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杂论孟浩然

1.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所附伍学藻 孟浩然寻梅图 与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应该神似) 当年孙润夫家所藏王维画的孟浩然像,据《韵语阳秋》的作者葛立方说,是个很不高明的摹本,连所附的王维自己和陆羽、张洎等三篇题识,据他看,也是一手摹出的。

葛氏的鉴定大概是对的,但他并没有否认那“俗工”所据的底本——即张泊亲眼见到的孟浩然像,确是王维的真迹。这幅画,据张洎的题识说, 虽轴尘缣古,尚可窥览。

观右丞笔迹,穷极神妙。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这在今天,差不多不用证明,就可以相信是逼真的孟浩然。并不是说我们知道浩然多病,就可以断定他当瘦。

实在经验告诉我们,什九人是当如其诗的。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颀而长,峭而瘦”的吗?连那件白袍,恐怕都是天造地设,丝毫不可移动的成分。

白袍靴帽固然是“布衣”孟浩然分内的装束,尤其是诗人孟浩然必然的扮相。编《孟浩然集》的王士源应是和浩然很熟的人,不错,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精朗奇素”,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

总之,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张枯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

也许正惟浩然是属于襄阳的,所以襄阳也属于他。大半辈子岁月在这里度过,大多数诗章是在这地方、因这地方、为这地方而写的。

没有第二个襄阳人比孟浩然更忠于襄阳,更爱襄阳的。晚年漫游南北,看过多少名胜,到头还是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实在襄阳的人杰地灵,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了解了这一层,我们才可以认识孟浩然的人,孟浩然的诗。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济,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

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我想,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人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

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岛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人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先走了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

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门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

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

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矛盾是常态,愈矛盾则愈常态。

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当巢由时向往着伊皋,当了伊皋,又不能忘怀于巢由,这是行为与感情间的矛盾。

在这双重矛盾的夹缠中打转,是当时一般的现象。反正用诗一发泄,任何矛盾都注销了。

诗是唐人排解感情纠葛的特效剂,说不定他们正因有诗作保障,才敢于放心大胆的制造矛盾,因而那时代的矛盾人格才特别多。自然,反过来说,矛盾愈深愈多,诗的产量也愈大了。

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外,也没有半个官职,自然不会发生第一项矛盾问题。但这似乎就是他的一贯性的最高限度。

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

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

2.唐诗杂论怎么样

这本薄薄的小书是地道的诗人评诗的文字,很优美,很生动,几乎没有学究气,很多地方能感受到作者的个性。

比如他写孟浩然的: “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鸟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盂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

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

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 虽然听说书中很多观点从学术上来说不太站得住脚(我是纯外行,无从判断,见笑了),但是从欣赏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是相当惊喜的。

3.唐诗杂论怎么样

这本薄薄的小书是地道的诗人评诗的文字,很优美,很生动,几乎没有学究气,很多地方能感受到作者的个性。

比如他写孟浩然的: “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鸟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盂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

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

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 虽然听说书中很多观点从学术上来说不太站得住脚(我是纯外行,无从判断,见笑了),但是从欣赏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是相当惊喜的。

4.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诗歌鉴赏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么?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钩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5.孟浩然赏菊的诗句

孟浩然“赏菊”的诗句只有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此句出自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原文: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用平淡之语写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见亲切。 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6.送杜十四之江南诗歌的三四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的三四句写法上的特点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

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

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

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

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 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

\“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

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

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

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此诗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痛,耐人寻味。

7.孟浩然的诗中有请朋友赏菊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é)。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云:"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瀛奎律髓》:"此诗句句自然,无刻划之痕。"《唐诗别裁》:"通体清妙。"

全诗用平淡之语写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见亲切。 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8.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1、原文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2、注释

⑴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之,往。

⑵征帆:指远行的船。帆:帆船。

3、译文: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认证的人有常识?你看见小学学古诗的页面,题目有加书名号?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