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有关桥的诗句和故事成语 修桥补路 诗句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桥的对联 对联:杭州半山桥:欲泛仙槎向何处;偶传红叶到人间。 有关桥的歇后语 半夜过独木桥——步步小心 白娘子突断桥——想起旧情来 神话: 西湖的断桥,许仙和白蛇相遇的地方. 苏堤,情人手拉手从上面走过,就能百年好合,长长久久. 莲花桥的传说 进香河南段与北门桥和相接处,又一座桥叫莲花桥,以桥旁的莲花庵得名。相传这里原来只有几户人家,既没有桥,也没有庵。有户姓成的人家,只有母子二人,母亲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儿子成孝以背人涉渡为生。成孝与邻家女何莲青梅竹马,相爱多年,正准备成婚。不料住在附近的恶霸赵高对何莲窥视已久,强抢了何莲,并把成孝打得卧床不起。 一天傍晚,成孝听见外面有人在呼渡,出门一看,以老妇形如枯槁立于对岸,乞求他帮忙背渡。成孝虽然伤病在身,但看到老妇可怜的样子,顿生恻隐之心,挣扎着将老妇背到对岸。老妇过河后突然口吐白沫,倒地不醒,成孝二话不说,又将老妇背回家照顾。并跑去请郎中。但当他带着郎中匆匆赶回时,却发现老妇不见了,他母亲奇迹般的复明了,并且伤痛全无。母亲对成孝说:“儿子啊,我们遇到活菩萨了,刚才那个老妇用手摸了我的眼睛,我就什么都看见了,浑身的病也没有了。”正在这时,何莲也回来了,原来成孝背的老妇是观世音所扮,他被成孝的善良所感动,治好了他母亲的病,救出了何莲。使成孝一家团聚,幸福生活。 人们为了报答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之心,在河边盖了座莲花庵,又在庵旁修了座莲花桥。此地因此而得名。 扎杀桥的传说 2.与桥有关的诗句、典故这个让我写到一处很经典的地方——断桥残雪。 景点简介 断桥残雪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为西湖冬季的一处独特景观。断桥位于浙江杭州西湖白堤东端由于断桥背城面山,正处于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上,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佳处所。 每当瑞雪初晴,如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桥的阳面已冰消雪化,所以向阳面望去,“雪残桥断”,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故从阴面望去,“断桥不断”。 [编辑本段]历史与现状 断桥是西湖中最出名的一座桥,是西湖三大情人桥之一。 它的名字与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缠绵悲怆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 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给每个游览断桥的游客以无尽追思。 据明代《西湖游览志》所说,断桥是由于孤山来的白堤到此而断才得名的。 宋代叫宝佑桥。元代因桥畔住着一对以酿酒为生的段姓夫妇,故又称为段家桥。 最早记载“断桥残雪”的是唐朝的张祜,他的诗中的一句“断桥荒藓涩”,从中可知断桥是一座苔藓斑驳的古老石桥。大雪初霁,原来苔藓斑驳的古石桥上,雪已残而未消,难免有些残山剩水之感,于是就拟出了“断桥残雪”这一西湖难得的景观。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 明代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断桥春望》称:“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 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 由此观之,断桥观瞻,可得湖山之神髓,岂独残雪! 今日断桥,是1921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萧? 【诗文解释】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远远流消,秋天快要过去了,草木还没有凋落。 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词语解释】 二十四桥:扬州名桥二十四。 【诗文赏析】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诗人想念友人,很关心友人近期的状况,充满了深厚的情意。这首诗意境优美,风调悠扬。 3.有关桥的诗,传说桥的诗: 元稹(779-813)字微之,曾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寄乐天》:“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 宋之问(?-713?)为初唐著名诗人,中宗时(684)为越州长史, 饱览越中风光。 宋之问的《游云门寺》写到了云门石桥的情景:“维舟探静域,作礼事尊经。龛依大禹穴,楼依少微星。 虹桥转翠屏”。 李绅(772-856),唐大诗人,大和七年(833)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 《灵汜桥》是一首完整的咏桥诗,诗曰:“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 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忆越乡。” 华镇(约1093年前后在世),北宋著名诗人,又名华安仁,会稽人。