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孟浩然》孟浩然(689-740)(所附伍学藻 孟浩然寻梅图 与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应该神似) 当年孙润夫家所藏王维画的孟浩然像,据《韵语阳秋》的作者葛立方说,是个很不高明的摹本,连所附的王维自己和陆羽、张洎等三篇题识,据他看,也是一手摹出的。 葛氏的鉴定大概是对的,但他并没有否认那“俗工”所据的底本——即张泊亲眼见到的孟浩然像,确是王维的真迹。这幅画,据张洎的题识说, 虽轴尘缣古,尚可窥览。 观右丞笔迹,穷极神妙。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这在今天,差不多不用证明,就可以相信是逼真的孟浩然。并不是说我们知道浩然多病,就可以断定他当瘦。 实在经验告诉我们,什九人是当如其诗的。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颀而长,峭而瘦”的吗?连那件白袍,恐怕都是天造地设,丝毫不可移动的成分。 白袍靴帽固然是“布衣”孟浩然分内的装束,尤其是诗人孟浩然必然的扮相。编《孟浩然集》的王士源应是和浩然很熟的人,不错,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精朗奇素”,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 总之,诗如其人,或人就是诗,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张枯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 也许正惟浩然是属于襄阳的,所以襄阳也属于他。大半辈子岁月在这里度过,大多数诗章是在这地方、因这地方、为这地方而写的。 没有第二个襄阳人比孟浩然更忠于襄阳,更爱襄阳的。晚年漫游南北,看过多少名胜,到头还是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实在襄阳的人杰地灵,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了解了这一层,我们才可以认识孟浩然的人,孟浩然的诗。 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济,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 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我想,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人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 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岛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人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先走了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 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门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 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 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矛盾是常态,愈矛盾则愈常态。 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这是行为的矛盾。当巢由时向往着伊皋,当了伊皋,又不能忘怀于巢由,这是行为与感情间的矛盾。 在这双重矛盾的夹缠中打转,是当时一般的现象。反正用诗一发泄,任何矛盾都注销了。 诗是唐人排解感情纠葛的特效剂,说不定他们正因有诗作保障,才敢于放心大胆的制造矛盾,因而那时代的矛盾人格才特别多。自然,反过来说,矛盾愈深愈多,诗的产量也愈大了。 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外,也没有半个官职,自然不会发生第一项矛盾问题。但这似乎就是他的一贯性的最高限度。 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然而“羡鱼”毕竟是人情所难免的,能始终仅仅“临渊羡鱼”,而并不“退而结网”,实在已经是难得的一贯了。 听李白这番热情的赞叹,便知道孟浩然超出他的时代多么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矛盾与诗的因果关系,许多诗是为给生活的矛盾求统一,求调和而产生的。孟浩然既免除了一部分矛盾。 2.《唐诗杂论》的硕果论证了闻一多的哪句话“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伴 ?你 ?学 一、目标定位 1、读课文,了解大意,感知主旨,理解闻一多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说”和“做”。 2、体会文中形象描写的作用,理解成语的含义。 3、把握精心选材、重点突出的写法。 二、课前预习 字词疏通: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赫然(hè) ? ?心会神凝(níng) ? ?慷慨(kǎi) ? ?一反既往(jì) ? ?迥乎不同(jiǒng) ? 2、解词。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或形容大怒。 沥尽心血:(为了事业)费尽心血。 沥:滴。 心会神凝:注意力集中,用心熟悉通晓。 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一反既往:完全不同于过去。 既往:过去的事。 