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麻

1.《公羊传》对《王风丘中有麻》的记载

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王风”就是产生于这个区域的诗。

《王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包括《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等十篇。《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王风”共有十首。包括:

黍离、君子于役、君子阳阳、扬之水、中谷有蓷、兔爰、葛藟、采葛、大车、丘中有麻。

2.诗次故对丘中有麻的赏析

诗经——《丘中有麻》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

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注释:

丘:土丘。

麻:大麻。

留:迟,迟迟不来。

将;请。

施施:悄然而来。

赏析:

《丘中有麻》描写女子等待情人到来,表达了对情人和思念。诗虽然换了三个场景,麻中、麦地、李下,但等待盼望的心情本样,都是情人滞留未到。而女子的心情却非常复杂,一会儿又是望着定情物久久深思。在同一等待的情景中,诗人多角度地展示女子的心理变化,真实准确,很有特点。

3.诗经里的陈风中的“陈”在什么地方

《陈风》是陈国地区的诗歌,共十篇。

相传陈国是周武王封给舜的后代妫满的国家,并把大女儿嫁给了他。陈国的疆土就在今天河南省淮阳一带,这一地区的风俗“妇人尊贵,好祭礼,用史巫。”

(《汉书·地理志》)诗风“淫声放荡,无所畏忌”(《佐传》杜注)1、诗经·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1]。

【注释】: 宛丘:四周高中间低的游乐场 汤:音荡,荡之借字 值:持。鹭羽:舞蹈道具 翿[1]:音到,同鹭羽 【赏析】: 《宛丘》描写对一位跳舞女子的爱怜,但这样爱怜是一种无望的相思,不过这相思之中双含着一种理解,对女子无论冬夏的舞蹈的一份同情。

2、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注释】: 东门:陈国都城东门。 枌:音分,白榆 栩:音许,柞树 子仲:陈国的姓氏 谷:毂去车加上一下禾,音古,指风光美好 鬷鬷迈:音纵力,多次来回走 荍:音瞧,紫红荆葵 【赏析】: 《东门之枌》描写陈国男女在歌舞聚会中的恋爱故事,描绘了他们相识相知的过程,最后相互慕悦,赠物定情,其中“不绩其麻”和“越以鬷迈”的描述,尤能见出热恋中的男女特点,也能见出陈国的特定风气。

3、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注释】: 衡门:横木为门,简陋的门。 可以:何以。

泌:音密,泉水 鲂:鳊鱼,黄河鳊鱼肥美,很名贵。 齐姜:齐国姜姓女子,姜姓是齐国国君姓氏。

宋子:即宋国子姓的女子。【赏析】: 描写隐居自乐的生活,甘于贫贱,不慕富贵,所以朱熹解释说:“此隐居自乐而无求者辞。

4、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紵。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注释】: 池:城池。 沤:浸泡。

叔姬:姬姓家排行第三的女子。 晤歌:对歌。

紵:苎麻 菅:音间,草名。【赏析】: 《东门之池》描写男子对叔姬的爱慕,抒发了两人情投意合的如悦。

诗以浸泡麻起兴,不仅写明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软,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还在于两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对话的基础。5、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将将,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注释】: 将将,肺肺:木盛貌。

昏:黄昏 明星:启明星,天将亮时出现在东方的天空上。 煌煌:明亮的样子。

晢晢:音志,同煌 【赏析】: 《东门之杨》描写男女定期相见,约会不见的失望。从黄昏相见的时光,一直等到天空将明的拂晓,可见情之深切,然而,久侯不至,只有天空的明星照耀,一点寒星,又是何等失望的深切。

6、诗经·陈风——《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

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墓门有梅,有枭萃止。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注释】: 墓门:墓道的门,也有人考证说是陈国的城门。 棘:酸枣树,人们视为恶树,常用以比喻所憎恶的人。

斯:劈开。 不已:不止,不停止做坏事。

谁昔:由来已久 枭:猫头鹰。 萃:音翠,群栖 【赏析】: 《墓门》讽刺怙恶不悛的恶人,不仅不能正确看待国人的责备,还从相反的角度思考,颠倒是非观念,所谓“颠倒思予”“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7、诗经·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注释】: 防:枋,常绿乔木,可为红色染料 邛:音穷,土丘。 旨:美。

