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特点举例

1.叙述唐诗格律特点,并举例说明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

因为它对每首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故称为“格律诗”;因为它产生于唐朝而有别于前代的古诗,故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绝句亦称“截句”、“断句”。

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为主,简称为五绝,七绝。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初年。

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

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对句,相加称一联。在律诗中,第一到第八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在律诗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外要求词性相对。

另外根据对仗的严密与否又有“工对”和“宽对”的区别。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称之为“调平仄”。这里所说的“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有区别的。

大致上说,古代的平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如“六”归去声,“八”归阴平,“十”归阳平,“百”归上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音长短促,有塞音韵尾。在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如广州话、长沙话、上海话。

假如我们用上海话读“一、七、八、不、黑、白、国、哭、独”等字,就能很好地体味到古代的入声字。用(押)韵是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之称。

唐诗的用韵,依据隋朝末年陆法言所著的>。“切韵”到了唐朝改为“唐韵”。

“唐韵”共有206韵,但唐朝规定,有些韵可通用,所以实际只有112韵。到了宋朝,“唐韵”改为“广韵”,又有几个韵同用,实际只剩下108韵(作为宋代诗词押韵的标准)。

到了元末,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另外又合并了几个,于是只剩下106韵,就是通常所说的“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唐朝的格律诗,有一定的体式,下面是唐代格律诗常见的格式。⑴ 五 言 绝 句 A 式 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诗例: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 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B 式 仄 仄 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平仄 仄 仄 仄 仄平 平 诗例:向 晚 意 不 适,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只 是 近 黄 昏。(李商隐 《登乐游园》) C 式 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诗例:鸣 筝 金 黍 柱,素 手 玉 房 前。

欲 得周 郎 顾,时 时 误 拂 弦。(李 端 《听 筝》) D 式 平 平仄 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诗例:江 南 渌 水 多,顾 影 暂 通 流。

落 日 秦 云 里,山 高 奈 若 何。(李嘉佑 《白 鹭》) 七绝平仄格式 A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下江陵》) B 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C 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D 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对近体诗,有一种理论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所以我们可以把律诗看成是绝句的叠加。如五律中的第一式就是五绝A式的叠加;第二式就是五绝C式的叠加;第三式就是五绝B式和A式的叠加。

五 律 第 一 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诗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五 律 第 二 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诗例: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五 律 第 三 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诗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七 律 第 一 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

2.唐诗七绝有哪些艺术特点 请举例说明

七绝:是由律诗演变而成。

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 七言绝句的结构是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

四句押为两韵,二、四句入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其平仄格式有四种: 即:平起首句入韵,平起首句不入韵,仄起首句入韵,仄起首句不入韵四种。

平仄律源于唐代以前的“双换头”。其主要规律是:格律诗的一句之中平声字与仄声字交替,相对的两句(对句)之中平声字与仄声字相对立。

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要相粘。如一首七言诗,其第一句如果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本句之中平仄交替),第二句则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即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平仄对立。

第三句必须是“平平”,起首,以与上一句相粘。另外,格律诗还讲究首句是用两平声字起首还是用两仄声字起首,前者称为“平起式”,后者称为“仄起式”。

还有,人们作格律诗时对平仄声宇的运用可以灵活掌握,一般的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一句之中,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以平仄不拘,而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因为是节奏点之所在,则必须严守原格律平仄的规定,要做到“分明”。

3.【古典诗词的流派和分类列举代表诗人

江西诗派 宋代诗歌流派。

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虽然他的创作成就比不上苏轼,但是他的诗歌更加突出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他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给后学,所以,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诗人颇多。比如陈师道与苏轼交谊最深,但作诗却以黄庭坚为学习典范。

因此,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了。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25人,认为这些诗人都是与黄庭坚一脉相承的。

吕氏此图早已失传,现存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吕氏图所列25人是: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僧祖可、徐俯、洪朋、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王直方、僧善权、高荷。

稍后的《云麓漫钞》等书所记载名单与此稍有出入。这些诗人并不都是江西人,大概吕氏的原意只是因为诗派之祖黄庭坚是江西人,派中诗人又以江西人较多,就取名为江西诗派。

25人中有较多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陈师道、谢逸、洪刍、饶节、洪朋、洪炎、韩驹、李彭、晁冲之,谢□等10人,除陈师道外,作品成就皆不甚高。此外,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陈与义等人。

曾□、曾思、赵蕃、韩□等人也列入诗派。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狭隘。

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形成江西诗派的主要原 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

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

后来有一些缺乏创 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

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

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 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

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畅,曾 □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立的气概。

