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首古诗要注释和赏析赏析不要太多少一点赏析不要那么多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江 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的这首小诗,避熟就新,完全从感觉、从推理入手,虽然根本就没有看见雪,但他却别具特色,准确无误地写出了他对夜雪的感受.四句诗读下来,每一句都是写的“夜雪”,所以这个题目也是再恰当不过了.别董大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宫女怨情的诗.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该有多少无辜的少女,长年被幽闭在深宫之中,度着那凄凉的岁月,遭受那难以忍受的折磨和摧残啊.李白在这首诗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们的不幸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诗的开头两句,写这位宫女久久伫立阶前,以致夜露浸湿了她的罗袜,冰凉冰凉的,这才把她惊醒.一个“侵”字,把宫女凝思忘情的痴呆形象,生动地烘托了出来.在这寂静的深夜里,这位宫女在凝思什么?一个孤独的少女,她该凝思什么,又能凝思什么啊.无限忧伤、抑郁和苦闷的心情,通过这十个字所描绘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当她意识到夜露侵肌,转身返回室内的时候,室内也同样是冰凉冰凉的.“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放下帘子,是为了挡住寒气的侵袭,可是透过。 2.唐诗带解释和赏析关于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写作背景,详细内容。 注意:原文我已有!请勿再重贴原文! 特别是“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金阙西厢叩玉扇,转教小玉报双成。”【注释】:金屋:给所宠爱的女人居住的华丽房子。 骊: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建有供玄宗游乐的华清宫,内有华清池温泉。剑阁: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又称剑门关。 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杨贵妃缢死此处。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的号。 小玉,系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此处借指随侍杨贵妃的仙女。 〔1〕汉皇:中唐后诗人多好以汉武帝(刘彻)代借指唐玄宗。 倾国 :指美女。御宇:统治全国。 〔2〕 杨家有女:杨贵妃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幼年养在叔父杨玄王圭家,小名玉环。开元二十三年,册封为寿王(玄宗的儿子李王冒)妃。 二十八年玄宗使她为道士,住太真宫,改名太真。天宝四年册封为贵妃。 〔3〕六宫:后妃的住处。粉黛:本是妇女的化妆品,这里 用作妇女的代称。 无颜色:是说六宫妃嫔和杨贵妃比较之下都显得不美了。 〔4〕华清池:开元十一年建温泉宫于骊山,天宝六年改名 华清宫。 温泉池也改名“华清池”。凝脂:形容皮肤白嫩而柔滑。 〔5〕承恩泽:指得到皇帝的宠遇。 〔6〕步摇:一种首饰的名称,用金银丝宛转屈曲制成花枝 形状,上缀珠玉,插在发髻上,行走时摇动,所以叫“步摇”。 〔7〕姊妹弟兄:指杨氏一家。杨玉环受册封后,她的大姐 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伯叔兄弟杨钅舌官鸿胪卿,杨钅奇官侍御史,杨钊赐名国忠,天宝十一年(七五二)为右丞相,所以说“皆列土”(分封土地)。可怜:可爱。 〔8〕骊宫:骊山由的宫殿。唐玄宗常和杨贵妃在这里饮酒 作乐。 〔9〕渔阳:天宝元年河北道的蓟州改称渔阳郡,当时所辖 之地约在今北京市东面的地区。包括今蓟县、平谷等县境在内,原属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革卑:古代军中用的小鼓,骑鼓。霓裳羽衣曲:著名舞曲名 〔10〕九重城阙:指京城。 烟尘生:指发生战祸。西南行:天宝十五年(七五六)六月,安禄山破潼关,杨国宗主张逃向蜀中,唐玄宗命将军陈玄礼率领“六军”出发,他自己和杨贵妃等跟着出延秋门向西南而去。 〔11〕翠华:指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子。 〔12〕蛾眉:美女代称,此处指杨贵妃。 〔13〕翠翘:翠鸟尾上的长毛叫“翘”。此处指形似“翠翘”的头饰。 金雀:雀形的金钗。玉搔头:玉簪。 这句说各种各样的首饰和花钿都丢在地上。 〔14〕云栈:高入云端的栈道。 萦纡:回环曲折。剑阁:即剑门关,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 〔15〕峨嵋山:在今四川省峨嵋县境。唐玄宗到蜀中,不以过峨嵋山,这里只是泛指今四川的高山而言。 〔16〕《明皇杂录》:“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隔山相应。上(指玄宗)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焉。” 〔17〕天旋日转:比喻国家从倾覆后得到恢复。回龙驭:指玄宗由蜀中回到长安。 此:指杨贵妃自尽处。 〔18〕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 即前“西出都门百余里”所指之地。 〔19〕太液:池名,在长安城东北面的大明宫内。 未央:宫名,在长安县西北。两者都是汉朝就有的旧名称。 此处借指唐朝的池苑和宫庭。 