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唐诗素描全文作者曾冬唐诗素描 采莲曲(曾冬) 推开六月的门,就看见夏天了。 晴空下,莲的梦想伞一样张开。每一段长长短短的叶脉里,都收藏着一个含羞的情节。 半亩方塘深处,采莲的女子,坐在一朵莲蓬上,看阳光吹响层层叠叠的心事。风伸出亭亭的手,却没有抓住她绿色的衣裙。 水光摇曳的舞蹈里,谁的脸庞,胜过芙蓉的盛开?有一只瘦瘦的鸟,搁浅在一片相思的水域。音乐停止了。 爱情是一株疯长的水草,漫过了季节的堤岸。 千荷万荷之中,你就是最动人的一朵吗?每一束流连的目光,都逃不过你绿袖盈香的诱惑。 那个午后,你的每一瓣羞涩,都燃成一绺粉红。回首之间,一个窈窕的身影倏忽闪入了荷塘,不见踪迹。 莲动影移的背景里,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就这么悄然注定!视线之外,又一阵歌声,沿一支菱藕的箫孔,踏过高高低低的荷叶,一轮一轮,刻进了怦然心动的记忆。 那天,天很蓝,云很白,水,很清。 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 唐诗素描 芙蓉楼送辛渐(曾冬) 风继续吹。雨是昨夜没有流尽的泪么?一点一滴,让一颗碎了又碎的心,依然寒冷,依然找不到一丝温暖和蔚藉。 满江烟雨跟心情一样迷蒙,所有的风景,都被一片忧愁笼罩。寂寥的吴地,不知道有两个人一夜未眠,有一盏灯一宿没熄。 天忽阴忽暗地亮了。两把油纸伞,在芙蓉楼下久久伫立。 雨丝是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叮咛,杂乱无章地横在心口,打湿了所有的离情。这个清晨,有两只鸟伤感地栖在树上,忘记了飞翔。 而形单影只的楚山,会是一座回首的驿站吗?你彳亍的身影渐行渐远,一路的风雨,淹没了你孤独的行程。 洛阳是一个遥远的梦啊!生命中的烟火,起起落落,已平淡成记忆。 那倚门相望的影子,是母亲,还是父亲?所有流逝的容颜,被岁月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仅剩一句哽咽而深情的问候。 请告诉故乡: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一片晶莹透明的冰心,依然装在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朴素而真诚,永远不改本色! 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唐诗素描·终南山(曾冬) 第一次发现,高过天空的,不仅仅是鹰,还有终南山。 阳光走到半路就踅回了脚步,天庭的栈桥,斜搭在山峰的肩膀上。连绵的山脉是一群不羁的马,一路奔涌向东,最后,又在大海的面前温柔地歇下了旅程。 回头望去,白云似一些飘飘渺渺的梦,在山腰上来来回回地游走。心情不好的风,毫不怜惜地抓起一块,一点一点地撕成了碎片。 太阳裸露着身子,赶紧拿出阳光的针线,细心地缝补。 青霭有如一些久远的往事,湿湿的,若隐若现,刚想拿出来翻晒,又被一层薄薄的云盖住了纷纭的细节。 树林有点朦胧;山峰有点朦胧;山涧藏在声音的后面,叮咚而透明;花香击穿了清翠的露水,四散而逃;鸟的叫声,迷失在时光的深处。站在窄窄的山巅上,左边是一种人生,右边是一种人生。 举目四望,山峦分分合合,逶迤巍峨。千岩万壑之中,阳光像一群捉迷藏的孩子,时有时无,或深或淡。 四季的风雨,浓缩在一片叶子的表面。 道路消失在更远的风景里。 哪一朵白云下,会有一扇温暖的柴扉,把一天的疲惫等待?一山空寂。 突然,深涧的对面,传来了一阵脆脆的声响。 樵夫劈柴的姿势,是黄昏最生动的注解。诗人忍不住兴奋地摇手相问,樵夫伸出手,指了指远处。 抬头细看,有一束炊烟,早已越过了山岗。 附: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终南山》 唐诗素描·竹里馆(曾冬) 风安静地栖落在叶片上,黑夜张开了眼睛。 幽密的竹林,是比天空更深的海。星星是一些溺水的鱼吗?无论怎么努力划动翅膀,却总是逃不出这片寂寞的水域。 一个人,独坐在时间的一隅,黑暗漫过了他的梦境。 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碎成了一圈一圈的涟漪。 弹琴的人,十指轻飞,滑过每一根琴弦的声带。天籁的雨点,如一些高高低低的语言,跌进了记忆的河流。 一只被音乐叫醒的小鸟,飞出窝,捡拾起一句一句的诗行。 密林深处,尘世的喧哗已然遥远。 没有人知道,有一方静土,可以收留起岁月的浮华。今夜,手握琴盘的人,目睹了太阳的殒落。 月亮升起来了。这个黑夜的伤口,又把一些清冷的光辉抖落在大地的手掌上。 琴停了,鸟睡了,花开了,风悄悄地展开了透明的羽翼。一个人,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怡然自乐。 任千年的月光,照亮了一生的道路。 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站在窄窄的山巅上,左边是一种人生,右边是一种人生。 举目四望,山峦分分合合,逶迤巍峨。千岩万壑之中,阳光像一群捉迷藏的孩子,时有时无,或深或淡。 四季的风雨,浓缩在一片叶子的表面。 道路消失在更远的风景里。 哪一朵白云下,会有一扇温暖的柴扉,把一天的疲惫等待?一山空寂。 