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当时如刘□、汪藻、张□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 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桐城诗派 “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

这是程秉钊在《国朝名人集题词》中的论诗之语。敢于同执清代文坛牛耳的桐城文派 比量重轻,可见桐城诗派影响的广大与夫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容漠视。

那么什么是桐城诗派呢?在讨论这个基本的问题时,学者们大多从史的角度,以时间为经,以地域为纬,条列桐城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从明代的方法、齐之鸾到晚清的二姚,“弥天独护桐城派,名世今当五百秋。”(钱仲联先生诗)但这只是在做桐城诗史,而未中桐城诗派的肯綮。

桐城诗史与桐城诗派是两个既不能完全相互重叠,又存在着多重交叉关系的文学史概念。简捷地说,桐城诗派并不涵盖全部桐城诗史,而只是桐城诗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诗学见解和诗学创作风格近似的诗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它的核心人物来自于桐城,故派以地名;而追随者则逸出桐城以外,故它不完全等同于严格地以地域划分为界限的桐城诗史。

因此,研究桐城诗派,从空间上来说,应立足桐城,放眼全国;从时间上来说,则要截断众流。

4.举例说明诗歌的特征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诗歌对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作了表达,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

A. 开元天宝年间,一方面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这在李白的诗歌中有所表现.《古风》第四十六首:“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反映了繁荣与奢侈.《古风》第三首:“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则以咏史的形式,通过秦皇的经历对唐王朝极盛渐衰的征象深表忧虑.(而《蜀道难》则通过蜀道的天险,指出了在唐王朝繁荣的表面下所存在的封建割据的可能性:“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可谓精准的政治预言.)

B.国家强大,鼓舞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治的危机,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1)他借历史人物表达其政治抱负:以姜尚(《梁甫吟》)、诸葛亮(《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等自比——报国立功名;以鲁仲连(《古风》之十)、严子陵(《古风》之十二)自比——功成身退.(2)抒发高远的政治理想,对现实人事不满:“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3)借歌颂游侠的诗歌表达了拯物济世的政治理想和“功成不受”的高尚品德.(《侠客行》)

C.当政治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以诗歌抒其愤懑: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君不见狸高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对以斗鸡媚上的幸臣以屠杀邀功的武将投以嘲笑.(《梦游天姥吟游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以爆发的激情,抒发其愤懑.)

5.唐诗的特征

1、唐诗形式是多样: 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2、唐诗的风格丰富多彩、推陈出新: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扩展资料: 唐诗繁荣的原因: 在隋末的农民蜂起的大起义中,原隋朝大官李渊和他的儿子们(世民与兄建成),其中李世民功劳卓著。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诗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统一的帝国(疆域约1100多万平方千米)。

并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文明的国家。 在唐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而诗歌更是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据全唐诗不完备统计,整个唐朝时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产生了有名记载诗人就有两千三百多位,近五万多首诗作。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诗。

6.唐诗有啥好处与特点

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引的两句话说得好:“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

这里所谓的“今诗”指的是明诗。明代以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专意摹仿唐诗,但摹仿是陈陈相因没有生气的,所以“才脱笔砚”便“已是陈言”。

至于唐诗本身呢,则千载之下仍是那么“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两者之间,相去又如何之远呵! 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就更不是要去摹仿唐诗,而是要从中感受到那“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的新鲜活力。

正是这种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形成为盛唐之音,展现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使我们感受到饱满的艺术享受;这就是唐诗使我们百读不厌的缘故。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①优秀的诗篇因此总是不断地激发着、唤醒着人们新鲜的感受,又以这方面的素养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发展。这乃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

唐诗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又以它全新的创作不断地启发着人们,这就是我们学习唐诗最感到兴趣的地方。我们一方面在欣赏着那些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唐诗由于它具有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就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的典范。

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这也是大家所都能感受得到的。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的,而且比起它以后的诗坛来也是如此的。

例如明、清的诗歌,它离我们的时代比唐诗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明白易懂也并不难,难得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又正是唐诗为人们赞赏的一个缘故。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而唐诗却正是以其明白易懂而更为人们所百读不厌。

这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就不一定都那么明白易懂。

即以杜甫而论,也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并不那么易懂的诗句,但无疑的却又是好诗;这里的情况正应该作具体的分析。诗歌语言本来是允许有一定跳跃性的,有时跳跃得比较突出了些,就可能感到不那么平易;可是如果它因此却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那么人们就会爱不忍释;杜甫《秋兴八首》中的这两句诗的情况可能就是如此的。