《还珠桥》:“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 清风不共门墙改,长与寒泉起浪花。” 陆游(1125-1210),山阴人。 古代爱国诗人,他一生所存9300 多首诗至少写到30多座桥,有百余首桥诗。陆游与云门寺结下深厚的感情,这里曾经是陆游早年读书之处,史称“ 云门草堂”。 《五云桥》:“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 第二句是描绘石桥的千古佳句。《秋思》:“山步溪桥又早秋,飘然无处不堪游,僧廊偶为题诗入,鱼市常因施药留”。 陆游在《剑南诗稿》中有十几首写绍兴的柳桥,如:《戏作绝句, 以唐人句终之》“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山居无历日,今日是何朝?”《柳桥秋夕》:“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 衣杵家家月,渔舟浦浦风。眼明无俗物,步蹇有枯筇。 野逸谁能那,悠然西复东?”《秋日杂咏》:“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东西。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 《柳桥秋夜》:“青帝万里月轮孤,扫尽浮云一点无。正是吾庐秋好夜,上桥浑不要人扶。” 《即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堕时有声。柳桥东岸倚筇立,聊借水风吹宿醒。” 《柳桥》:“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出门顿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 《独行,过柳桥而归》:“忽觉意稍佳,呼童扶下堂。寒云覆江干,惨惨雪欲作。 篱根犬迎吠,碓下鸡俯啄。徐行过傍舍,醉笑盛酬酢。” 陆游还写了绍兴其他许多桥,如:《题跨湖桥下酒家》:“湖水绿于染,野花红欲燃。春当三月半,狂胜十年前。 小店开新酒,平桥上画船。翩翩幸强健,不必愧华颠。” 《泊舟湖桥酒楼下》:“缥缈云边罨画楼,空蒙雨外木兰舟。谁知老子清狂甚,独占城南十里秋?”《柳》:“春来无处不春风,偏在湖桥柳色中。 看得浅黄成嫩绿,始知造物有全功。”《晚归》:“梅市桥边弄夕霏,菱歌声里棹船归。 白鸥去尽还堪恨,不为幽人暖钓矶。”《梅市舟中作》:“漕渠北向小桥通,渐入苍茫大泽中。 造物将无知我醉,故吹急雨打船篷。”《暮春》:“市桥岸下泛湖舟,雕槛疏帘半上钩。 春事几何君惜醉,明朝赤帜插谯楼。”《江上》:“禹会桥头江渺然,隔江村店起孤烟。 冷云垂野雪方作,断雁叫群人未眠。万里漂流归故国,一生蹭蹬付苍天。 暮年尚欲师周孔,未遽长斋绣佛前。”《闲游》其三:“祓除情景烟波上,放荡胸怀诗酒中。 禹会桥边潮落处,夕阳几度系孤篷。”《过杜浦桥》二首:其一:“桥外波如鸭头绿,杯中酒作鹅儿黄。 山茶花下醉初醒,却过西村看夕阳。”其二:“桥北雨余春水生,桥南日落暮山横。 问君对酒胡不乐?听取菱歌烟外声。”《舟中》:“捩柁柯桥北,维舟草市西,月添霜气峭,天带斗杓低。 浦冻无鱼跃,林深有鹤栖。不嫌村酒恶,也复醉如泥。” 绍兴城里的桥,陆游也写了不少咏桥诗,如:《夏秋之交小舟早夜往来湖中绝句》:“城南天镜三百里,缭以重重翡翠屏。最好长桥明月夜,寄船策蹇上兰亭。” 《月下自三桥泛湖归三山》:“素璧初升禹庙东,天风为我送孤篷。山横玉海苍茫外,人在水壶缥缈中。 茅舍灯青闻吠犬,苹汀烟淡见惊鸿。白头尚耐清寒在,安得终年伸钓翁。” 《秋夕虹桥舟中偶赋》:“解缆初离小市门,放篙冲破一溪云。露萤合散自成阵,水鸟飞鸣如觅群。 枫落河疏秋渐老,河倾斗转夜将分。书生老负功名志,醉里长歌强一欣。” 徐渭(1521-1539),山阴人,为明代著名诗人、戏剧家、书画家, 我国青藤画派创始人,写了不少咏桥诗。如:《柳桥不知谁氏园,旧有梨树六株,花甚盛。 余每当月夜坐观移时,拟买之屋而扁曰香雪园,今归谁氏,梨且斫尽矣》,这诗题目较长,对柳桥梨树表达了深切的情意:“六树梨花打百球,昔年曾记柳桥头。娇来靥靥西施粉,冷伴年年燕子楼。 不受三郎催羯鼓、好当一梦入罗浮。今来斫尽谁家圃,鼙负山人扁额休。” 李慈铭(1834-1894),被尊为一代文史大师, 写过一些颂赞绍兴柳桥的诗:《寓山四负堂谒祁忠惠公像》:“一泓清绝寓园中,角巾屹然水中止。讲学同源幸得人,柳桥携手王元趾”句。 《东郭门外渡东桥吊余忠节公尚书二首》:此诗作者有自注:“明季状元殉国者,公与杞县刘文正、吉水刘文忠三人而已。”“一死从容完晚节,二刘先后重拜名。 隔城亦有尚书在,惭见桥东一水清。”另外还有一些桥诗如:《青田湖。 4.有关桥的诗句与故事(小)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3、驿外断桥边, 寞寂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4、枯滕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6、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7、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8、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故事(转):奈何桥2006-11-12 16:03"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煮."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 "孟婆汤"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在澜子家一本古书上记载着。 在那个传说中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 生生世世循环的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程往事的孟婆汤。