大意疏通: 这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三、课中探究 重点讲解: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的方法。 作者选取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等三个方面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的经历复杂,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择了六件事,就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作者在材料取舍方面是精当的。 难点突破: 理解本文多用古词、文言词的含义。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作者是用诗化的语言来写的。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也是本文的语言风格,在有些语言上的含义要加强理解。 四、课后巩固 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愤慨的“慨” 愤慨的“慨”,读作(kǎi):愤激、感慨的意思。 注意与既然的“既”(jì)相区别。 2、掌握一个词: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褒义词,其近义词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穿石、孜孜不倦等。 3、品味一句话: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这一处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革命者面对危险而从容不迫,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揣摩一个点:本文语言富有音乐美。 一是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二是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等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5、背诵一联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上一联诗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既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又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 中考链接: 1、考题示例: 下列各项搭配有误的是( ? ?)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元末明初 ? ? B、《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诗人、学者 ? C、《藤野先生》——鲁迅——《呐喊》 ? D、《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 (选自《北京市丰台区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 ? 2、考题分析:这是一道文学常识题,解答这类题目,要紧扣题干,展开联想,在大脑里搜寻相关的知识内容,依据题干可知:《藤野先生》不是出自《呐喊》,而是出自《朝花夕拾》。 可以应用排除法,得出此答案为C。 3、考题答案;C 伴 ?你 ?练 第一部分:基础锤炼(20分) 1、看拼音写汉字。(4分) 无xiá( ?)及此 ?hè( ?)然 ?目不kuī( ?)园 ?仰之mí( ?)高 2、本文作者 ? ? ?,现代诗人。 闻一多, ? ?、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本文记叙了 ? ? ? ? ? ,表现了他的 ? ? ? ?和精神。 (4分) 3、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面,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 ) ②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 ? ) ③“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 ?) ④“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 ? )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C);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 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4分) ①“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 ? ?) 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 ? ?) 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 ? ?)( ? ?) ④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 3.闻一多《唐诗杂论》里关于“四杰”的论述四杰 继承北朝系统而立国的唐朝的最初五十年代,本是一个尚质的时期,王杨卢骆都是文章家,“四杰”这徽号,如果不是专为评文而设的,至少它的主要意义是指他们的赋和四六文。 谈诗而称四杰,虽是很早的事,究竟只能算借用。是借用,就难免有“削足适履”和“挂一漏万”的毛病了。 