突然,深涧的对面,传来了一阵脆脆的声响。 樵夫劈柴的姿势,是黄昏最生动的注解。诗人忍不住兴奋地摇手相问,樵夫伸出手,指了指远处。 2.静夜思的古诗画怎么画工具/材料:纸、彩笔。 1、首先,准备一张纸和各色彩笔,如下图所示。 2、然后,用桔色在纸上画一个古代的帽子,前低后高,像个电熨斗一样,在帽子下面,画两个长长的圈,表示帽翅,如下图所示。 3、在帽子下面,画一个圆形,表示脸,在脸的左侧,画一个突起的小尖,表示鼻子,如下图所示。 4、用黑笔在脸上画一条弧线,表示眉毛,在眉毛下面,画一个圆,表示眼睛,在眼睛里面,画一个黑点,表示眼珠。 在眼睛右侧,画一个半圆形,表示耳朵,并且把耳朵右侧的区域涂成黑色,表示头发,如下图所示。 5、在头部下面,画两只鸡腿的形状,上窄下宽,表示背在身后的两个袖子,如下图所示。 6、在袖子左侧,画一条竖线,表示胸口,在袖子下面,画一个梯形,表示古代的袍子,如下图所示。 7、在袍子下面,用黑色涂一个椭圆形的黑点,表示鞋,如下图所示。 8、在人物的右侧,用棕色笔画一条竖线,表示床的栏杆,在栏杆右侧,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床屉,如下图所示。 9、在栏杆右边,用桔色笔涂一片三角形的区域,表示床帘,如下图所示。 10、在人物的左上角,用绿色画一个半圆,表示圆形的窗户,如下图所示。 11、在窗户上面,用黄笔涂一个圆,表示月亮,如下图所示。 12、把窗户和月亮之间的部分涂成深蓝色,表示黑夜,如下图所示。 13、最后,把人物下方和床的下方涂成黄色,表示洒在地面的月光,静夜思配画就画完了,如下图所示。 3.古诗素描写法(包含哪些内容)谢谢《古诗素描》秉承了《唐诗素描》和《宋词素描》的写作风格,所选内容为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共同指定的篇目。 作者曾冬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解释,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不一样的读法,灵性,蕴藉,饱含张力。品读这本素描,仿佛李杜元白义山飞卿一个个携手而来,有让人领略不尽的风物。 内容目录:汉乐府 江南 长歌行曹植 七步诗北朝民歌 敕勒歌骆宾王 咏鹅李峤 风宋之问 渡汉江贺知章 咏柳 回乡偶书王之涣 凉州词 登鹳雀楼孟浩然 春晓 宿建德江王翰 凉州词王昌龄 从军行 出塞 芙蓉楼送辛渐王维 画 竹里馆 鹿柴 送元二使安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 静夜思 古朗月行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望天门山 独坐敬亭山 秋浦歌高适 别董大杜甫 绝句 春夜喜雨 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 日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赠花卿 江南逢李龟年张继 枫桥夜泊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韩拥 寒食孟郊 游子吟柳宗元 江雪韦应物 滁州西涧张志和 渔歌子卢纶 塞下曲 塞下曲刘禹锡 望洞庭 浪淘沙 竹枝词 乌衣巷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池上 忆江南胡令能 小儿垂钓李绅 悯农 悯农贾岛 寻隐者不遇杜牧 山行 清明 江南春 秋夕 赠别颜真卿 劝学李商隐 乐游原罗隐 蜂温庭筠 商山早行范仲淹 江上渔者王安石 元日 泊船瓜洲 书湖阴先生壁 梅花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晚景》 题西林壁李清照 夏日绝句陆游 示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选一) 四时田园杂兴(选二)杨万里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朱熹 春日林升 题临安邸叶绍翁 游园不世翁卷 乡村四月邵雍 一望二三里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清平乐·村居王冕 墨梅于谦 石灰吟郑燮 竹石袁枚 所见高鼎 村居龚自珍 己亥杂诗。 4.古诗素描写法(包含哪些内容)谢谢《古诗素描》秉承了《唐诗素描》和《宋词素描》的写作风格,所选内容为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共同指定的篇目。作者曾冬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解释,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不一样的读法,灵性,蕴藉,饱含张力。品读这本素描,仿佛李杜元白义山飞卿一个个携手而来,有让人领略不尽的风物。 