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诗句有关的事作文600字王勃

1.一篇关于王勃的作文600字

一篇关于王勃的作文600字

1300年前,一个年轻人准备南下去看望自己的父亲。累了,他停留在一个叫做滕王阁的地方小憩,诚惶诚恐地参加了一个并非为他准备的盛会。

1300年后,一篇文章流传,矜持的主人、高贵的来宾,那一场宴会、那一座高阁,诚惶诚恐地成了你的背景和铺垫。

这就是你,王勃。滕王阁的那次小憩,对你来说或许只是漫漫人生路的一个瞬间,但留给后人的却是一份难以磨灭的永恒,一段难以超越的距离。虽然如今这一切只存在记忆里,却总让后人在想起你的时候心绪万千。一位绝世才子,为自己的时代,也为他人的时代,留下了无限的想象。

当你踏着阁楼的梯台,一步又一步沉重地踏在滕王阁的欢声笑语中时,阁外却早已过尽千帆。尽管舸舰弥津,但哪一只才是你真正的期待,哪一只才能负得起你这份乘风破浪的情怀?在这幢高耸的建筑中,偶然的一个窗口,给了你一份感慨,也给了你一份感伤。是的,你也知道高处不胜寒、人生风波恶,但赣江上烟波凝翠,迷雾茫茫,又怎能遮住你深邃的目光!你听得千声,闻渔舟唱晚,雁阵惊寒;你视极万里,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有人说,怀才不遇便自抒**是失意诗人的通病,你终究也无法逃出这个历史的怪圈。但我想,倘若真的如其所说,你只是因为孤寂无奈而大发牢骚,那你便不再是你。“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年轻的你对人生的感悟却如此老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对离别的诠释,让无数“儿女共沾巾”的后人汗颜。事实证明,你王勃不凡!

然而,不凡并不等于完美。或许在别人看来,你的少年老成已令你高不可攀,但于如此花样年华中,悲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又何尝不是怠慢了自己青春?人们常轻蔑于“年少轻狂”的无知和懵懂,但试想,没有轻狂莽撞的少年时代,不经历人生的坎坷跌宕,一辈子只在循规蹈矩或者满怀牢骚中浅浅而过,青春又怎能放出它夺目的光华!是的,青春就是一场张扬的盛典,它需要卧冰床,洒热泪,和你所处的时代一样,即使失意满怀,也要“飞扬跋扈”、“痛饮狂歌”!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感到自身的局限。”这是鲍鹏山用来形容庄子的话。而你呢?我是不是应该这样说: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爱上它的一切——包括你那不完美的所谓“局限”?

也许,你那流星般短暂的一生在世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悲剧,但是我想,有时候悲剧也是一种高贵的命运。如今的赣江上,夕阳依旧,想与你相诉,却已世殊事异,惟有在这一江春水之上,还依稀有着一丝守望的风……

2.谁有关于滕王阁的一篇600字作文

滕王阁之泪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进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都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颠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颠峰昂然之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五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属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属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是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鹞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欢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3.王勃我想对你说600字作文

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一句妙诗!不仅深深地流露出王勃你与朋友间深厚友谊而依依不舍,更流露出诗人王勃的昂扬向上,豁达开朗的胸襟……

虽说有地方就会有朋友,但有的人,男女分别,却哭哭啼啼的,这何必呢?我很欣赏你,王勃!一个嵩高的诗人!学习了你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感到这首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不但使我懂得珍惜朋友友谊,还让我饱学您那昂扬向上,豁达的胸襟!

王勃,我想对你说,虽与你朋友送别了,无论隔山夹水,你的朋友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的,因为你那精神永远在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愿你们友谊比水更长,比海更深!

