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和元曲的区别是什么

1.【宋词与元曲的区别】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2.宋词和元曲的区别是什么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3.宋词和元曲都是长短句,那么宋词与元曲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宋词元曲都是一种曲词形式,可略比作现代的歌词。

他们的区别。

1.从形式上来比较,元曲的格律定式更为严密,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从内容而言,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而在元代这个读书人地位急剧下降的年代,元曲是作为表达不满情绪,抨击社会黑暗的手段而存在的。内容表现上更为辛辣直接。

当然,他们年代的不同也是区别之一。

以下是宋词和元曲的介绍,供参考。

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4.宋词和元曲的区别

1. 产生并兴盛的时代不同。宋词形成于南北朝,产生在晚唐,兴盛于宋代。元曲产生于秦汉,留传且兴盛于元明时代。

2. 艺术形式不同。宋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3. 词牌与曲牌有区别。如《念奴娇》、《卜算子》是词牌;《天香引》、《天净沙》就属于曲牌。当然也有些曲牌也见于词牌。相对而言,词句用字字数要求比较严格,同一词牌相同位置句子的字数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且很少使用“衬字”,而曲句正好相反,可以大量加入衬字,往往原本三五字的句子,可以扩展到十数字。

4. 文字用韵上有所不同。词的用韵依然沿用诗韵,有平上去入之分,而曲的用韵,采用的是十三辙的中原音韵,没有入声韵。

5.宋词与元曲的区别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si=8

详见

6.宋词和元曲有什么区别

宋词:字数长短不一,讲究平仄和押韵,有押平声韵的、有押仄声韵的,也有中间要换韵的,平换仄或仄换平。

有的词如《西江月》《满江红》《水调歌头》等中间指定位置必须要用对仗的,59字以内的称为小令,60字到90字之间的称为中调,91字以上的称为长调,也有如《莺啼序》长达240字。词有就一段的称为单调,分上下两段的称为双调,也有分成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

每一首词都是抒情诗。现代人要填真正意义上的词是很难的,比如说《钗头凤》虽只六十字,但是它分上下片各十句七仄韵,两叠韵,前三韵若用上、去声,后四韵必用入声韵。

前三韵如用入声韵,后四韵必用上、去声。其中之奥妙无法一一道来。

词最初是用来歌唱的,后来才成为单独的文体。元曲: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元曲最早形成于北方,后来元灭宋,慢慢的传入中原。元曲也讲平仄和押韵的,所不同的是元曲在某些位置可以适当的加入些“衬”字。

所以同一曲牌的曲子经常会有字数不同的情况。

7.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是什么

唐诗、宋词、元曲特点 (一)唐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应该分别对仗.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二)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词”就这样产生的.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三)元曲:清李调元《雨村曲话》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明王世贞《曲藻》又称:“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说明了曲的起源.曲与词的主要区别是,词的字数有一定限制,曲的字数不定,词韵大致依照诗韵.前期主要是文人和戏曲家创作后期产生专业的散曲作家,起了重要作用,使曲坛更为绚丽多彩.元散曲分为豪放、清丽两大派别.元曲的特点:元曲韵密,有时每保句韵,甚至句中的韵,同时元曲是平仄.元曲可加衬字,尤其是套曲,衬字较多 ,如不分正字衬字,作品的句式、平仄等就分不清.。

8.宋词和元曲有什么区别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 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有着相同的文学地位.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 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馀、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9.宋词和元曲的区别

1、兴起

宋词:曲子词源自民间,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倾向。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词”被重新发现,词源于民间俗文学的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隋唐之际发生、形成的曲子词,原是配合一种全新的音乐--“燕乐”歌唱的。“燕”通“宴”,燕乐即酒宴间流行的助兴音乐,演奏和歌唱者皆为文化素质不高的下层乐工、歌妓。

元曲: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2、发展

宋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

元曲: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

3、分类

宋词: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元曲: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元散曲,最早见于文献,是明代朱有墩《诚斋乐府》,此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不包括套数。

4、著名词人

宋词:周邦彦(1056~1121年),北宋词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元曲:马致远,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宋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元曲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