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唐诗杨巨源

1.有谁知道杨巨源是哪个朝代

杨巨源(755~?)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元和中为河中幕从事。入为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召为国子司业。长庆四年,为河中少尹,后以国子祭酒致仕。其诗著名于元和长庆间,为同时诗家所推重。才雄学富,用意声律,格调虽高,而神情稍减,然其平远深细处,堪称高手。

杨巨源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唐诗纪事》说:"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故乐天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他耽于吟咏,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颔颈二联,时见佳句。赵□《因话录》说他"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胡应麟《诗薮》也说:"杨巨源'炉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语极精工,而气复浓厚,置初、盛间,当无可辨。又'岩廊开凤翼,水殿压鳌身',奇丽不减六朝。此君中唐格调最高,神情少减耳。"《全唐诗》辑录其诗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主要诗作<;城东早春>,<;襄阳乐>,<;长城闻笛>,<;送人过卫州>,<;寄江州白司马> 。

2.(一)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

(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程度,同时还要分析诗歌的情感.“意象”就是诗歌用来表达情感的一些物象,常见的有景物、人物等等.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这首诗要注意找到里面涉及的事物,“水”“杨柳”“马”“春风”等都是意象.这是一首送别诗,主要表达了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题目已经指明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要注意找到什么地方体现了这两种修辞手法.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用折下的柳枝自喻,并且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是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答案:(1)本诗用了“水”“杨柳”“马”“春风”等意象,主要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2)拟人;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拂柳的情境,暗含惜别之情.比喻:诗人用折下的柳枝自喻,并且将送行者比作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折柳的情态,表达出诗人难舍难分的情意.。

3.杨巨源的有关资料,诗词等

【春晚东归留赠李功曹】杨巨源芳田岐路斜,脉脉惜年华。

云路青丝骑,香含翠幰车。歌声仍隔水,醉色未侵花。

唯有怀乡客,东飞羡曙鸦。【送殷员外使北蕃】杨巨源二轩将雨露,万里入烟沙。

和气生中国,薰风属外家。塞芦随雁影,关柳拂驼花。

努力黄云北,仙曹有雉车。【送许侍御充云南哀册使判官】杨巨源万里永昌城,威仪奉圣明。

冰心瘴江冷,霜宪漏天晴。荒外开亭候,云南降旆旌。

他时功自许,绝域转哀荣。【秋日题陈宗儒圃亭,凄然感旧】杨巨源曾随何水部,待月东亭宿。

今日重凭栏,清风空在竹。前山依旧碧,闲草经秋绿。

时物方宛然,蛛丝一何速。【和郑少师相公题慈恩寺禅院】杨巨源旧寺长桐孙,朝天是圣恩。

谢公诗更老,萧傅道方尊。白法知深得,苍生要重论。

若为将此望,心地向空门。【同赵校书题普救寺】杨巨源东门高处天,一望几悠然。

白浪过城下,青山满寺前。尘光分驿道,岚色到人烟。

气象须文字,逢君大雅篇。【春日与刘评事过故证上人院】杨巨源曾共刘咨议,同时事道林。

与君方掩泪,来客是知心。阶雪凌春积,钟烟向夕深。

依然旧童子,相送出花阴。【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杨巨源皎洁青莲客,焚香对雪朝。

竹内催淅沥,花雨让飘飖。触石和云积,萦池拂水消。

只应将日月,颜色不相饶。【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杨巨源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

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祭祠结云绮,游陌拥香车。

惆怅田郎去,原回烟树斜。【酬令狐员外直夜书怀见寄】杨巨源花枝暖欲舒,粉署夜方初。

世职推传盛,春刑是减馀。芸香能护字,铅椠善呈书。

此地从头白,经年望雉车。

4.出门俱是看花人,前一句是什么

唐 - 杨巨源《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755~?) 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杨巨源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杨巨源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唐诗纪事》说:"杨巨源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得名,故乐天诗云:'早闻一箭取辽城,相识虽新有故情。清句三朝谁是敌?白须四海半为兄。……'"他耽于吟咏,作诗格律工致,风调流美,颔颈二联,时见佳句。赵□《因话录》说他"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胡应麟《诗薮》也说:"杨巨源'炉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语极精工,而气复浓厚,置初、盛间,当无可辨。又'岩廊开凤翼,水殿压鳌身',奇丽不减六朝。此君中唐格调最高,神情少减耳。"《全唐诗》辑录其诗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5.文言文点击 现代文品读 城东早春 答案是什么,请在五分钟后发给我

城东早春 【作者】:杨巨源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小传】:

杨巨源(公元755—?),字景山,唐代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贞元年间进士。由秘书郎擢为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后出任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有诗文集五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唐才子传》卷5有传。

【内容】: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真;可"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押。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

【注释】:

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

【背景】:

作者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约为在京任职期间所作。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

【译文】:

柳树刚冒出绿芽,也许没有似锦的鲜花美丽,可是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却非常欣喜,因为他发现春天来到了。如果等到满园春色,大家都出门看花,那不是太迟了吗?

【赏析】:

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也就是说,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淡而无味。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疣。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单字赏析】:

“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早春”,但总觉淡而无味。

【与春有关的名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子京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初春小雨》——韩愈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试题】

1.第二句中的“才”,“半”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使人仿佛看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不但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

2.后两句从反面着笔,用了反衬手法。请作具体赏析。

答:用繁花似锦,游人如织的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新”,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鲜明的对照,更加表现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6.带“绿”字的诗句

《江南春》(唐朝杜樊川全集)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天净沙 秋》(元朝白仁甫作品)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成都曲》(唐朝张籍作品)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忆江南》(唐朝白居易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送别》(唐朝王维作品,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28_52)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泊船瓜洲》(宋词:宋代王安石作品,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咏鹅》(唐朝骆观光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采桑》(南北时期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

《咏柳》(唐朝贺知章作品,选自全唐诗全唐诗:卷112_15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送郭司仓》(唐朝王少伯全集,选自全唐诗全唐诗:卷143_8)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

《城东早春》(唐朝杨巨源作品,选自全唐诗)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立春偶成》(宋朝张轼作品,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次北固山下》(唐朝王湾全集,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15_12)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山》(宋朝王安石全集,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15_12)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春暮》(宋朝曹豳全集,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15_12)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乡村四月》(宋朝翁卷作品,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15_12)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环山胜景》(清代王良谷全集,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15_12) 三青高岭峙东西,岭上风光一望齐。

千顷绿畴平似掌,蒙蒙春雨动春犁。《初夏睡起》(宋朝杨万里作品,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15_12)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三衢道中》(宋词:宋代曾几作品,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15_12)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山亭夏日》(唐代高骈作品,选自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115_12)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钱塘湖春行》(唐朝白居易作品,选自全唐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安定城楼》(唐朝玉溪生全集,选自全唐诗)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宛雏竟未休。《村景即事》(范成大作品,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丰乐亭游春》(欧阳修全集,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书湖阳先生壁》(宋朝王安石作品,选自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遇》(唐代张九龄全集,选自唐诗三百首)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入直》(宋词:宋代周必大作品,选自唐诗三百首)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

《赠刘景文》(宋词:宋代苏轼作品,选自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郊行即事》(宋朝程颢全集,选自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如梦令》(宋朝李清照全集,选自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满江红》(稼轩居士作品,选自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把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章,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栏干曲。《辛夷坞》(唐代裴迪全集,选自全唐诗:卷129_31) 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

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渔家傲》。

7.全唐诗诗集

全唐诗简介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

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

上一篇
立夏诗经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