4.求一篇关于写王勃的作文,100字就行

诗仙”乎,亦“酒仙”乎高三10班 郭丽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手笔墨,一手清酒,潇洒自如,诗意洒脱。李白的一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诗”和“酒”,诗有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样豪迈,那样地具有气魄。酒又有如“与尔同销万古悉”中深藏的悲歌与寂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不事权贵,正直纯洁的个性使他注定与官场无缘,无法在尔虞我诈的政场上发展抱负,而只能在虚幻的诗界里奋书疾笔,抱憾天命。怀有一身超人的才华,而被放逐天涯,正有英雄用步之地的感慨与悲叹,在这方面上,与“肖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有相似之处。使人不由得痛恨起统治者的昏庸,埋没了这样一位有才干的奇人。诗人的悲痛,诗人的伤感无不让人悲痛惋惜。然而即使官场上的失意,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并不绝望悲观。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向上的精神。这就是“诗仙”的作风,“诗仙”的品格。再从“酒”上看李白。可以说李白大部分的作品是在酒意中浑然天成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等都写到了酒,可见酒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但是,从某种角度上看,酒又似乎是诗人逃避现实的作法,在酒中漫游,在酒中挥洒,冥冥中闪烁着作者消极的态度与怀才不遇的愤慨。但即使如此,“酒”字完成了李白作品中不朽的体裁,也成了他一生无法离开的解愁剂。李白在酒中快乐着,又在酒中消沉着。酒 和他结下不解之缘,也造就了他文学上的一番清逸洒脱的作风。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当李白浩浩荡汇的一生穿空而过,除了那几滴洒落的清酒,还有那令人赞不绝口的金墨。是“诗仙”,是“酒仙”,是“楚狂人”,还是“青莲居士”所有种种随着流敞的时空辗转反辙。

5.有关王勃的经典故事(至少4个)

1、三叹王勃的故事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

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2、王勃生卒之辩的故事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

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67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则当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

3、王勃死因之谜的故事 关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未达交趾见到父亲前便死去,有说是探父之后归途中死,有说是风浪大,渔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说他既渴望又愧疚见到父亲,无法排解心中极端矛盾而投海自杀。关于王勃溺水时事,又有两种说法,一说风浪太大,其尸体眨眼间已被海浪冲走,根本无法打捞;一说他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

王勃之死说法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湾防城海域。 王勃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然后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过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

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曾走这条线路,历代赴任交趾官员,走的大多也是这条线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 (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而剧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坠海。

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4、王勃死后闹鬼的故事传说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练,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这个句子了。

也有一说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 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那游客高喊: “这一句写得不好,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与’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简洁多了。”

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

如果去掉“与”和“共”两个虚词,在内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确实比原句“精练”了,但是在删去了“与”和“共”两个字后,句子的节奏显得急促,不如原来从容大度,与上下文的格调显得很不谐调,故这两句诗并不能精简。) 扩展资料: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6.关于诗歌的逸闻趣事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

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

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

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

7.王勃我想对你说600字作文

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一句妙诗!不仅深深地流露出王勃你与朋友间深厚友谊而依依不舍,更流露出诗人王勃的昂扬向上,豁达开朗的胸襟……虽说有地方就会有朋友,但有的人,男女分别,却哭哭啼啼的,这何必呢?我很欣赏你,王勃!一个嵩高的诗人!学习了你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感到这首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不但使我懂得珍惜朋友友谊,还让我饱学您那昂扬向上,豁达的胸襟!王勃,我想对你说,虽与你朋友送别了,无论隔山夹水,你的朋友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的,因为你那精神永远在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愿你们友谊比水更长,比海更深。

8.求与诗句有关的记叙文

与王勃畅谈(背景:21世纪的某年某月某日,一位科学家终于发明了一台能穿越时空的可视电话机,一位王勃的崇拜者有幸成为第一个试用者.电话接通了……以下为一位记者的复述记录) 请问是王勃先生吗?” “在下正是,敢问你是?” “我是一个未来人,想通过穿越时空来了解您.您的作品《滕王阁序》千古流传,另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更是脍炙人口,您能先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当时是如何写下《滕王阁序》这作品的吗?” “可以.唉!说来话长:其实当时我正要去看望我的父亲,路过南昌时,赶上都督阎伯屿成功新修滕王阁,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于是我便前往拜见,热情的阎都督便请我参加宴会.阎都督这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我当时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竟不知推辞,反而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也没有注意阎都督已经不高兴了.” “那么当你在创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其实自己也不太清楚,因为朋友无论相隔多远都想在一起,那时我的心中满是对朋友的不舍和勉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有人说你这是一种自我安慰,是这样的吗?” “我想不是的.当时我只是十分自然地表达送朋友惜别的情感,并没有想到自己.” “那么你对朋友、知己的看法是?” “只要是互相了解,有着真挚友谊的人,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做到像就在身旁那样倍感亲切.” 那么对于别人称你、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又有什么看法呢?” “我……” (由于信号的不稳定,通信被迫终止,但似乎所有人都觉得很满意.那位幸运的试用者在事后说:“只要是互相了解,有着真挚友谊的人,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做到像就在身旁那样倍感亲切.我相信这样的友谊无处不在,而且我坚信有这种友谊的世界将会永远美好!”。

