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产生历史背景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 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由于受近体诗影响,唐人古诗或融入律句,或有意反律,皆不同于晋、宋以前古诗的纯任自然。 五古在唐初犹承齐梁变体,经陈子昂的变革,张九龄、李白的发扬,至杜甫而堂庑顿开。七言则是不入律的歌行和古诗与精工整炼、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的双轨并行。 乐府是古体诗中特殊的一类。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 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 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 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此后,五七言律平行发展。 大历十才子、贾岛、姚合、许浑、赵嘏等均是律体名家。至晚唐李商隐,七律的音调美和语言技巧,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境地。 律诗中又有排律,多数作者往往逞博矜奥,夸多斗靡。少有佳作。 杜甫的部分排律,写重大题材,工整流美,成就较高。 2.【唐诗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和文学风格.简要说明唐诗产生的历史背景简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3.宋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 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 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 国画: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别。 “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 “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 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 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 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 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 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 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4.古诗的创作背景在《归园田居》其三中,诗人描绘了自己一天的劳动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短诗,我们仿佛看到他肩荷锄头,踏着月光,沿着露湿草长的小径缓缓走来。 诗人劳动技艺不高,所以弄得“草盛豆苗稀”。尽管这样,他却毫不泄气,依然从早干到晚。 辛苦固然辛苦,诗人的内心却很充实。他想到的是:“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既指庄稼的收成,更包含着“聊为陇亩民”、“甘以辞华轩”的志向。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在“投冠旋旧墟”之后创作的。 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曾经“猛志逸四海,骞翮〔hé,羽茎翅膀上的硬羽)思远翥(zhù,飞翔)”,渴望着象曾祖父陶侃那样有所作为。 但是,他所生活的那个“逸虬遶云,奔鲸骇流”(《命子》)、狂暴纵横的乱世,使他“大济于苍生”的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他既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尽管也曾经不止一次进入仕途,却总觉得“志意多所耻”,每次都很快就辞官归里。 几度出仕与归隐的经历,就包含着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的痛苦。每当他愤慨于官场的污浊黑暗时,心中就不可遏止地燃起对乡居生活的怀念:“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于,他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生活道路,毅然拂衣归里。 他的田园诗的写作就是以这样的生活经历为背景的。陶渊明虽然被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实际上他与当时那些“充隐”之士是很不同的。 首先他是真正不要当官,真心实意地“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感士不遇赋》)。其次,他也不象崇尚玄胜之谈的士大夫那样“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谢灵运《斋中读书》),而是坚定地把归隐之后的生活理想、人生道路落实在“躬耕自资”的行动上。 因此,描写诗人在劳动中的种种感受就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的一个重要内容。《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 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 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 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 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 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 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 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 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 “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 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 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 (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 李白五。 5.古诗的创作背景春 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 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 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二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三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 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 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四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五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夏 一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二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三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 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四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五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秋 一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 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 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二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三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 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四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五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冬 一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 希:少。在目:眼睛所见。 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二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 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三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四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 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五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春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3、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9、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市《泊船瓜洲》) 夏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同上)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6、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志远《。 6.