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古诗的图片1、/baike/pic/item/86d5bac2f4afe60f0ff47762.jpg 2、是《江南春》还是《江南逢李龟年》或《忆江南》 3、/baike/pic/item/2cb4fefec5ab94225c600886.jpg 4、/baike/pic/item/f35ea0098da3bd376a60fb71.jpg 5、客中初夏 作者: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不好意思,这个没找到图 2.古诗杜甫《绝句》的图片《绝句》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释义: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扩展资料: 公元762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绝句四首 3.【只唱文言文的歌手.古诗词】推荐一位古风歌手: 刘子菲刘子菲,80后独立音乐人、音乐制作人,是一位既能作词、作曲,又能演唱的创作型歌手。 现已发行首张个人全创作专辑《乱红》和第二张个人全创作专辑《意·境·界》。代表作:《越女》、《乱红》、《奴归处》、《虞美人》、《无题·灵犀》、《织女心丝》、《若只如初见》等。 2. 作品鉴赏《织女心丝》黄梅天 细雨绵绵湿了线琴轻弹 谁在耳边轻声叹剪不断 理还乱万缕千丝不成篇晓星辰 哪颗是你的思念初相见 与君漫步山水间手轻牵 怎诉柔肠千万千秋风起 君不见望穿秋水奈何天蓦然间 已是人间多少年上青天 抽出心丝与君牵心相连 任他银河浪滔天芳华减 不见当年你的脸日月长 真情化雨满人间《乱红》红尘中有多少梦?曾记谁在敲晚钟?雾霭情深蒙蒙花落醉酒伤神歌谱你在云海之颠谈笑依旧从容叹情浓,这痴情为谁种?问苍天,明月为谁圆?盟海誓,海又为谁泪干?一生情,随风已无影忆往事,霜寒夜秋意浓~~~~~~~~(间奏)红尘中有多少梦?曾记谁在敲晚钟?雾霭情深蒙蒙花落醉酒伤神你在云海之颠谈笑依旧从容叹情浓,这痴情为谁种?问苍天,明月为谁圆?盟海誓,海又为谁泪干?一生情,随风已无影忆往事,霜寒夜秋意浓~~~~~~~~且看人海茫茫乱红化雨成烟蓦然间,已隔世几重天~~~~~。 4.古诗要有图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主题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西江月:词牌名。 见:同:现。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 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 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注: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选自《稼轩长短歌》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选自《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