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中犯调和转调的区别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宋词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首先,宋词不同于一般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善于将抒情与写景完美结合.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宋代演为许多中调和长调,在曲折动宕、开阖变化中,使情景紧密交融,其细致、具体、微妙处,有的甚至胜过唐诗.其次,宋词又长于比兴,多以微妙而又细致的比兴手法,藉景物表达内心复杂而隐幽的感情,常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来寄托政治上的感慨,感人至深.再次,宋词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宋词虽沿袭着唐五代的传统以抒发感情、性灵为主,形成“诗庄词媚”的分野,以婉约为宗,但后来由于时代生活的变化,题材的扩大,艺术个性得到重视,艺术手法渐趋多样,所以使宋词风格在婉约和豪放之外,兼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典雅精工、骚雅清劲、密丽险涩等多种风格.。 2.祥符调有哪些代表人物生:王海宴(1848—1937 )、王致安(1874—1937 )、刘金亭 (1883—1944)、张子林(1896—1961)、陈玉亭(1898—1970)、彭海 豹(1898—1941 )、杨金玉(兼旦,1902—1978 )、刘朝福(1902— 1966)、许树云(1902—1978 )、王金玉(1904—1984 )、徐文德 (1909—1948)、曹子道(1917—1985)、王根保(1919—1969)等; 旦:孙延德(1865—1947)、王絮亭(1882—1938)、时倩云 (1885—1942)、李剑云(1892—1931 )、阎彩云(1893—1982)、高保 泰(1895—1961)、管玉田(1895—1958)、赵清和(1896—1952)、刘 荣鑫(1897—?)、张官升(1899—1949)、李瑞云(1902 —1945)、刘自 学(1909—1985)、马双枝(1911 一 1980)、司凤英(1917—1980)、陈 素真(1918—1994)、阎立品(1922—1995)、姚淑芳(1922—1968)、田岫玲(1922—1996)等; 净:赵顺功(1897—1973)、于从云(1905—1973); 丑:李德魁(1884—1933)、李宪宾(1915—?)、高兴旺(1917— 1983)等。 另有徐金发、张芳金、程兰亭、王清廉、史彩云、林黛云、贾璧云、张小春、常年来、赵秀英等名家。 。 3.乾隆年间豫剧祥符调分为哪些流派豫剧唐派是沙河调。 说起豫剧唐派,主要是指创始人唐喜成。其实唐喜成之前还有位唐玉成,唐玉成属于祥符调。 唐喜成(1924—1993年)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因此要谈他对“唐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先谈其师对“开山”的贡献,才能脉络分明地解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大道。因为唐喜成是“唐派”声腔艺术的创始者,属于促成豫剧生行振兴、繁盛的“根蘖文化”之列,故研究河南梆子音乐史、声腔史者必须面对。 唐喜成原来是唱坤角的,青春期(13岁)倒嗓子,就喊出了一个漂亮的“二道嗓”,也称“假嗓”。当时演员唱戏多数是为了糊口,没有了嗓子就没有了饭吃。唐喜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吊嗓子,不知不觉就练成了高亢、亮丽、宽厚,充满阳刚之气的须生假嗓。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南阳关》、《三哭殿》、《洛阳令》、《十五贯》、《辕门斩子》、《血溅乌纱》等几部。 唐喜成最得力的大弟子贾廷聚,并公认其为当今“唐派”声腔师扉的掌门人。除贾廷聚外,还曾相继收下了杨志礼、张富成、叶华、颜永江、孙培龙、周建谊、索景池、任家坡、赵怀信、郭来喜、袁国营、王东保、张保国、韩秀峰、李安祥、王兆林等20多位唐派传人,此外还有李秀花、李素琴、尚艳红、陈霞4位女弟子。而90年代初至今,投向贾廷聚、杨志礼等的“唐派”再传弟子已近150人,仅廷聚老师正式收录的弟子以郭成志为代表,等119人。可以说是唐派艺术发展的巅峰。 4.【宋词与元曲的区别】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5.有哪些宋词是长调水调歌头·精忠报国(长调宋词) 纷纷雪飞舞 惶惶心寂寞 徽钦蒙尘求和 井下唱囚歌 夜梦三千黛娥 乐伴秋水婀娜 丹陛清风拂 问人生几何 但见花凋落 迁建康,歌,贪美色 今朝酩酊 哪管半壁山河破 毋忘收还故国 纵而有千般策 良将人头落 留千古遗恨 为后人评说 一丛花·悲香伶 香伶为妇叹诗穷,枯笔负情浓。江淹彩笔无神韵,倚窗前,任泪蒙蒙。鸦影渐遥,鸣咽还近,何处觅诗踪? 玉蟾山上月溶溶,诗友互流通。诗咏爱女摘龙眼,获大奖,喜漫房栊。深恨而今,华年虚度,应悔嫁东风。 满庭芳·忆旧 媚眼横抛,秋波暗送,几回梦返前尘。穿梭声色,半醉把金樽。歌舞红颜旧事,才弹指、烟雨缤纷。寒窗外,车灯闪烁,明灭在夜深。 江城。犹记取,征途倦客,野寺荒村。望三世禅衣,暗自伤神。多少浮生爱恨,尽付与、襟袖啼痕。天涯路,芒鞋踏破,孤影映流云。 6.何谓“祥符调中路调”“祥符调”又称“中路调”。 因“河南梆子”之名始于开封,因此多把祥符唱法视为豫剧之正宗。其板路及唱腔、唱法,约于清嘉、道年间形成,宗“许门”。 以封丘县清河集和开封朱仙镇为中心,习惯上则视中牟以东也即祥符、杞县一带为其基本势力范围。1914年进入开封之前,举凡生、旦、净、丑,一般均以本嗓唱出,只在某些唱腔尾部使用“赝腔”,即徐珂在《清稗类钞•土拂戏》中所说的“略加以靡靡之尾音”。 当时女演员还不多,成名者更少,主要是“外八角”和男旦统治舞台。因此在艺术上对“祥符调”所认定的细腻、典雅等特点,应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演员大量涌现之后才形成的特色。 “祥符调”的调式和腔体主干音全同于“豫东调”,因是一个根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