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 这一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 奈何桥的来历: 桥可通神、通仙、通天国,也可以通鬼、通冥府、通地狱。从民间文化的层面看来,桥梁及其象征性甚至更多地被人们用来在人与鬼、生与死之间建立联系或形成过渡与中介。 与“神话”与“仙话”相映成趣的是,中国民间口碑文学中,另有一类独特的“鬼话”。虽然我们常用“鬼话连篇”,来形容某人所言荒诞不经或不足为信,可是在民间“鬼话”里反复出现的“桥”,却不是偶然的,在我们看来,它并不荒诞。 在中国民间信仰里,“鬼”是由于死亡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超自然存在。中国各地流传的许多鬼话中,桥梁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没之所。 那些水死或从桥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总是在桥梁上下或左右桥头,为自己寻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够托生而转世。在这个意义上,桥梁既是死者的鬼魂脱离阴间,转生到阳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断续出,由阳间去冥途的所在,生命与死亡的交替和转化,是以桥为中介而实现的。 在日本,也有冤死者的鬼魂或者怨灵,徘徊于桥上,常在“桥普请”时,弄歪桥板使人落水的说法。 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拖人落水做替身的水鬼,在鬼话中虽然不能马上托身转世为人,却往往能够在冥府升官,或最终总能感动冥府阎王,甚至得到阎王的特许转生为人。 有一则题为“陆阿唐”的鬼话,说宝山境内练祁河上原本有座陆家桥,桥南为陆家宅,桥北为唐家宅,两姓人共利此桥,故双方协议于每年的三月份要轮流维修此桥。有一年,陆家修桥时,不幸有一人落水成了水鬼。 第二年三月,这个水鬼拖唐家修桥者落水为替身,使自己转世回到了阳间。从此,每年三月修桥时,总要有人落水死亡,人们害怕,遂不敢再修,致使该桥沦于荒废。 后来,有一个从唐家入赘陆家,名叫陆阿唐的人,自愿成为替死鬼,让大家放心去修桥。陆阿唐成了水鬼后,不仅不忍心拖他人落水,还在桥下保佑修桥者。 于是,他备受陆、唐两姓的奠祭与供性。后来,凡路过此桥者,均要先在桥头拱手,表示对陆阿唐的尊敬,然后才过桥。 每年一度到三月修桥时,人们供奉给陆阿唐的香火便更加兴盛,最后终于惊动了陆、唐两家的“土地”。 土地公上天廷告玉帝后,玉帝封陆阿唐为陆桥的桥神,并赐给他一根打鬼棒。 从此以后,陆家桥就更加安全了,即使有落水者也不会被淹死,因为陆阿唐受封为桥神以后,一心为民除害。有时候,有人被鬼驱赶,但只要跑到桥上,就会受到桥神陆阿唐的保护。 从这则鬼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生与死之间的联系,还可以看到玉帝与阎王之间的联系、“人柱”与桥神之间的联系,以及桥在两姓人之间形成的联系等等。 有趣的是,有一些关于桥的鬼话里,还常有女鬼在阴间生子,又为婴孩求食于桥上或桥头的情节。 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婴孩被命名为桥,后来还中了头名状元。此外,甚至还有阎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阴才,治理水鬼之患,命他为人们搭架浮桥,从而将功赎罪的鬼话。 奈何桥的民间信仰在中国由来甚久。唐人张读所撰《宣室志》上曾提到,奈河出自地府。 中国古代向来就有地府与阳间有河流相隔,亡魂须过渡以桥的观念。唐人段成式撰《酉阳杂徂》上提到冥途,便说“……有水东西流,……一桥饰以金碧,过桥北,入一城,……疑即冥司。” 传统中国的地府观念,后来与佛教的地狱阎王、来世轮回等观念发生了契合,于是便逐渐形成了现在民间十分普及的奈何及奈何桥的俗信。约到南宋时,民间的地府传说,逐渐将冥府鬼都确定在四川省的丰都县。 此后,历代在丰都鬼府均有营建,其中包括人们常说的阴阳界与奈何桥。丰都鬼府的奈何桥,大概算得上是中国最有名的一座了。 根据人类学家卫惠林先生于1935年刊行的《丰都宗教习俗调查》的记载,在丰都鬼府,。 5.关于桥的成语,俗语,谚语,诗歌和一则故事或传说成语3个,俗语过河拆桥 牵线搭桥 桥舌不下 过桥拆板 桥归桥,路归路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逢山开道,遇水造桥.诗歌 李绅(772-856),唐大诗人,《灵汜桥》:“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忆越乡.” 华镇(约1093年前后在世),北宋著名诗人,《还珠桥》:“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清风不共门墙改,长与寒泉起浪花.” 陆游(1125-1210),山阴人.古代爱国诗人 《五云桥》:“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戏作绝句,以唐人句终之》“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山居无历日,今日是何朝?” 《柳桥秋夕》:“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衣杵家家月,渔舟浦浦风.眼明无俗物,步蹇有枯筇.野逸谁能那,悠然西复东?” 《秋日杂咏》:“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东西.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柳桥秋夜》:“青帝万里月轮孤,扫尽浮云一点无.正是吾庐秋好夜,上桥浑不要人扶.”