苕:凌霄花 侜:音舟,谎言欺骗 鷊:绶草,十样锦。 惕惕:担心害怕的样子。

【赏析】: 《防有鹊巢》抒发失爱的忧虑。诗以树有鹊巢,丘有花草取兴,各言其所,反兴“予美”所失的忧虑。

8、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佼:姣之借。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窈纠: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 劳心:思念 懰:音刘,妩媚 慅:音骚,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赏析】: 《月出》描写在皎洁的月夜之中,对月思念意中人的感情。

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9、诗经·陈风——《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兮?匪适株林,从夏南兮!驾我乘马,说于株野。

乘我乘驹,朝食于株。【注释】: 胡:为什么。

株林:株邑的郊外。株,陈国邑名,在今河南省西华县西南,夏亭镇北。

株是陈国大夫夏御叔的儿子百般征舒的封邑。 从夏南:。

4.诗经 王风什么意思

王风:诗经国风中的内容。

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王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东周王朝失去了原来的宗主地位,对诸侯国非但无力控制,而且要受到强大诸侯国的欺凌,领土日见削减。然而在春秋之初,周王朝还不免要摆出一副天子尊严的架势,对所谓“无礼”的诸侯国进行征伐,但可悲的是,总是以失败告终。

正因为东周王朝前期征伐频繁,又加上大贵族集中,生活奢侈,所以不得不加重对自己统治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在沉重的兵役、劳役、经济负担之下,造成不少旷夫怨女和流浪汉,人民普遍地感到生活一天天下降,大大不如东迁以前了。“王风”的十首诗歌中,大部分就是反映人民的这种痛苦呻吟和怨恨的。

“王风”与“周南”来源地部分相同,但它们的曲调是不同的。编入“王风”的是东周王畿的土乐,编入“周南”的则是受“南音”影响的外来乐。

“王风”共有十首。包括:

黍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扬之水 中谷有蓷 兔爰 葛藟 采葛

大车 丘中有麻

5.古人如何绩麻

麻和葛是商周时期最主要的纺织原料。

《诗经》中谈到麻和葛的地方有几十处,如“丘中有麻”、“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彼采葛兮”、“绵绵藟〔lei垒〕藟,在河之浒”、“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麻衣如雪”等讲的都是葛麻的种植和加工,可见当时麻纺织之普遍。商周的麻纺织技术水平也充分地展示在出土文物中,如甘肃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中,有一块布精细程度几乎可以和现代细麻布相比。

最令人惊叹的是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商代麻布,其经纱投影宽度仅0.8—1.0毫米,纬纱仅0.41毫米。这些麻织物实物的发现,既弥补了文字记载的不足,又显示商周时我们的祖先利用麻类纤维纺纱的高度技能。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苎麻织品织制得非常精致,有的甚至可以和丝绸媲美。当时的权贵就常将精美的麻织物作为互相馈赠的贵重礼品。

据《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9年),齐相晏婴亲手赠给郑相子产10匹齐国产的白经赤纬的丝织彩绸,而子产则把大量郑国产的雪白苎衣作为礼物,回赠给晏婴。长沙五星牌406号战国墓葬中,出土了几块采用平纹组织制作的麻衣残片,经鉴定,其经纱每10厘米竟达280根,纬纱每10厘米竟达240根,它比现在每10厘米经纱254根,纬纱248根的龙头细布,还要紧密3.4%。

我们知道布的密度和纱的细度密切相关,密度越大,纱线越细,纺纱者付出的劳动量也相应增加,这是精细的麻布可与丝绸等价的原因之一。 古代麻布的粗细程度是用“升”也叫“稷〔zong宗〕”来说明的,即用经纱的根数来表示的,80根经纱谓之一升。

战国和秦汉时期布幅的标准宽度均为二尺二寸(汉尺,合今天44厘米)在这个固定的宽度内观察其升数多少,便可知布的精美程度。按此计算80根为一升,160根为二升,依此类推,升数越高,布越细密。

参照这个数据来看,长沙出土的战国麻布实为当时作为吉服所用的15升布,但这还不是最细的,最细的麻布升数往往可以达到30升,其精细程度竟相当于今天的府绸。 汉唐时期,随着麻纺织技术的进步和纺织工具的改进,麻纺织生产能力越来越强,生产量也越来越大。

