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信成语猜猜看尚书答案是什么 尚书全部答案一览微信成语猜猜看尚书答案是什么 尚书全部答案一览 1、千军万马 2、轰轰烈烈 3、学富五车 4、吃里扒外 5、强词夺理 6、支离破碎 7、貌合神离 8、衣食父母 9、狼号鬼哭 10、买椟还珠 11、掩耳盗铃 12、胆小如鼠 13、残羹冷炙 14、推心置腹 15、卖国求荣 16、画地为牢 17、金屋藏娇 18、得心应手 19、走马观花 20、鸡犬不宁 21、火冒三丈 22、心腹大患 23、投笔从戎 24、鱼目混珠 25、僧多粥少 2.看图猜成语尚书所有答案1、千军万马 2、轰轰烈烈 3、学富五车 4、吃里扒外 5、强词夺理6、支离破碎 7、貌合神离 8、衣食父母 9、狼号鬼哭 10、买椟还珠; 11、掩耳盗铃 12、胆小如鼠 13、残羹冷炙 14、推心置腹15、卖国求荣16、画地为牢 17、金屋藏娇; 18、得心应手 19、走马观花 20、鸡犬不宁21、火冒三丈 22、心腹大患 23、投笔从戎 24、鱼目混珠; 25、僧多粥少26、外圆内方 27、见风使舵 28、开门见山 29、敲锣打鼓 30、指手画脚31、皮开肉绽; 32、半截入土 33、八面威风 34、接二连三 35、相濡以沫36、鸡毛蒜皮 37、不痛不痒 38、山高水长; 39、水天一色 40、拨乱反正41、明珠暗投 42、鸡飞狗跳 43、扬眉吐气 44、紫气东来 45、五光十色; 46、化零为整 47、盲人摸象 48、面红耳赤 49、三缄其口 50、五音不全51、东张西望 52、插翅难飞; 53、骨瘦如柴 54、喜上眉梢 55、入木三分56、立锥之地 57、力争上游 58、金盆洗手 59、沧海一粟; 60、遁入空门61、天下为公 62、珠联璧合 63、小鸟依人 64、善男信女 65、立竿见影66、行尸走肉; 67、生死存亡 68、鬼话连篇 69、借酒浇愁 70、夸父逐日 71、落叶知秋 72、外强中干。 3.成语猜猜看尚书第攻略成语猜猜看尚书答案大全 尚书 1、千军万马 2、轰轰烈烈 3、学富五车 4、吃里扒外 5、强词夺理 6、支离破碎 7、貌合神离 8、衣食父母 9、狼号鬼哭 10、买椟还珠 11、掩耳盗铃 12、胆小如鼠 13、残羹冷炙 14、推心置腹 15、卖国求荣 16、画地为牢 17、金屋藏娇 18、得心应手 19、走马观花 20、鸡犬不宁 21、火冒三丈 22、心腹大患 23、投笔从戎 24、鱼目混珠 25、僧多粥少 26、外圆内方 27、见风使舵 28、开门见山 29、敲锣打鼓 30、指手画脚 31、皮开肉绽 32、半截入土 33、八面威风 34、接二连三 35、相濡以沫 36、鸡毛蒜皮 37、不痛不痒 38、山高水长 39、水天一色 40、拨乱反正 41、明珠暗投 42、鸡飞狗跳 43、扬眉吐气 44、紫气东来 45、五光十色 46、化零为整 47、盲人摸象 48、面红耳赤 49、三缄其口 50、五音不全 51、东张西望 52、插翅难飞 53、骨瘦如柴 54、喜上眉梢 55、入木三分 56、立锥之地 57、力争上游 58、金盆洗手 59、沧海一粟 60、遁入空门 61、天下为公 62、珠联璧合 63、小鸟依人 64、善男信女 65、立竿见影 66、行尸走肉 67、生死存亡 68、鬼话连篇 69、借酒浇愁 70、夸父逐日 71、落叶知秋 72、外强中干 4.“乐经礼记周礼尚书诗经”猜一个成语谜底是: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 [sì shū wǔ jīng] 基本释义: 先秦典籍,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典籍概述: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简称《诗》《书》《礼》《易》和《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部,每部六爻。 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一、《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孔子对《易经》的解读。 二、《书》:又称《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 最初只泛称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秦汉之际,《尚书》不显于世,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 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三、《诗》:又称《诗经》、《诗三百》。 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 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陕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四、《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 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 《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春秋时期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 还有一部《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般以之作为《五经》。 五、《春秋》:又名《麟经》,是鲁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 现存《春秋》从鲁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合成“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最广,是我国从古至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