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书五经是指哪几部书】四书五经 明朝后的科举的命题范围. 简单的说法,四书指的、、、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这五部典籍.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 《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一、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五经》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五经》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四书五经》之《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四书五经》之《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 2.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和“五经”分别指什么明朝后的科举的命题范围.简单的说法,四书指的、、、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这五部典籍.虽然这些经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作为经典来遵奉的,但其实也有时代的不同,我们今天把儒家学派的经书统称为十三经是源于南宋时代,而在之前又分几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对经书有不一样的说法,这是要加以注意的.其中,礼经在汉朝是指仪礼,主要讲士大夫阶层的礼仪,在汉朝时叫,晋朝时始称,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和.至东汉时,学者郑玄为这三部礼书作注,合称三礼,唐以后都列入经书.另外我们最容易错误的是春秋一书,本是鲁国史书,我们称春秋一般是指它的注解本、、,东汉以后左传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春秋就是指左传.四书在先秦前就存在的,当时尚无四书之说,其中孔子死后汇编的孔子言行录,是记述旧中国时代孟轲的政治思想的书,而与本来是礼记里的两篇文章,讲作学问和修身之道的,到南宋时,学者朱熹把它们分别独立出来加以注解,并且和、合编为一套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初级入门教材,叫做,简称“四书”,也叫四子书,此外还有个别称叫“学庸论孟”.另外,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这四书五经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天文地理、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儒学最初的课程有四门功课,是儒生的必修课,它们是诗、书、礼、乐,时称为四术,约相当于今天的文学课、古代史课、政治课及音乐课.后来增设了易和春秋,相当于当时的哲学课和近代史课,这已经是孔子晚年的时期了,后人称之为“六艺”,也叫六经.其中因为古代没发明乐谱而致使乐经在战争中失传,到汉朝时只剩下了其他五经,汉文帝时开始设立各经学博士至武帝时代完成系统学府,五经之说至此流传至今.而所谓国学中儒学的十三经一说,则是在唐朝的科举发明以后,前面提到的礼分三礼,春秋分三传,分开计算则是九经,唐太学里作为标准的经文由前九经再加、、,最后到宋朝时崇文抑武又把孟子列入经书,共十三种,以后再没增加,但十三经名字的由来更晚,大致在明朝汇刻和才正式有了现在通用的十三经之说.最后提提尔雅,该书实际上是汉朝人在战国时代学者们积累的训诂资料的基础上编定的一部按意义分类解释的古典字典,因为对读古经(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人一直在读古书)很有帮助,所以被尊为经书.古代有个对子:三星日月光,四诗风雅颂.其中风指国风,诗经的一种,雅是大雅小雅的统称,颂也诗书中的一种载体.关于此节,将在以后论及对联的艺术一节谈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