唐诗的文学成就、代表人物、代表作及文学风格,产生的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这个朝代诗人众多,诗作繁富,其辉煌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如果将历代诗歌比作艺术的百花园,那么在这座花园中,花儿开得最鲜艳,最繁盛最惹人喜爱的,就属唐诗这朵奇葩了。 代表人物:李白 他能够把人们心中想到,可是讲不出来的那种感情,或者是能讲,却讲得不太好的那种情况变得非常美丽,叫人家感觉到不仅把我的话讲出来了,而且几百倍几千倍地比我的好。所以宁肯念他的诗来表达我的感情。 杜甫是与李白同时代的唐代大诗人,两个人曾经一起携手出游,吟诗唱和。比李白华少十多岁的杜甫对李白的诗文敬仰无比,他总是念念不忘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赞叹李白的诗文是“笔落原风雨,诗成泣鬼神”。 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就像夏夜的星空一样,有这么多灿烂的明星,这么多明星簇拥着一个明月,那个明月就是李白。李白的代表作就多了:蜀道难 梁甫吟 将进酒 行路难三首 长相思 侠客行 关山月 长干行二首 玉阶怨 清平调词三首 春思 秋歌 秋浦歌(选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友人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山中问答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把酒问月 登金陵凤凰台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望天门山 夜下征虏亭 客中行 早发白帝城 秋下荆门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夜泊牛渚怀古 月下独酌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独坐敬亭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听蜀僧浚弹琴 军行 从军行 春夜洛城闻笛 等等我们比较熟悉的将进酒: 将进酒【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代表人物:杜甫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鲁迅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杜甫一生深察人民的疾苦,其作品也多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其《三吏》、《三别》就是其中的名篇。 望岳 登高 题张氏隐居 玉台观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无题 漫兴 梅雨 题玄武禅师屋壁 小至 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新秋 等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指的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字里行间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唐代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文化的繁荣,同时,政治比较开明,各种思想也兼容并存。这些都形成了唐诗发展的基础。 加之唐代以科举取仕,诗赋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文人学子都以此为进身之阶,求取功名而得登入仕途,因而更加促进诗歌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唐诗创作盛况空前,异彩纷呈,而成为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唐代诗人辈出,有重大成就者多逾百人。学习唐诗,就不能不深切关注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他们是唐代诗坛上突出的两颗灿烂明星。 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是自唐代以来一千多年文人。 7.“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出处及产生背景唐诗的四个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一,历史学家通常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大时期。然而,一方面,唐诗的发展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相平衡;另一方面,唐诗作为展现唐代诗人心灵奥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发展又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有着不相一致的地方,故而唐诗史学者根据唐诗发展的特殊情况,习惯上把唐诗的发展分为这四个时期。其中初唐(公元618~712年)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或称武德至开元初)之间。四唐”分期起源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经过元代方回的阐发,奠定于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完成于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后两者都以初、盛、中、晩唐编选唐诗的标目。 源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 8.急需一些古诗的创作背景在《归园田居》其三中,诗人描绘了自己一天的劳动生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短诗,我们仿佛看到他肩荷锄头,踏着月光,沿着露湿草长的小径缓缓走来。 诗人劳动技艺不高,所以弄得“草盛豆苗稀”。尽管这样,他却毫不泄气,依然从早干到晚。 辛苦固然辛苦,诗人的内心却很充实。他想到的是:“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既指庄稼的收成,更包含着“聊为陇亩民”、“甘以辞华轩”的志向。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在“投冠旋旧墟”之后创作的。 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曾经“猛志逸四海,骞翮〔hé,羽茎翅膀上的硬羽)思远翥(zhù,飞翔)”,渴望着象曾祖父陶侃那样有所作为。 但是,他所生活的那个“逸虬遶云,奔鲸骇流”(《命子》)、狂暴纵横的乱世,使他“大济于苍生”的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他既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尽管也曾经不止一次进入仕途,却总觉得“志意多所耻”,每次都很快就辞官归里。 几度出仕与归隐的经历,就包含着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的痛苦。每当他愤慨于官场的污浊黑暗时,心中就不可遏止地燃起对乡居生活的怀念:“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于,他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生活道路,毅然拂衣归里。 他的田园诗的写作就是以这样的生活经历为背景的。 陶渊明虽然被人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实际上他与当时那些“充隐”之士是很不同的。 首先他是真正不要当官,真心实意地“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感士不遇赋》)。其次,他也不象崇尚玄胜之谈的士大夫那样“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谢灵运《斋中读书》),而是坚定地把归隐之后的生活理想、人生道路落实在“躬耕自资”的行动上。 因此,描写诗人在劳动中的种种感受就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的一个重要内容。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 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 看来此论未免欠妥。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 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近人俞陛云亦说:“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构思巧妙。 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 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 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 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 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这种训释,似乎失于确当。 “月下飞天镜”,诗意异常明显。即月亮从太空运转而下,就好象从天上飞下的明镜。 这里并无“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弃疾词写道:“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从天上飞下的明镜,与李白诗意完全相同。俞陛云说:“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 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惟江天高旷,故所见如此。若在院宇中观云月,无此状也。” (同上)见解非同凡响,不失为的评。 最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俩句,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 9.边塞诗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已解决问题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试述边塞诗派的诗歌成就? [ 标签:边塞 诗派,诗派,诗歌 ] cao 、戒指 回答:9 人气:9 解决时间:2009-06-20 10:55 检举 满意答案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 、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 燕歌行》、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