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学写诗词怎样才能入门一个诗人或词人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感之”,“能写之”.首先,你需要有丰富、细腻,且真诚的感情.“修辞立其诚”,没有真诚的文学永远不会成为好的文学.具体到诗人词人,那就是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倘若没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就不会受到任何感动,自然也就不会有写诗的动机.诗词是让人的心灵不死的,因此一定要”能感之“.永远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真的有所感才能写出好诗.其次,你需要熟悉古人的作品,只有多读多背,让诗词化到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中,才能写得好.因此,所有的诗人词人都是先背,然后才能自己创作.诗词中特殊的句法与词语都是需要学的,生硬的背不会起什么作用,因此多读多背是最好的方法.熟悉了古人作诗的方法,自己也就能写好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诗读词一定要有抑扬顿挫的读诵,务必将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否则对诗词声调之美是无法真正体会的.倘若对声调的美没有体会,写出来的诗词不是生硬就是别扭.诗词的生命与感发之力量有一大半是来自声调的,严沧浪说盛唐诗“兴象高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声调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从声音上直接打动人.诗词当然有格律,但是真正写好诗词不是来自拼凑,而是来自自然的流露.诗的格律有平起与仄起两种,五言平起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就往上再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就变成仄起了.五言的仄起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前面加两个字成为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平起.虽然理论上一三五不论,但是三平与三仄在格律诗中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第五个字一定要论.要是五言的话,只有第一个字才能论.五言的平起格式与七言的仄起格式有一种特殊的句法叫“拗句”,即平仄仄变成仄平仄.至于词律,每一种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律,因此要参考像《白香词谱》之类的词谱.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古诗可以押仄声和入声,且可以换韵.词有平声韵、仄声韵、亦可换韵.但是无论诗与词,都一律不可四声通押.入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倘若不能读准确入声字,诗词的声调之美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说普通话的人都不知道入声,因为从元朝开始入声就被分入其他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南方很多方言保存着入声.要是你不知道准确的读法,那就把入声字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是很短促的字,且有p,t,k 的收尾.古人作诗填词都有入声的,比如“黄河远上白云间”的“白”就是入声,要是不读成入声这句就犯了三平了.要是一首诗或词押的韵四声都有,而且听起来好像不太押韵的时候,那很有可能押的就是入声韵.比如柳永的《江雪》:“绝”、“灭”、“雪”.普通话的读音一个是阳平,一个是去声,一个是上声,但是这些字都是入声,因此要读成短促的去声.入声在平水韵有专门的分类,一共有十七个韵部.一个一个的背当然是最保险也最笨的方法,要是对诗词的格律熟悉了,入声辨别也就不难了.比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二句的格律应当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歇”自然是入声,否则按照普通话的读音这句格律就完全不对了.至于押韵的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很大,理论上说应该按照平水三十韵,但是有些韵部(比如一东二冬)是可以合并的.词韵更为广泛,《白香词谱》的附录应该有词韵.前面所说的格律、入声等方面,只不过是诗词的准则,真正要写好诗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诗外的功夫,那就是你的感情,你的品格,你是否有一个愿意为之“九死不悔”的理想或理念,你对社会是否有关怀、有责任.一个诗人写出什么样的诗要取决于他的学识、经历、性格、最重要的是人格.杜甫之所以伟大,不还是因为他的忠爱缠绵是完全出于真挚的感情而不是理性的死板的教条吗?每一位诗人的风格不同,也是由于性格、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和诗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古人云“诗言志”,诗词与人格是不可分开的,我相信秦桧之流的人物绝对写不出好诗.刚开始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写出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不合格律,但是写完之后要改好.最好的情况就是格律谙熟于心,写出来的诗词就自然合乎格律了.