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把唐诗改写成作文

1.古诗改写成作文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2.古诗改写成作文600字

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

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

“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

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

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南飞的大雁偶尔掠过天空,排着古老的“仪仗队”匆匆离去,竟一点也不留恋这好似专为它们而准备的边塞景象。

这荒凉的西北边塞!

秋风更强劲了,挟着黄沙,如马鞭一般抽打着路边瑟缩的灌木,抽打着冰冷而坚硬的石头和那一队疲惫的人马。马禁不住这无情的抽打,打着响鼻,嘶鸣着。士卒们紧紧地靠在一起,把头埋得很低很低。时间在此时仿佛凝固了。

一声悠远而浑厚的收兵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的嘶鸣声,盔甲武器碰撞之声,猎猎的秋风撕扯旌旗之声以及风沙疯狂摩擦而发出的狼嚎一样的声音……各种声音交织、回响在这大漠的上空,仿佛只有它们才是这一片土地的主宰。

狂风吼叫着,携卷起的黄沙弥漫了层层山峦,掩盖了夕阳温暖的黄色,留下一片仓皇的惨白。

宿营地上空,不断升腾的股股浓烟,张牙舞爪,渐渐吞没了西方那一抹惨白。周围的群山,在夜幕中面目愈来愈狰狞。只有那座紧闭城门的孤城和孤城中的人马和着边塞的风入梦。

入梦?思乡的人就怕入梦。

白天行军、作战劳顿,使他们没有思乡的罅隙,可月上中天,柔情万般的明月把他们全揽在了故乡的怀抱中。望着月亮,妻子浅浅的笑靥映在月中;望着月亮,年过花甲缝补衣裳的母亲映在月中;望着月亮,孩子甜甜的喊声从月中传来……但士卒无奈,腮边挂满了冰冷的泪痕:奉命戍边,虽已多年,但抗敌的功业尚未完成,有家难回,有家也不能回啊!

将军独自斟上一壶烈酒,为了缓解白天征战的劳顿,更为了驱走那一股股袭上心头的思乡之情。淡淡的灯火在灯罩中摇曳着,把将军疲惫的身影时而拖长时而缩短。将军的手在作战地图上移动着,心中反复思忖着作战计划。他的眼停在了地图上那个被群山环抱的点上,静静地出神。看着,看着,他仿佛看到自己带领士卒杀向敌阵,所向披靡,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尸横遍野。士卒们簇拥着他:“胜利了!胜利了!”欢呼着,跳跃着。他走出队伍,神情庄重地在一块巨石上刻了一个大大的“宋”字……

将军的面容红红的,不知是因为刚才的酒烈,还是依然沉浸在那勒功刻石的画面中激动所致。头上的白发被红红的面容映得更白了。

忽然,一管幽怨凄凉的羌笛声,把将军拉回了现实。它如泣如诉,如怨如怒,丝丝缕缕,在整个月夜中飘荡,如幽灵一般慑人魂魄,再次牵起了将军心中那最温柔最深沉的情感——无限的乡思。

刹那间,帐外的秋霜再次爬上了将军的额头。

那夜,戍边官兵图报国,征战男儿尽思乡。

(渔家傲)

3.把古诗改写成小短文~

牧童(古诗改写)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参考资料:/news/ReadNews.asp?NewsID=2186

清平乐·村居(古诗改写)。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参考资料:

4.把古诗词秋思改写成作文

秋天到了,树叶纷纷飘落,呜呜响起的风有些刮脸.明天就是中秋节,逐渐变圆的月亮也让张籍惆怅:是啊,离家已是15年,家中的老父老母是否身体健康?兄弟姐妹是否过得幸福?安徽老家离洛阳远隔千里,回去一趟不太现实.隔壁张老板与张籍是同乡,昨日告诉张籍他要回老家采办货物,顺便回家看看,可以帮他捎带点书信等轻巧的东西.张籍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立即动手写信.可刚一提笔写出“父亲大人、母亲大人,你们可好”,却发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回想自己这l5年在洛阳的打拼,如今也只是一个普通公务员,薪水不高,既没有在父母身边尽孝道,又没为家庭建设贡献力量,心中多少有些愧疚.兄弟姐妹也让他牵肠挂肚.特别是小妹妹,张籍走时她还是一个3岁的姑娘,如今应该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多想看看她啊!还有大哥,为了自己这个弟弟读书,熬到25岁才成家,到如今应该是好几个孩子的父亲了吧?还有……这封信整整花了张籍一个晚上,洋洋洒洒写七大篇.然后折起,封上. “笃笃笃”,是张老板在敲门.“兄弟,写好了吗?哥哥要走了,特地来见你.有什么东西要带吗?”张籍赶忙拿出信,交给张老板.张老板将信放进胸口的荷包,一抱拳,转身欲走.张籍突然叫到:“张大哥,麻烦你多等一会儿,我再看看信.”张籍将封好的信拆开,仔细地看了看,又添上几笔.这才将信交给张老板:“大哥,拜托了.”张老板将信又放进胸口的荷包,说了一句“兄弟,我走了”,转身大踏步走向回乡的路.清晨的薄雾中,张籍目送张老板远去……。

5.把古诗改成作文

1、把诗歌大意了解清楚。这首诗的的意思: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深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2、了解背景:汪伦又名风林。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居泾县桃花潭畔。天宝元年(742)至宝应元年(762),李白曾多次来安徽当涂、宣城、泾县、秋浦、南陵等地,并游历泾县桃花 潭。他以美酒待客。临别时,李白作《赠汪伦》诗,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3、确定写作人称,是要用诗人的笔触,还是汪伦的角度,或是一个第三者旁观者的角度。当然最好是用诗人的角度。

4、想象。诗歌中可能涉及的景物,有些什么样的景物,什么季节的景物。

人物(包括李白和汪伦)的情感,对话。

注意要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比如:又是一个晴天,却又有一缕清风徐徐,桃花漫天飞舞,一片片尽情地跳舞,舞尽这三月的繁华与美丽。

我独自一人行走着,人生的旅途总是这样,无论怎样相聚,最终也是走向了酒酣人散场。今天是个离别的日子……

6.把古诗改写成小故事

秋思 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张籍吃完了晚饭,坐在小院里欣赏皎洁的月光,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给暗暗的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他看着看着,忽然一阵秋风吹来,张籍冷得直打颤,他只得回到屋里,从衣柜里找出了一件临走时母亲给他缝的旧棉袄. 他看着棉袄就想起了他年迈的母亲,于是,他就拿起毛笔在纸上写到:母亲,您的身体可好?天气渐冷,您要多加衣服,以免着凉.请您别担心我,我过得很好.今年家里收成还好吧?……好象有许多话要说,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天,太阳刚爬上山腰,张籍就把信交到王三手里. 王三正准备和他告别的时侯,张籍又把信拿回来,拆开后反复检查了一遍,又添上了一句:你们要快乐的过好每一天,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不开心……写完这些,张籍才将信交给了王三,王三骑着马,飞奔而去. 张籍看着远去的王三,心里既是喜,也是悲.喜的是,妈妈可以看到自己的信了;悲的是,不知到什么时侯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呀.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 一个海边姑娘叫明月,翩翩公子叫暖日. 然后一段离奇的爱情故事. 姑娘泣泪成珍珠,男子化为轻烟一缕.。

7.把古诗改写成作文的格式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古诗《题临安邸》改写成作文

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就是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表现了当时的社会。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