9.急求关于写王勃的文章

公元675年的重阳节,赣江边的洪州。浩浩的江风,送来了一叶轻舟。轻舟上有个清癯俊秀的书生。他一袭青衫,昂然直奔那些所谓名流云集的滕王阁。

他就是王勃,六岁时就能写文章的王勃;九岁时就敢作《汉书指瑕》直斥大儒颜师古所注《汉书》的王勃。

从不相信还会有第二个人,会把跟“才气”有关的词语演绎得如此完美。“才高八斗”,“才华横溢”,似乎都不足以形容他的万一。他不是诗仙,不是诗圣,不是诗鬼,可他却是真正的旷世奇才。

还有谁可似他,小憩片刻便可为惊世之作,即席落笔,便可成《滕王阁序》,而让世人惊瞻,千古传诵?“四杰之首”岂是空口无凭,那分明是对他最恰如其分的赞美。天生我才,注定创造历史。

爱其才,更慕其狂。印象中的子安,笑容永远轻狂而不羁。游戏文字,擅杀官奴,恃才傲物,陵籍同僚,他的路向来与世俗格格不入。为此,他失去得太多,更让无数人用“轻薄浅陋”将他形容,“才高命短,终无大贵”。

可是,我却偏颇地相信,即使再给他机会,他也不会选择做一个练达人情的谦谦君子。或许他也曾有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无奈,也曾有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但他更应该是那个滕王阁上旷世的才子,绝代的狂生,看不到主人愠怒,宾客诧异,他依旧不可一世,只成就属于他的传奇。

所以我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是倔强而骄傲的。上天不给他时间,但却给他机会,让他不需消减锋芒去适应人世的复杂,不必湮灭锐气去改变命途的多舛,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做他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人生至此,纵然短暂如流星,也全然无憾。对子安,我不会用眼泪去祭奠,而只会吟他的诗,读他的文,在看到聂远的时候想到他的样子,忆起曾经的朝代,落花纷漠漠。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只是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他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不知他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丝记忆。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

惟有他,连同他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他送去人间的问候。

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10.一篇关于古诗词的作文,800字

古诗,乃文化之精髓,语言之精炼,内容之浓缩,意义之深长。

它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更加绚烂缤纷。现在,让我们扬起知识的风帆,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海洋。

——题记英雄儿女,精忠报国;几代诗豪,报国心切。文天祥一句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达了他至死不渝的精神。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他胸怀四海,为国家肝脑涂地,呕心沥血之情。

在魂归西天之际,陆游拖着病躯,挥笔颤颤巍巍地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物忘告乃翁。”的千古绝唱。

悲哉,壮哉,雄哉,好一个爱国情深的陆游,好一个胸怀四海的陆游。尽管流泊天涯,但王安石依旧报着对国家的眷恋之情,大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边塞诗人”王昌龄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边塞军民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

一代伟人,**小时候就猛志壮四海,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震醒中华民族,唤醒中华民族心中的那片满腔热血,叫醒中华名族爱国情怀。从此他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了新世纪。

天涯海角,友谊长伴;海枯石烂,友情常存。大漠黄沙,荒凉之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悲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友人的殷殷祝福;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对友谊的赞颂,对友人的期盼;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友人旅途寂寞的温暖关怀。

“诗仙”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是对友谊的不言而遇。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谊最真挚的描写,是友谊跨越时间的执着。

神州大地,景色娟秀;锦绣中华,风光秀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对茫茫戈壁沙漠的赞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江南的旖旎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西湖的娟娟景色。

我们的生活本身就五彩缤纷,但配以含有文化气息的古诗,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精彩。让文化走进我们,让古诗走进我们,让含有文化是的古诗走进我们的生活。

生活因古诗更精彩。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