但这样的诗句在《秋兴八首》中又毕竟是偶然出现的。而语言的明白易懂乃是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之上,远离了生活语言,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乃是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

唐诗中既有大量明白易懂的杰作,又有少量不太明白易懂的名篇;这里的矛盾统一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诗歌语言艺术奥秘最好的桥梁。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乃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为什么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

唐代诗人辈出,他们好象得天独厚,信手拈来多成好诗,都与这一鲜明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研究唐诗繁荣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唐诗一个方面的课题,我们很少看到人们对于其他时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

这当然首先由于唐诗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诗歌高潮。而这个高潮又被传统地分为初、盛、中、晚,起伏分明的四个时期;我们也很少看到其他时代的诗坛有这么完整的时代性的划分,这当然也由于它是一个波澜壮阔巨大持久的高潮,所以才能分得清它的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

而这个初、盛、中、晚的四个时期,又恰恰与唐代整个社会的起伏发展,如影随形,相为终始。唐代社会的发展乃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这也是为大家所公认的。

这两个高潮的息息相通,就更增加了初、盛、中、晚的鲜明性。这里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也就不限于诗歌本身,而是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诗歌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而它的发展如何才能获得充分的成熟,则又取决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这里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是我们研究唐诗的广阔领域。

唐诗的时代感越鲜明,它的生活气息也就越浓厚。唐代诗坛的这一特色,又是对唐诗自身的一个高度概括。

以上举出的这些鲜明特色,并不是什么结论,而只是最亲切的感受。我们的感受可能还有更多的方面,那就更好。

我们研究任何课题,总是需要掌握它特殊性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客观存在的鲜明特色,其实就正是唐诗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从事唐诗的研究,也可以从任何问题入手,但目的总是在向精华所在进军;而这些鲜明的特色,就正是唐诗的精华之所在。离开了这些特色,我们就感觉不到唐诗为什么可爱,认识不出唐诗的特殊成就,摸索不到唐诗起伏的脉搏。

在我们学习唐诗的道路上,这些鲜明的特色,随时都将成为治学中一个最亲切的路标。

7.举例论述诗歌的特点

一、抒情性

诗歌是感情的产物,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人喜极而泣,手舞足蹈之情跃然纸上。此诗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

二、形象性

诗要用形象思维。形象是一种饱含着某种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象和境界,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不自主的喜爱它、欣赏它,从而获得感情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滋养以及美的享受。如《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作者用一系列形象化的诗句,勾勒了一幅幅画面,表现长征的艰难困苦。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既渲染了长征途中极端的艰难险阻,也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大无畏的壮志豪情。

三、精炼性

诗的语言要求用最简练的字句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10种景物,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意象跳跃”的手法,却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浓缩于这一幅画面之中。

四、审美性

诗美包括形象美、激情美、意境美、意象美、色彩美、结构美、语言美、韵律美、形式美等,如《饮湖上初晴后雨》。

五、含蓄性

诗贵含蓄,含蓄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写作境界。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天空。如《惯于长夜过春时》,诗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青年的无比仇恨,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等,所有这些都交织在一起,含蓄深沉,悲慨顿挫,力透纸背,余味无穷。而诗中找不到一句直、浅、露的语句,而是把强烈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包孕在一系列意象之中,含蓄沉缅,耐人咀嚼。

六、音乐性

指诗歌在朗诵时,要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

七、跳跃性

因为诗歌要精炼,而要精炼就不能拖泥带水,不能有繁琐的叙述、无谓的铺陈。跳跃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描叙,使诗更精炼、集中。如《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落回塘。

诗写到,在荒村野店中,旅客被鸡鸣声唤起赶路,天空残月还亮着,板桥上白霜还没有消退,留下行人的足迹。只用了几个名词就在读者眼前组合成一幅图画。事实上,还有许多内容要描写、铺垫、过渡,但诗句成功的运用了跳跃,就把可有可无的内容省去了,使诗句更凝炼、集中,更含蓄。

八、象征性

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事物(象征物)来暗示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括、思想和感情。运用象征性的语句,可以使诗句更加凝聚、精炼,思想意义更加丰富、含蓄。如《登乐游原》,诗中用“夕阳”象征时间,告诉人们要珍惜光阴。既增加了诗句的象征性,又增加了诗句的含蓄性。

8.古诗,绝句,律诗有什么不同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或中间四句。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于律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诗是相对于现代诗而言的。古诗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和宋词元曲,现代诗则主要指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诗.古诗和现代诗的时间划分以五四运动为界.

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首先表现在语言上.古诗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而现代诗则是用白话文写成的.

而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字数的齐整和平仄押韵.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