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比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异同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 1、诗歌思想 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2、诗歌风格 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3、诗歌体裁 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 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相同 1、诗词内容都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同情劳动人民。 2、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3、都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扩展资料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2.讨论题李白和杜甫诗歌比较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 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 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 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 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 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 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 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 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 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 3.举例说明李白和杜甫诗歌上的不同之处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 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 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 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 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 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 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 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 “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他的《。 4.李白和杜甫的诗有哪些区别李白和杜甫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的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但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一、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二、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三、擅长的体裁: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而杜甫的诗则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李白天才放逸,诗歌自成一体,是天授的奇才;杜甫当世英才,诗歌兼备众体,是人能的极致。李白的诗对于后代爱好豪放诗风、具有奇特想象力的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杜甫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大。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5.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李白杜甫诗歌的异同(从诗歌艺术风格、思想内容等推荐参考: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比较 一、概述李杜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 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二、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三、李白和杜甫诗歌的创作方法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的“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强盛而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特点,结合经历和思想性格,他的诗篇呈现出与杜甫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的时代,是唐代由盛转衰的的剧变时期,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造成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把诗人也卷入了社会的底层,也使用笔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画卷,逐步攀上现实主义高峰。其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主要体现在诗人的叙事诗上。 首先,李白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 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他的诗篇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就是写历史人物,如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等,也往往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化身,这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使诗增添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让读者感到热情亲切。 而杜甫常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歌,善于把主观的思想内容融于客观的事实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这是杜诗的最大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 如《丽人行》,作者从头到尾都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的感情和倾向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其次,李白的诗句具有大胆的夸张。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燕山雪花大如席”等诗句,早已成为文学描写中夸张的典型。而他的喝酒,也是“会须一饮三百杯”,“愁来饮酒二千石”。 他的登高,也竟然达到“连峰去天不盈尺”“举手可近月”的地步。这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夸张诗句,在李白那些气势雄壮,豪放不羁的诗篇里,比比皆是,琳琅满目,使人惊叹不已。 杜甫则注重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身特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生恨?”这一细节,不仅揭示了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也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深寓着作者的同情和愤慨。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这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生动传神,源于作者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体验,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三,李白的大胆夸张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因此,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想象总是那样出人意表,又是那样的天真纯洁,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一些写“月”诗。 他喜欢明月,就想象明月可以问讯,追攀和摘揽。如《把酒问月》中写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又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俱怀逸兴思飞,欲上青云揽明月。”他又常把明月引为知己,想象明月可以伴他饮酒,送他远行,解他孤独,寓他乡情,甚至当月色不足时,也能赊些来。 现实的世界对李白来说,往往显得狭小,憋闷,阴暗,因此他时常展开幻想的翅膀飞向天空仙境去寻求光明和自由。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运用幻想手法,奇妙的神仙世界,有力地反衬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出李白对自由,解放的渴望与追求。 而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加工,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逾墙而逃的老翁,应急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幕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等,组成了一组人物形象画廊。如此众多的真实,鲜明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杜甫诗歌的杰出贡献。 最后,李白的诗富有奇特的比喻。“轻面把朋友,对面九疑峰”,用山峰来比喻朋友间的猜疑,形象新奇而壮伟。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用黄河可塞的惊心比喻,来反衬阵亡士卒的的妻子那种绝望的悲哀,也真够惊心动魄的了。他所写的瀑布、黄河、秋月、山峰皆雄奇壮伟、壮丽、灵活。 杜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