内容目录: 汉乐府 江南 长歌行 曹植 七步诗 北朝民歌 敕勒歌 骆宾王 咏鹅 李峤 风 宋之问 渡汉江 贺知章 咏柳 回乡偶书 王之涣 凉州词 登鹳雀楼 孟浩然 春晓 宿建德江 王翰 凉州词 王昌龄 从军行 出塞 芙蓉楼送辛渐 王维 画 竹里馆 鹿柴 送元二使安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李白 静夜思 古朗月行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望天门山 独坐敬亭山 秋浦歌 高适 别董大 杜甫 绝句 春夜喜雨 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 日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赠花卿 江南逢李龟年 张继 枫桥夜泊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韩拥 寒食 孟郊 游子吟 柳宗元 江雪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张志和 渔歌子 卢纶 塞下曲 塞下曲 刘禹锡 望洞庭 浪淘沙 竹枝词 乌衣巷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池上 忆江南 胡令能 小儿垂钓 李绅 悯农 悯农 贾岛 寻隐者不遇 杜牧 山行 清明 江南春 秋夕 赠别 颜真卿 劝学 李商隐 乐游原 罗隐 蜂 温庭筠 商山早行 范仲淹 江上渔者 王安石 元日 泊船瓜洲 书湖阴先生壁 梅花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晚景》 题西林壁 李清照 夏日绝句 陆游 示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选一) 四时田园杂兴(选二) 杨万里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朱熹 春日 林升 题临安邸 叶绍翁 游园不世 翁卷 乡村四月 邵雍 一望二三里 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清平乐·村居 王冕 墨梅 于谦 石灰吟 郑燮 竹石 袁枚 所见 高鼎 村居 龚自珍 己亥杂诗 5.看《静夜思》画出看到的【名称】《静夜思》[1]【年代】盛唐【作者】李白【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 【明代版本】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2] 【宋代版本】 床 前 看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山 月, 低 头 思 故 乡.[3] 注释译文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床:有五种说法.⑴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⑵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⑶“床”即“窗”的通假字.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4] (3)疑:怀疑,以为. (4)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5] 版本说明 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6]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我们现在熟知的‘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莫砺锋在《百家讲坛》进行唐诗普及时,选取的也是大家熟知的版本,“所谓的‘篡改’。 6.寻找一部书名,内容是把中国古典诗词扩写成小散文的,类似《跟于丹是《唐诗素描》吧 ?它好像符合你的要求,下面是该书的介绍。 青年作家曾冬的散文集《唐诗素描》2010年5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经典风尚听读”系列重点打造的畅销书之一,该书上市仅一个月即在各书店和网店销出近5千册,受到学生和家长热捧。 《唐诗素描》系列作品唯美、空灵,是曾冬创作的与传统的关于唐诗的释义迥然不同的文本。它以原诗为载体,在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把凝练的诗词扩展成浓酽的散文,把唐诗描绘成了精美的图画,在散文化的形式下再现了唐诗的意境、韵味和形象。 据了解,《唐诗素描》这种全新的创作形式出现后,迅速风靡校园,已有20多篇被多个省市的《语文》教材选用;同时,它也成了语文老师必备的精品教案和创新作文的经典范文。《凤凰周刊》执行主编师永刚称“曾冬所撰述的新唐诗重新打通了一代人与唐代诗风的通道”,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执行主编顾之川、语文报社副总编辑任彦钧纷纷推崇《唐诗素描》。 据悉,作者曾冬现居长沙,系某期刊副主编,曾获第15届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