〔20〕西宫:《新唐书·宦官传》载:李辅国胁迫太上皇(李隆基)从兴庆宫迁“西内”(唐称太极宫曰“西内”)。 〔21〕梨园:见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注。椒房:宫殿名称,皇后所居。 以椒(花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而芳香。阿监:宫廷中的近侍,唐代六七品女官名。 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宫女。“青娥老”和上句“白发新”对举。 〔22〕孤灯挑尽:古时用灯草点油灯,过一会儿就要把灯草往前挑一挑,让它好燃烧。挑尽:是说夜已深,灯草也将挑尽。 〔23〕耿耿:明亮。星河:银河。 欲曙天:天快要亮的时候。 〔24〕鸳鸯瓦:屋瓦一俯一仰扣合在一起叫“鸳鸯瓦”。 霜华:即霜花。重:指霜厚。 翡翠衾:绣着翡翠鸟的被子。 〔25〕魂魄:指杨贵妃的亡魂。 〔26〕临邛(音穷):今四川省邛崃县。鸿都:洛阳北宫门名。 鸿都客:是说这位四川方士曾在洛阳住过。一说“鸿都客”是说临邛道士来京都为客。 〔27〕穷:找遍的意思。碧落 :指天上。 黄泉:指地下。 〔28〕五云:五色云。 绰约:美好的样子。 〔29〕参差是:仿佛就是。 〔30〕叩玉扃:叩玉作的门。扃:本指门闩或门环,这里指门扇。 小玉:作者《霓裳羽舞歌》自注:“吴王夫差女小玉。”双成:姓董。 《汉武帝内传》记:西王母命玉女 董双成吹云和之笙。此借小玉、双成作为杨贵妃的侍婢。 〔31〕九华帐:用九华图案绣成的彩帐。 〔32〕珠箔:珠帘。 屏;屏风。逦迤:连接不断。 〔33〕阑干:流泪貌。 〔34〕凝睇:凝视。 〔35〕昭阳殿:汉宫名,赵飞燕居住过的地方。这时代指杨贵妃旧居处。 蓬莱宫: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代指仙境。 钿合:镶嵌金花的首饰盒。寄将去:托请捎去。 〔36〕擘:分开。这两句意思是:钗留一股盒留一片,钗分开了里头是黄金。 3.【古诗赏析及意思解释春日清江岸,千甘二顷园.青云羞叶密,白雪避花这是杜甫的《甘园》赏析 在广德元年春作,盖梓州旧有甘园,非瀼西甘园也.【朱注】《益州方物赞》:柑,生果、渠、嘉等州,结实埒于江南,味差薄.李实曰:柑园在粹州城南十里,今犹名柑子铺,柑废.《唐书》:剑南眉、简、资等州,岁贡柑. 春日清江岸,千甘二顷园.青云羞叶密,白雪避花繁①.结子随边使②开笼近至尊③.后于桃李熟,终得献金门④. (此咏春日甘园,故从叶花说起.(,) 结子上贡,在秋来成熟时.末二,言外感慨,见大器晚成,不求早达也.) ①云羞雪避,此句中着眼处,然各有所本.江淹《莲花赋》:“青悟羞烈,沉水惭馥.”此羞字所本.王绩《春日》诗:“雪避南轩梅,风催北庭柳.”此避字所本也.②【顾注】蜀为遐方,故称边使.③《社臆》:橘非筒盛,当是筐字.④扬雄《解嘲》:“历金门,上玉堂.” 本诗一说是在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避乱世所作;二说是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所作(见《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卷七);三说是在宜都横碛(今湖北宜都县)所作(见康熙版《宜都县志》第12卷).。 4.古诗+注释+赏析秋天的古诗并赏析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冬天的古诗并赏析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历,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避熟就新,完全从感觉、从推理入手,虽然根本就没有看见雪,但他却别具特色,准确无误地写出了他对夜雪的感受。四句诗读下来,每一句都是写的“夜雪”,所以这个题目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5.找古诗带注释带赏析赏析少一点鸟鸣涧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6.古诗赏析及意思解释简,白雪避花繁①、渠。青云羞叶密。王绩《春日》诗,然各有所本。 (此咏春日甘园,终得献金门④这是杜甫的《甘园》 赏析 在广德元年春作,言外感慨;三说是在宜都横碛(今湖北宜都县)所作(见康熙版《宜都县志》第12卷)。(。江淹《莲花赋》,非瀼西甘园也,结实埒于江南,) 结子上贡。【朱注】《益州方物赞》:橘非筒盛,沉水惭馥。李实曰:剑南眉:柑。” 本诗一说是在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避乱世所作。”此避字所本也,生果,故称边使。②【顾注】蜀为遐方,故从叶花说起、资等州,柑废:“雪避南轩梅;二说是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所作(见《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卷七):柑园在粹州城南十里、嘉等州:“历金门,味差薄。④扬雄《解嘲》,此句中着眼处,千甘二顷园,今犹名柑子铺,见大器晚成。) ①云羞雪避,当是筐字。后于桃李熟,上玉堂。《唐书》,岁贡柑,在秋来成熟时。 春日清江岸。结子随边使②开笼近至尊③,风催北庭柳。末二。”此羞字所本,不求早达也:“青悟羞烈。③《社臆》,盖梓州旧有甘园 7.十首古诗,带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 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 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 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黄鹤楼 崔颢 译文 从前的仙人已经架着黄鹤飞去,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黄鹤这一去将不再回来,人们只能看见那白云飘飘荡荡。 晴空下,汉阳城历历在目,那将心中芳草茂盛的地方便是有名的鹦鹉洲。 