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曹操诗歌风格的介绍与评论1.“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2.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3.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4.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摘自百度百科,经简单编辑,仅供参考 2.用曹操诗词评价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 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 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龟虽寿》)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 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 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 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 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 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 --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 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 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 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 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 3.求关于评价曹操的诗词和曹操写的诗词,越多越好东汉名士桥玄称赞曹操说: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东汉名士许劭所下之断语。 「曹氏虽功济诸夏,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西晋陆机曾感叹道。 陈寿(223——297)在《三国志·武帝纪》中对曹操的评语是:“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完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撰写《汉晋春秋》,认为曹操父子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他尊刘贬曹的倾向非常强烈。晋人张辅在《名士优劣论》中贬斥曹操“仁爱不加亲戚,惠泽不流百姓。” 此外,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浑,雄逸绝论。”之大美。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shè]原,赐之斧钺[yuè],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jué],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zuò],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zàn],〔秬〕鬯[chàng]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bì]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pā]。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评价曹操的诗王安石:《将次相州》 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驎埋没几春秋。 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李白: 望鹦鹉洲怀祢衡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 俞应符 《曹公疑冢》 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须掘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 最后这个是否定评价,你自己看这选吧。 5.曹操的诗词怎么样左拾遗 曹操的大半生处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期,可谓乱世英雄。 操的诗留传下来的20余首,多为四、五言句的汉乐府类诗题。操戎马一生、横槊赋诗,其诗章非吟自军旅之事,既发自军旅之情,凝聚着政治家的豪迈、军事家的壮烈、文学家的神采与诗人的浓缩。 《龟虽寿》是操的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解,亦即最后一章。有考证猜测此诗作于公元207年操北征乌桓后的回归途中,其年曹操已是53岁。 诗吟:“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成当今白话大意如下:“传说神龟的寿数虽长,还是有终结的时候。 藤蛇可借雾驭空而行,雾散天晴后也如蚊蝇般命归尘土。虽如此,骏马当其衰老卧伏槽头之时,它的奔弛向远之志仍不改于千里之外。 志向壮烈的豪迈之士即便是已到陈暮之年,他的豪壮进取之心是不会停止的。世间万物的生命长短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但它又不完全依照天命被动而行。 因此要人为的顺应规律把持奋进养生之道,如此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长生命、延续价值。非常高兴啊,以歌明志向。” 全章除最后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当时诗中为通用配句外,其它句均为操之倾怀而发。从《龟》诗可看出,曹操诗的特点是爽直、豪壮、通达、进取。 爽直就是意真诚、讲实话,用今天的说法是尊重唯物论。你看,多神多能的命体都会面临死亡,神仙是不存在的,不是比秦始皇乃至其它求仙求药的帝王强多了吗?豪壮就是矢志有恒,但有一口气在,不尽全力誓不罢休。 连同骏马的晚年尚怀千里之志,况乃人乎!通达就是想得通、看得开,现在称之为辩证法。万物的生命长短依从规律而又待于人为,遵行规律、抓住机遇竭力而行就有无限的希望。 进取就是不信神、不赖天,尽心力、尽人为。看看吧,曹诗描述出一幅多么通达、进取的人生! 文如其人、诗如其骨。 曹的政治功绩是周旋于东汉末年的剿除动乱、维护安定;曹的文学功绩则是开创、领率了一代建安文学。对其人格的具体描述,则有《资治通鉴》中操的谋士荀域、郭嘉关于曹操与袁绍的一番对比式分析评价,说曹有十胜,袁有十败,从中可见一般。 这十项是“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此十项言于公元197年,应属操的事业前期。 后来的史实证明,这十条大体上得到验证。其中的“道”即方法,言操的处事不计排场、不肆铺张,法于自然、求其实用。 “义”即规范。此处讲君臣规范。 操自196年迎汉献帝刘协于许昌,始终甘为下臣,尊汉天子以令天下。尽管他晚年的时候东吴的孙权劝他应天命、即帝位,他仍明智地说“是儿欲居吾著炉火上邪!”并补充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意即只奠开国之基,不做登基之帝。后来的曹丕即帝验证了此条。 “治”即法纪,操令厉法严,且能以身率之,传曾因坐骑踏青苗而割发代首以自警。“度”即器度,操选人唯才是举、唯能是用,不拘出身、不务虚名、不妒才。 东汉末年党派纷争,外戚派、宦官派、士族派互相剿杀,操深知其害,故在外戚、宦官两派除灭后曾试图废弃士族作官的因袭,但至死不成。其实是制度所然,非操力能为。 “谋”即计谋,操以重谋士、喜变通、善决断著称,是三国时的智谋之才。“德”即诚信。 操多以正直诚信待人,当时的智能之士多离袁绍而趋曹操。但《三国演义》也绘有曹操为无信小人的奸佞之相,说是操杀董卓不成逃离到成皋一山庄,寻到其父之结义兄弟吕伯奢。 吕嘱家人杀猪以待,且亲自出村外沽酒。不料操听“杀”字后不辨其祥,竟误为吕家要杀己,一气斩绝吕家八口。 这还不算,又将村外相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杀掉。且扬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可算残酷已极。 至于可信否,则是另一回事。“仁”即爱心,操关心、爱护所用之人多在大处、隐处,细枝末节的小事小情通常不大在意,这种关心往往给人以意外。 “明”即明智,操极善名察,不为谗言所蔽,不为党派所扰。但“人至察则无徒”,也有很多人对其戒而远之。 “文”即文治,操赏罚严明,有功必奖,有错必罚,不循私情。操还十分重视文学的发展和作用,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其文风亦为建安文学之风骨。 从建安元年的公元196年到操病逝的220年,前后有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的孔融、阮禹、王粲、徐平、刘桢、陈琳、应扬,甚至延续到再以后的女诗人蔡琰--蔡文姬,皆为建安文学之骨干,可算是源远流长。“武”即武功,早在“建安”之前,操即定下“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的大政方针,至196年迎汉献帝刘协于许昌,200年的“官渡之战”,大功近成。 虽因208年的“赤壁之战”的大失利而酿至三国鼎立,但循序中终成至强。至于后来的司马氏篡魏,已完全是另外一码事了。 人无完人,才无全才。一位伟人、一位天才、一位能者可能比常人多有一万个、一亿个优点,但其所言所行绝不会是百分之百的正确。 曹操既非完人,又生于乱世、争于乱世,亦无例外的凸现出很多缺陷、短处乃至劣性。较为突出的是他的多疑、反复和易悔。 杀害恩人吕伯奢一家,猜忌最。 6.曹操的诗写得怎么样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著名诗歌列举如下: 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5、《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资料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