即使如此,写完之后有必要的话还是要改的,比如不通顺的句子或者生硬的词语.古人从小背诗,他们的语言也有入声字,因此这些问题都不是他们担心的.我们的时代虽然离古人很远,但是古人创作的诗词却历久常新,给予我们心灵的感动与提升是任何其他学问都无法代替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让我们守住心灵的净土,延续这优良的传统吧。 2.宋词自学入门书这要看你追求哪个方面了,如果是注重格律方面的话。推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记载了所有词牌名的平仄韵和句式,并选择了一两首经典的对应作品,作为读本也很不错。 如果想追求语言上的话,婉约派首推柳永李清照。豪放派首推苏轼辛弃疾。先读他们的词集,培养自己语言的美感。然后再慢慢涉猎其他作家。当然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入手,比如我是从南唐二主词看起的。关于词集的选择,初学者可以先选本《宋词三百首》,可以没有全文翻译。然后选几本个人词集,推荐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因为会附上历代文人的评价和对比词作。 再推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华书局.怡情书吧),学词必读。 本人也是词学同好,不知楼主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抑或两者并依? 3.填词入门;如何选择适合的词牌做了烟雨的编辑之后,经常看到一些作者词作内容和词牌基调不甚相符,比如用《满江红》词牌填了一首缠绵悱恻的相思词,用《小重山》填了一首苍凉越的哀汶川,所以一直以来希望能整理出一些简捷的资料,让喜欢填词的朋友更好地选择表达自己内容的词牌。 不足之,敬请斧正。希望能对喜欢填词的朋友有所帮助,并预祝创作丰收! 填词必须有词牌,就如写诗必须有题目。 写诗时的题目,表达了整首诗的基本内容,即便不好标题,也可弄个“无题”之类;而填词时的词牌,亦已规定了作者基本的感,即使无标题也无关紧要,因为可以把首句作为词的标题,如李煜《相见欢-无言独西楼》,李清照《武陵-风住尘香花尽》等;即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有完整词牌、标题的作品,有些书中亦把它标《念奴娇-大江东去》。可见,词牌比词题更为重要。 选择一个最适合于表达自己创作感的词牌,是填好一首词的第一步。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是古人拿来当歌唱的(后来逐步脱离音乐是另一码事),而词牌正是规定了一首词的音乐腔调。 填词要选词牌,词牌又规定了一首词的音调,因此选择词牌就要选择词牌的声,而不是选择词牌的名字。各个词牌都有它特定的声,或细腻轻扬;或越豪放;或婉约柔;或慷慨雄壮;或幽怨凄凉;或坦昂。 凡此种种,词牌基本已经规定了。如《满江红》、《念奴娇》适合填一些调子较高,感烈,声俱壮的内容,因此在用韵也以入声字为主;《小重山》、《一剪梅》适合填写一些调子低沉,感细腻,凄清孤寂的内容,因此大多选用平韵。 填词时选词牌,最忌讳“顾名思义”,即依据词牌的表象去填词。如《千秋岁》,本来是凄凉幽怨的调子,用韵很密,连不压韵的各句也全用仄声字,读来声幽咽(秦观有“落红万点愁如海”的名句,后来黄庭坚就用此词牌吊唁秦观,因此后人多拿它作吊唁之词);而如果你望词生意地用它去祝寿,则无论如何也不合理。 同样,《寿楼》的声调也是哀怨凄婉,不能用来祝寿。另外如《贺新郎》,词调慷慨昂,与燕尔新婚的感不相适应,因此亦不能用来祝贺新人。 这就是形式对内容的作用,如若违了它,则再大的作家也填不出好词。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郭沫若先生1958年写的一首歌颂**的词,他把李清照的《声声慢》改《声声快》,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改填“蓬蓬勃勃,烈烈轰轰,轰轰烈烈轰轰”,尽管表面已经改了词牌,但实在显得不伦不类。 那么,怎样根据自己的思想感和内容需要去选择那些适合表达相应内容的词牌呢?如果你精通音律,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词谱都以五音十二律标出了词牌的曲调。 如果你不通音律也可以按照夏承焘先生的办法:第一,从声、韵方面探索,包括字声平拗和韵脚疏密;第二,从形式结构方面探索,包括分片的比勘和章句的安排;第三,排比前人同词牌优秀作品,看他们用这个词牌写哪种感最多、最好。 对学者来说,三种方法中的第三种是最实际的,而且便于更快地掌握。 当然,词牌仅是一种格式,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内容,而形式总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我们也不能对词牌的选择墨守规。我们揣摩古代大词人的作品,就是要用他们的作品来衡量某些词牌的声;而不是用揣摩来的声去衡量大词人的作品。 《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就如《诗经》,当也是用来唱的,是先有而后有言,然后才配以音律。只有这样,个人的感才不至于受到音律的拘束而难于表达。 即使是我们现今的歌曲,亦是先写歌词,然后再根据歌词的内容配曲。关于这一点,《乐记》中有“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故“有心则有诗,有诗则有歌,有歌则有声律,有声律则有乐歌。” 就连宋代王灼的专论词牌选择的《碧漫志》,也有“古人不定声律,因所感发为歌,而声律从之”之说。可见,表达真切的思想感比形式的选择要重要得多。 下面将常见词牌曲调做简单介绍,并分别归类:一、压抑凄凉类: 《河傅》悲切。 《金人捧露盘》苍凉楚。 《钗凤》声凄紧。 《祝英台近》宛转凄抑。 《剑器近》低徊掩抑。 《西吴曲》苍凉楚。 《雨霖铃》缠绵哀怨。 《摸鱼儿》苍凉郁勃。 《普萨蛮》紧促转低沉。 《天仙子》伤伤别,急调苦。 《曲玉管》抒写羁旅中的怀旧伤离绪。 《蝶恋花》、《青玉案》是达幽咽调,描写感。 《卜算子》婉曲哀怨而略带几分切。 《南乡子》适宜抒写缠绵低抑调。 《阮郎归》急凄苦,凄婉绝。 《生查子》比较谐婉、怨抑。 