按通常的了解,诗中的四杰是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四位作家,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三人死於非命)——因为行为浪漫,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了不少的同情。依这样一个概括、简明,也就是肤廓的了解,“四杰”这徽号是满可以适用的,但这也就是它的适用性的最大限度。 超过了这限度,假如我们还问到:这四人集团中每个单元的个别情形,和相互关系,尤其他们在唐诗发展的路线网里,究竟代表著那一条,或数条线,和这线在网的整个体系中所担负的任务——假如问到这些方面,“四杰”这徽号的功用与适合性,马上就成问题了。因为诗中的四杰,并非一个单纯的、统一的宗派,而是一个大宗中包孕著两个小宗,而两小宗之间,同点恐怕还不如异点多,因之,在讨论问题时,“四杰”这名词所能给我们的方便,恐怕也不如纠葛多。 数字是个很方便的东西,也是个很麻烦的东西。既在某一观点下凑成了一个数目,就不能由你在另一观点下随便拆开它。 不能拆开,又不能废弃它,所以就麻烦了。“四杰”这徽号,我们不能,也不想废弃,可是我承认我是抱著“息事宁人”的苦衷来接受它的。 四杰无论在人的方面,或诗的方面,都天然形成两组或两派。先从人的方面讲起。 将四人的姓氏排成“王杨卢骆”这特定的顺序,据说寓有品第文章的意义,这是我们熟知的事实。但除这人为的顺序外,好像还有一个自然的顺序,也常被人采用——那便是序齿的顺序。 我们疑心张说〈裴公神道碑〉“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和郗云卿〈骆丞集序〉“与卢照邻、王勃、杨炯文词齐名”,乃至杜诗“纵使卢王操翰墨”等语中的顺序,都属於这一类。严格的序齿应该是卢骆王杨,其间卢骆一组,王杨一组,前者比后者平均大了十岁的光景。 然则卢骆的顺序,在上揭张郗二文里为什麽都颠倒了呢?郗序是为了行文的方便,不用讲。张碑,我想是为了心理的缘故,因为骆与裴(行俭)交情特别深,为裴作碑,自然首先想起骆来。 也许骆赴选曹本在先,所以裴也先见到他。果然如此,则先骆后卢,是采用了另一事实作标准。 但无论依哪个标准说,要紧的还是在张郗两文里,前二人(骆卢)与后二人(王杨)之间的一道鸿沟(即平均十岁左右的差别)依然存在。所以即使张碑完全用的另一事实——赴选的先后作为标准,我们依然可以说,王杨赴选在卢骆之后,也正说明了他们年龄小了许多。 实在,卢骆与王杨简直可算作两辈子人。据《唐会要》卷八二,“显庆二年,诏徵太白山人孙思邀人京,卢照邻、宋令文、孟诜皆执师贽之礼。” 令文是宋之问的父亲,而之问是杨炯同寮的好友。卢与之问的父亲同辈,而杨与之问本人同辈,那麽卢与杨岂不是不能同辈了吗?明白了这一层,杨炯所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便有了确解。 杨年纪比卢小得多,名字反在卢前,有愧不敢当之感,所以说“愧在卢前”,反之,他与王多分是同年,名字在王后,说“耻居王后”,正是不甘心的意思。 比年龄的距离更重要的一点,便是性格的差异。 在性格上四杰也天然形成两种类型,卢骆一类,王杨一类。诚然,四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浮躁浅露”不能“致远”的殷鉴,每人“丑行”的事例,都被谨慎的保存在史乘里了,这里也毋庸赞述。 但所谓“浮躁浅露”者,也有程度深浅的不同。杨炯,相传据裴行俭说,比较“沉静”。 其实王勃,除擅杀官奴那不幸事件外(杀奴在当时社会上并非一件太不平常的事),也不能算过分的“浮躁”。一个人在短短二十八年的生命里,已经完成了这样多方面的一大堆著述: 《舟中纂序》五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汉书指瑕》十卷,《大唐千岁历》若干卷,《黄帝八十一难经注》若干卷,《合论》十卷,《续文中子书序诗序》若干篇,《玄经传》若干卷,《文集》三十卷。 能够浮躁到哪里去呢?同王勃一样,杨炯也是文人而兼有学者倾向的,这满可以从他的〈天文大象赋〉和〈驳孙茂道苏知几冕服议〉中看出。由此看来,王杨的性格确乎相近。 相应的,卢骆也同属於另一类型,一种在某项观点下真可目为“浮躁”的类型。久历边塞而屡次下狱的博徒革命家骆宾王不用讲了,看〈穷鱼赋〉和〈狱中学骚体〉,卢照邻也不像是一个安分的分子。 骆宾王在〈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里,便控告过他的薄幸。然而按骆宾王自己的口供, 但使封侯龙頟贵,讵随中妇凤楼寒?他原也是在英雄气概的烟幕下实行薄幸而已。 看〈忆蜀地佳人〉一类诗,他并没有少给自己制造薄幸的机会。在这类事上,卢骆恐怕还是一丘之貉。 最后,卢照邻那悲剧型的自杀,和骆宾王的慷慨就义,不也还是一样?同是用不平凡的方式自动的结束了不平凡的一生,只是一徘侧,一悲壮。 4.闻一多的《杜甫和李白》中的词语解释请解释下列词语:商贾仙风道骨这是在他的《唐诗杂论》中的文章商贾:古代称行走贩卖货物为商,住着出售货物为贾.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处: 唐·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这是道教语.指的是有仙人及得道者的气质神采. 李白是一个道教信奉者.倒屣:倒穿着鞋.飞扬跋扈:在古时候是没有现在的贬义的,它指的是一种豪迈潇洒的气质.杜甫在《赠李白》诗中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昏庸,脑子发蒙,不清醒,不理智.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轻拢慢捻:是琵琶弹奏的指法拢、捻、抹、挑.骁:好马.邂逅:这个词主要是指偶然的、不期待的相遇。 5.闻一多有写过关于杜甫的书吗写过,在《唐诗杂论》中有写到。 1、作品简介 《唐诗杂论》是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唐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涉及唐代诗歌的多个方面,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 2、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