暮色苍茫,我的心在哪里?江面上烟雾迷茫,真使人不胜忧愁。 赏析 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 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伴,自不可得。 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 第五、六两句写汉阳那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十分茂盛。 “晴川”使眼前的境地更加明朗秀美,高楼、大江、茂树、芳草、白云,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壮阔优美,给人以深邃的感觉。最后两句抒发离乡去国之感,因此太阳已快落山,江上烟雾笼罩。 于是诗人便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慨叹。请调虽由明朗转入了低沉,但却描绘了另一种背景:楼阁、树丛、青草,全在夕阳晚照之中;山脚、楼下,一江烟波。 这些景象虽引起游子的淡淡哀愁,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却可以欣赏黄鹤楼的另一种风貌。 总起看来,诗人从黄鹤楼写起,八句诗几乎句句不离黄鹤楼。 或写楼的命名由来,或写楼的背景,先后给黄鹤楼描绘了两种风姿又于登临览胜之时,抒发吊古怀乡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即景生情”之作。 送友人 李白 译文 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清澈的水围绕着东城。 在此地你我一旦分手,就像孤蓬一样随风飘荡。 游子的心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落日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告别,从此离开,友人骑的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 “横”、“绕”两字,写出了青山白水与城为伴的情状。景色是美好的,两人就在这有山有水的城外话别。 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颔联从友人和作者两方面来写离别之情。 此时友人即将告别远游他方,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行踪会如浮云飘荡一般;看到浮云就能体会游子的心绪。前句蓬草是从友人的整个形象来说,此句浮云则是从友人的心境来说的。 “落日故人情”写送者的心情。诗人看到那逐渐下落的夕阳,就想到同友人的分别,落日对人或人对落日,似乎都有一种不舍之情。 但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留恋之情:他就像落日徐下一样,对友人十分留恋。但既称“落日”,终究要落,朋友最终也要分别,诗人此刻的心情也是十分难受的。 末一联写友人别去。“自兹去”照应开头的“青山白水”句。 “挥手”本来是作别时互相挥手致意,但这里主要写诗人站在那里,对骑马远去的朋友,长时间的挥手,以示难舍之情。“萧萧班马鸣”一句,诗人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 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写离情。 此外,语言流畅,情意婉转含蓄,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秋词 刘禹锡 译文 自古以来每到秋天人们就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说秋天胜过欣欣向荣的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白鹤直冲云霄,便将我的诗情引到万里长空。 赏析 自古以来,文人每逢写到秋天、秋景,面对秋风落叶一片萧条,大多抒发痛苦悲伤的情感。刘禹锡却反对这种消极悲观的传统,唱出了昂扬向上的秋的赞歌。 第一句从古人写起,指出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往往面对秋景而伤感。但诗人却对此持不同看法,所以第二句就明确表示,自己觉得秋天完全可以胜过春天的美好,勇敢的同历来的文人大唱反调。 紧接着第三句诗人便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一只美丽的白鹤振翅高飞,冲向蓝天,穿过白云。第四。 8.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赏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9.找古诗带注释带赏析赏析少一点鸟鸣涧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译文春天夜晚,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 青山碧林,更显空寂。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 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 “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 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 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 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 “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