蓍策,随意分而为二,置於木格中之两大格内。 ◎象两者,所谓太极生两仪,即如分开天地、阴阳也。

(2)第二营:挂一以象三:以左手取左大格之全部蓍策,持於手中,另以右手取右大格之蓍策一根,夹挂於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 ◎象三者,即象徵天、地、人三才也。

(3)第三营前半: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将左手之蓍策,以右手每四根一组分而数之,将数过之蓍策,归回於左大格,最后所剩余之蓍策,则是或一根、或二根、或三根、或四根。 ◎揲,音蛇,分而数之也。

◎象四时,即每四根一组,象春夏秋冬四季合一年也。 (4)第四营前半:归奇於扐以象闰:将左手所剩余之蓍策,夹挂於於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

◎奇,零头,余数。 ◎扐,音勒,手指间。

◎闰,指闰月。 (5)第三营后半:五歳再闰:如前半营,以右手取右大格之蓍策,以左手分而数之,并将数过之蓍策,归回於右大格,而所余之蓍策,左一右必三,左二右必二,左三右必一,左四右必四。

◎五歳再闰,谓五年之间有两个闰月。 (6)第四营后半:故再扐而后挂:将右手所剩余之蓍策,夹挂於於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

合左手一挂二扐之蓍策,不是五就是九,置於木格子之第一小格,是为一变。五因其含有一个四,故为奇数;九则含有两个四,故为偶数。

产生奇数之情况有三种;而产生偶数则仅有一种。 (7)一变四营之后,合两大格之蓍策数有两种情况,一为四十四,一为四十。

4 . 二变四营: (1)再以双手取左右两大格之蓍策而合并之,其数或为四十四,或为四十。 (2)复经四营如第一变之过程,其左右手分别数过所余之蓍策,左一右必二,左二右必一,左三右必四,左四右必三。

(3)合其左手一挂二扐之蓍策,不是四就是八,置於木格上之第二小格,是为二变。而其产生奇数、偶数之情况各有两种。

二变四营之后,再合两大格之蓍策数有三种情形,或为四十,或为三十六,或为三十二。 5 . 三变四营: (1)再以双手取左右两大格之蓍策而合并之,其数或为四十,或为三十六,或为三十二。

(2)复经四营如第二变之过程,其情况与第二营完全相同。合其左手一挂二扐之蓍策,不是四就是八,置於木格上之第三小格,是为三变。

6 . 三变完成,可得一爻,将其爻之性质纪录於黄漆板上。十八变完成,则一卦於是设立。

本卦与之卦之设立 1 . 三变而成一爻,其爻之阴阳性质,应视三变后所挂扐及已数过(即木格子中三小格及两大格所存)之蓍策数而定。所挂扐之蓍策数,五、四为奇数,八、九为偶数,其爻之纪录情况有四种,分述如下: (1)所挂扐之蓍策数为三奇数时,其和为十三根,则已数过者为三十六根(数过九次),是为老阳,其画象为□,读为重。

(2)所挂扐之蓍策数为两奇一。

4.名词解释:诗经,柳永,章回体小说,楚辞,乐府,拟话本,古文运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柳永(?-约1053),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 字景庄. 后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元年(1034)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 《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 甚痛切. 有《乐章集》.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章回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正可以明确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长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过说话艺人补充内容,逐渐丰富,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厢记》、《金瓶梅》等著名作品。由于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这些章回体小说的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也更为细腻,它们在内容上和讲史已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体裁上还保持着讲史的痕迹。这就是清代写作的《红楼梦》还是有“看官”、“且说”等词句的原因。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乐府始于秦!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立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去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拟话本

中国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使用这一名称,指的是宋元时代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等作品。鲁迅认为它们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些学术著作把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即鲁迅称之为“拟宋市人小说”的作品,如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的部分作品,以及二拍、《石点头》、《醉醒石》等。这表明拟话本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

参考资料:

/N/N0387.HTM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