《莺啼序》凄凉悲苍,宜写伤伤别之。 《一斛珠》婉转凄抑,不宜表达壮烈豪迈之志。 《风入松》轻柔婉转、掩抑低徊,适宜表达和婉调。 《忆旧游》、《扬州慢》、《高台》音调缠绵,忧婉凄抑,适宜表达凄抑调。 《何满子》哀歌愤懑,悲凉凄怨的哀曲,“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寿楼》凄音哀乐,抑郁悲哀,原是悼亡之作,宜寄托哀思。 不可顾名思义用来祝寿。 《千秋岁》凄凉幽怨、声幽咽,宜表达悲伤感抑之,绝不能祝寿。 4.古有唐诗宋词.如何填词呢“诗”之所以成为“诗”,“词”之所以成为“词”,因为她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规则,也就是所说的诗词“格律”。 从广义上说,无论是诗经、楚辞、汉乐府乃至后来出现的近体诗、词、曲等都属于“诗”的范畴,而广义的“诗”最基本的一条“格律”(或是说规则)就是要押韵,而近体诗、词、曲等格律方面的要求就更多了。 这些规则学习起来其实并不难,近体诗有半天就能学会了,词、曲更简单,照着《词牌》、《曲牌》去填就是了;但要想运用纯熟地进行创作,却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经过学习-创作-再学习-修改、再创作-再学习-再修改、再创作。 几个循环,若干次的否定之否定之后,方能略入门径!这中间没有什么捷径好走。绝对没有!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近体诗、词,曲,之所以会给人以美感,除了表达的内容、文雅的词汇外,复杂的规则(即“格律”)也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因素!同时,作者也通过完成复杂规则的作品而显示出其文学水平。 正是由于近体诗、词、曲能够彰显作者的文学素养,故而很多年轻的朋友投入到古典诗词的创作中来,以期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的美誉度,达到心理的满足。 5.想学习填词,如何开始创作诗词其实并非难事,走出第一步,只要兴趣足,态度真,一段时间后即容易有进步,关键要多读多品。 品味经典诗词中的意象与感情,并扩散开来想象出更广更详细的场景,再联系自己的感情品味,力求把每一次读诗词都当做向古人学习的机会,慢慢培养出古典的、高雅的审美观,这是从内容上。 形式上,读诗词的同时要注意词汇积累,有的人写出诗词半文不白或生硬造词,都是不好的,都是因为写东西时无话可说就一气乱说,真正文字有功底的人不会被文字桎梏,而是能驾驭文字。 要摆脱白话文的规范与习惯,渐渐适应并享受以至于掌握古典诗词的优美文辞。词比诗的韵稍微宽些,临近的韵可以通押,这个可百度百科查《词林正韵》。 格律不复杂,创作时稍微参考上面的链接,注意一点点就可以了。初学的时候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管有些大诗人都“不以辞害意”而出韵,或者其它一些出(诗)格、离(词)谱的特例。 扎实的功底与良好的习惯很重要。你可以到新华书店买相关的一点书,如王力的《诗词格律》和龙榆生的《词学十讲》,或者到网上找一些资料来看,如百度诗词吧精品贴分类里的,这样可以增进自己的知识素养。 当然,实际的作品还是多读的,多少都不算多,那是享受。草草的学一样东西谁都可以,怕就怕认真起来。 如果怀着一颗喜爱与敬畏的心潜入其中,加上勤奋,那么一日千里的效果是不难见到的,加油吧。 6.怎样写宋词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1]。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2](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详见下节)。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3],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4]。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G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球乐》咏的是??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像一首诗,只不过的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5]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6]。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像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7]。 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8]: 踏莎行(彬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 [宋]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埔祘左为革},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 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贰?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 像《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它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第二节 词谱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古人所谓词谱,乃是摆出一件样品,让大家照样去填。 下面是万树《词律》所列《菩萨蛮》的词谱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