据史书记载,汉代妇女经常聚在一起自晨起至午夜连续不断织麻,有时一个月要做相当于45天的工作,因而织成的布也相应地增加。唐代将天下分为10道,据《新唐书·地理志》说:唐的剑南道(今四川、甘肃、云南一部)、山南道(今陕西、四川、湖北、河南一部)多产葛布,江南道的福州、泉州、建州和淮南道(今河南、湖北、安徽一部)以及其他各道的许多地区都生产麻类或葛类织品。

有一段时间各道州每年贡赋麻布和苎布的总数皆达100多万匹。最多的是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达1035万余端。

两端为一匹,约为520万匹。汉唐两代生产的麻类织品的名称,有一些现在还不难考知。

仅见于《说文》一书就有绀、缌〔si私〕、緆〔xi细〕、緰〔tou投〕、[纟慧]〔HUI慧〕、纻、絟〔QUAN圈〕、絺、络、绉10种。有的直到唐代仍沿用不废。

緆、缌、緰、[纟慧]都是用大麻织作的。缌是先练(先练麻纱)后织的细麻布,緆是先织(先织成布)后练的细麻布,緰又叫緰赀,是特别细的緆布,[纟慧]是产于蜀地的白细麻布。

纻、絟是用苎麻织作的。絟又可写作荃,是细纻布,纻是细而白的苎麻布,絟可能是未曾练治过的,纻是练治过的。

絺、绤、绉是用葛织的,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绉是起绉的细葛布(用两种捻度不同的葛纱相间排列织成的)。最著名的是汉代蜀地安汉织的“黄润布”(麻织)、云南哀牢织的“阑干布”(麻织)和唐代滁、沔二州织的“麻赀〔zi资〕”(麻织)、黄州织的“纻赀”(纻织)、郢、滁、舒、宣、袁等州织的“白纻”(纻织)、永州织的“女子布”(麻织)。

黄润布又名“筒中女布”,以轻细见称,纱支非常纤细,据说整匹布竟能卷置于一节竹筒之内。阑干布是带花纹的布,不仅纱支细致,纹样也十分艳丽,当时有人形容它为“织成文章如绫锦”,意思是说它的华美竟然可与绫锦相比,“文章”意即纹样。

麻赀、纻赀大致和緰赀相同,都是先经灰治而后织成的特别细致的布。白纻以白为名,一定是具有白的特点。

汉唐之时常有人以白纻布为道具,执而为舞,谓之为舞白纻,其词也常见于古乐府诗中。白纻由于它的鲜洁而被形容为“质如轻云色如银”、“状似明月泛银河”,可以想见唐代的白纻,如诗所言。

所有这些皆可作为汉唐两代麻葛织品织作水平的写照,现在虽已无从具体地看到,但仍是不难推定的。 宋以后,麻纺织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加捻卷绕同时进行的多锭大纺车,使纺纱效率大幅度提高,麻布生产不仅数量增大,麻织物品种和加工方法也更加丰富多彩。

宋代麻织品的产地集中在南方,尤以广西为最,据说曾出现过:“(广西)触处富有苎麻,触处善织布”、“商人贸迁而闻于四方者也”的情况。桂林附近生产的苎麻布因经久耐用,一直享有盛誉,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对此布的生产过程和坚牢原因作了总结:“民间织布,系轴于腰而织之,其欲他干,则轴而行,(或)意其必疏数不均,且甚慢矣。

及买以日用,乃复甚佳,视他。

6.古代织工织的麻是什么形状的

麻类植物的韧皮纤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得最久远的纺纱原料,在陕西华县泉护村和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曾发现有布纹痕迹,在甘肃临县大何庄和秦魏家新石器墓葬中,也曾发现有布纹痕迹。

同时期江苏吴县草鞋山和钱山漾遗址还分别出土过葛布和苎麻布实物。经分析,这些实物布纹残痕每平方厘米皆各有经、纬线10—11根;葛布残片的经纱密度约为每厘米10根,纬纱密度约为每厘米14根,经纬纱线均为双股纱并捻,直径投影宽度为0.45—0.5毫米;苎麻布系平纹织物,有经纬纱密度分别为每厘米24根和16根以及30根和20根二种。

这些实物充分表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经具备一定水平的麻纺织技术了。麻和葛是商周时期最主要的纺织原料。

《诗经》中谈到麻和葛的地方有几十处,如“丘中有麻”、“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彼采葛兮”、“绵绵藟〔lei垒〕藟,在河之浒”、“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麻衣如雪”等讲的都是葛麻的种植和加工,可见当时麻纺织之普遍。商周的麻纺织技术水平也充分地展示在出土文物中,如甘肃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麻布中,有一块布精细程度几乎可以和现代细麻布相比。