《即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堕时有声.柳桥东岸倚筇立,聊借水风吹宿醒.” 《柳桥》:“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出门顿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 《独行,过柳桥而归》:“忽觉意稍佳,呼童扶下堂.寒云覆江干,惨惨雪欲作.篱根犬迎吠,碓下鸡俯啄.徐行过傍舍,醉笑盛酬酢.”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对联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成一家 水光遥接汉 虹气上凌虚 上下影摇波底月 往来人渡镜中梯 桥的谚语: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叉东西南北;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上海南浦大桥)。 6.关于桥的诗句和故事诗句:1、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董思恭《感怀》 2、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桥头。——崔颢《相和歌辞·相逢行》 3、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李世民《帝京篇》 4、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宋之问《灵隐寺》 5、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杨师道《阙题》 6、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杜甫《横吹曲辞·后出塞其二》 7、洛桥瞻太室,期子在云烟。——宋之问 8、径转危峰逼,桥回缺岸妨。——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其二》 9、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宗楚客《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 10、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陈子昂《春日登金华观》 11、题桥贵欲露先诚,此日人皆笑率情。应讶临邛沽酒客,逢时还作汉公卿。——汪遵《升仙桥》 12、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温庭筠《相和歌辞·常林欢》 13、乘星开鹤禁,带月下虹桥。——虞世南《和銮舆顿戏下》 14、洛桥将举烛,醉舞拂归鞍。——张说《东都酺宴四首》 15、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 16、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17、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陆游《五云桥》 18、夜夜愁君辽海外,年年弃妾渭桥西。——刘元淑《杂曲歌辞·妾薄命》 19、横截春流架断虹,凭栏犹思五噫风。今来未必非梁孟,却是无人断伯通。——陆龟蒙《和袭美咏皋桥》 20、明日长桥上,倾城看斩蛟。——刘禹锡《杂曲歌辞·壮士行》 故事:1.乾隆皇帝看高桥——奉城高桥镇有座石拱桥,建于明永乐六年。相传当地有个乡绅外出,有人问他出生何处?他说高桥。那人又问高桥有多高?他夸耀说:“初一跌下去,月半咚声响。”此事传到乾隆皇帝那里,引起游兴,欲下江南看高桥。船从淀山湖进黄浦江直驶奉贤,途径得胜港。乾隆问:“此处何地?”侍从答道:“此乃得胜港。”乾隆一听“得胜”两字,大悦,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乐煞高桥乡绅,庆幸免却一场欺君杀身大祸。 2.碎盘桥——解放初,庄行有个小桥村,不知何年代起,被风水先生相中为“三元不败”的风水宝地。一天,有两个风水先生带了罗盘来到小桥村,都想定块“来龙秀地”。看见村头歌声嘹亮,红旗招展,翻身农民们正在大搞春耕。这两个风水先生见状,摇头叹息:“风水本无灵,不可再骗人。”说罢,将手中罗盘往桥上狠狠一摔,碎片横飞。从此,该小桥便呼为“碎盘桥”。 7.有关桥的诗歌,名称的由来,故事和传说,图片等,谢谢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坐落在石家庄东南约四十多公里赵县城皎河之上,当地俗称为大石桥,建于隋代大业元年至十一年(605-616),由匠师李春监造。 它以最古老的石拱桥独领风骚,更以高超的科学艺术价值驰名中外,是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赵州桥,是一座弧型单孔石拱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米,结构坚固,雄伟壮观。 它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堪称巧妙绝伦。古人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从整体来看,是一座单拱桥。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像一张弓,桥面平坦宽阔,兼顾了水陆交通,方便了车船运行,这种形式被称为“坦拱”。这一石拱是由28道拱圈纵向并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独立站稳,自成一体,既便于施工,又便于单独修补。 这样大跨度的坦拱,对桥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难度高。而桥台却是既浅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仅1.529米,由五层排石垒成。 其地基是承载力较小的亚黏土。在这样的地基上,用这样的小桥台,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在世界上是罕见。 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则在于它的“敞肩拱”的创造。在大拱的两肩,砌了四个并列的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小拱对大拱的被动压力,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 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安济桥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至今仍巍然挺立在 河之上。 赵州桥“敞肩拱”的运用,实为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 1883年,法国在亚哥河上修建的安顿尼特铁路桥,揭开欧洲建造大跨度敞肩拱桥的序幕,但它比安济桥晚了1400年。西方学者承认,安济桥敞肩拱建筑,成了现代许多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祖先,开了一代桥风。 赵州桥又是一件建筑艺术的珍品。它横跨 河,宛如一道长虹,气势雄伟。 弧形平坦的主拱线上,对称地轻伏着四个小拱,仿佛四个巨型玉环,装饰在桥身两肩。巨身空灵,线条明快,在恢宏之中,透出矫健、轻盈的美感。 大桥顶部,塑造出想象中的吸水兽,寄托了人们祝福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无疆的良好愿望;栏板上和望柱上雕刻着各式蛟龙、兽面、花饰、竹节等,其中尤以蛟龙最为精美。蛟龙或盘踞游戏,或登陆入水,变幻多端,神态极为动人。 雕作刀法遒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中国赵州桥作为第十二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为中国石拱桥增添了新的光彩。 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郊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 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 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北 四宝之一”。为我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大石拱桥。 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 在桥两端的石拱上,辟有两个券洞,这种结构叫“敞肩拱”,是世界桥梁中的首创。 因赵县古称 赵州,故名。该桥为隋开皇至大业年间(509年——608年)李春所建。 ??赵州桥为单孔,长50.82米,桥面宽约10米,跨径37.35米,南北向,由28道独立石拱纵向排列 砌筑而成。拱圈矢高7.23米,弧形平缓,上设4个小拱,既减轻重量,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且 增美观。 此设计为世界桥梁史上首创,跨度之大亦属当时第一。该桥两侧栏板和望柱雕刻精美,跌 宕多姿。 桥身巨大却稳固坚轻,可称巧夺天工,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新中国成 立后照原样予以重修。 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 。 赵州桥的结构:主拱由28道相互独立的拱券并列而成,建桥时先砌中间的,再砌两边的,每道拱券宽约35厘米,每石长度不同,自70厘米至于109厘米不等,各块条石之间用二个“腰铁”相连。 每条拱券坏了可单独修理,因外侧的拱券易风化损坏,明代时桥西侧的5道拱券塌落,在明清时重修(没有修复记录,可明显看出与中间的石料不同),1955年对东侧塌落的5道拱券进行了重修。中间18道拱券还是隋代建筑的。 为了防止拱券向外倒,另外还采取了以下方法: 1、上窄下宽。为了防止拱券向外倾斜,拱脚宽9.5米,拱顶宽9米; 2、用9个铁连杆横向连接28道拱券。 在拱券中用几根用一头是孔,一头是钩的铁连杆将28道拱券连起来,在最外边的拱券处有一个铁冒头(下图)。在主拱上共有5处铁拉杆,每个小拱上各有一个铁拉杆。 3、用形似锯子的腰铁将各块石料加固,每块石料相连处用二个腰铁。 4、用6个条石钩拉住外侧桥拱,用1.8米长,头部长出5公分曲尺形的条石放在桥拱的外侧,利用长出部分起到一个向内拉住桥拱的作用。 因每道桥拱宽35公分,条石可压住外侧5道桥拱。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桥东西二侧的桥拱都曾塌落,二侧外边的5道桥拱都是后修的。 1956年修缮时大桥拱顶采用钢筋结网加固处理。 在河北流传很广的京剧《小放牛》中唱道: 赵州石桥什么人修, 玉石栏杆什么人留, 什么人骑驴桥上走, 什么人推车轧了一道沟。 赵州石桥鲁班爷修, 玉石栏杆圣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走, 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赵州桥建成后并且为它编造了一个优美的传说,张果老骑着小毛驴,柴王爷推着独轮车来参观,他们问鲁班,这个小毛驴和独轮车能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