最令人惊叹的是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商代麻布,其经纱投影宽度仅0.8—1.0毫米,纬纱仅0.41毫米。这些麻织物实物的发现,既弥补了文字记载的不足,又显示商周时我们的祖先利用麻类纤维纺纱的高度技能。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苎麻织品织制得非常精致,有的甚至可以和丝绸媲美。当时的权贵就常将精美的麻织物作为互相馈赠的贵重礼品。

据《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9年),齐相晏婴亲手赠给郑相子产10匹齐国产的白经赤纬的丝织彩绸,而子产则把大量郑国产的雪白苎衣作为礼物,回赠给晏婴。长沙五星牌406号战国墓葬中,出土了几块采用平纹组织制作的麻衣残片,经鉴定,其经纱每10厘米竟达280根,纬纱每10厘米竟达240根,它比现在每10厘米经纱254根,纬纱248根的龙头细布,还要紧密3.4%。

我们知道布的密度和纱的细度密切相关,密度越大,纱线越细,纺纱者付出的劳动量也相应增加,这是精细的麻布可与丝绸等价的原因之一。古代麻布的粗细程度是用“升”也叫“稷〔zong宗〕”来说明的,即用经纱的根数来表示的,80根经纱谓之一升。

战国和秦汉时期布幅的标准宽度均为二尺二寸(汉尺,合今天44厘米)在这个固定的宽度内观察其升数多少,便可知布的精美程度。按此计算80根为一升,160根为二升,依此类推,升数越高,布越细密。

参照这个数据来看,长沙出土的战国麻布实为当时作为吉服所用的15升布,但这还不是最细的,最细的麻布升数往往可以达到30升,其精细程度竟相当于今天的府绸。汉唐时期,随着麻纺织技术的进步和纺织工具的改进,麻纺织生产能力越来越强,生产量也越来越大。

据史书记载,汉代妇女经常聚在一起自晨起至午夜连续不断织麻,有时一个月要做相当于45天的工作,因而织成的布也相应地增加。唐代将天下分为10道,据《新唐书·地理志》说:唐的剑南道(今四川、甘肃、云南一部)、山南道(今陕西、四川、湖北、河南一部)多产葛布,江南道的福州、泉州、建州和淮南道(今河南、湖北、安徽一部)以及其他各道的许多地区都生产麻类或葛类织品。

有一段时间各道州每年贡赋麻布和苎布的总数皆达100多万匹。最多的是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达1035万余端。

两端为一匹,约为520万匹。汉唐两代生产的麻类织品的名称,有一些现在还不难考知。

仅见于《说文》一书就有绀、缌〔si私〕、緆〔xi细〕、緰〔tou投〕、〔HUI慧〕、纻、絟〔QUAN圈〕、絺、络、绉10种。有的直到唐代仍沿用不废。

緆、缌、緰、都是用大麻织作的。缌是先练(先练麻纱)后织的细麻布,緆是先织(先织成布)后练的细麻布,緰又叫緰赀,是特别细的緆布,是产于蜀地的白细麻布。

纻、絟是用苎麻织作的。絟又可写作荃,是细纻布,纻是细而白的苎麻布,絟可能是未曾练治过的,纻是练治过的。

絺、绤、绉是用葛织的,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绉是起绉的细葛布(用两种捻度不同的葛纱相间排列织成的)。最著名的是汉代蜀地安汉织的“黄润布”(麻织)、云南哀牢织的“阑干布”(麻织)和唐代滁、沔二州织的“麻赀〔zi资〕”(麻织)、黄州织的“纻赀”(纻织)、郢、滁、舒、宣、袁等州织的“白纻”(纻织)、永州织的“女子布”(麻织)。

黄润布又名“筒中女布”,以轻细见称,纱支非常纤细,据说整匹布竟能卷置于一节竹筒之内。阑干布是带花纹的布,不仅纱支细致,纹样也十分艳丽,当时有人形容它为“织成文章如绫锦”,意思是说它的华美竟然可与绫锦相比,“文章”意即纹样。

麻赀、纻赀大致和緰赀相同,都是先经灰治而后织成的特别细致的布。白纻以白为名,一定是具有白的特点。

汉唐之时常有人以白纻布为道具,执而为舞,谓之为舞白纻,其词也常见于古乐府诗中。白纻由于。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