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崔颢长干曲的解释茫茫大江之上,一位船家姑娘,自停其船,自报乡里,主动地去和偶尔相逢的邻船的小伙子攀话,打听对方的籍贯乡里。是长期飘泊不定的水上生活使人感到寂寞难耐,想找个人说说话?是敬重他行船的本领,从心底里产生了由衷的爱慕之情?抑或仅仅是情窦初开,小鹿撞撞,故意找个话头来与对方结识?诗中并没有说,都留给读者去想。而一位少女难以按捺的怀春之心则又写得跃然纸上。 她一张口就问一位素昧平生的男子“君家何处住?”还未等到对方回答,又迫不及待地自报籍贯。情思的热切,待人的坦诚,活脱脱地表现出了姑娘的豪爽与纯真。然而,豪爽中又有羞涩与端庄。所以,就在“停船暂借问”的那一瞬间,这位聪慧的姑娘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与莽撞,可能会导致被人误解的难堪。于是,顿生剖白之心,赶紧改口说:“或恐是同乡”。而这一改口,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害羞和窘态,结果却更加流露出了自己有爱慕和求偶的心情。在质朴平淡的描述中,将人物极为细微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生动,写得情趣盎然,真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纯朴之极,自然之极。 有趣的是,邻船的小伙也敏感地从姑娘欲盖弥彰的表白中,听懂了“或恐是同乡”这一平淡话语所蕴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于是,便有了第二首的回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第一句是回答“君家何处住”的提问,这儿的“九江”,是泛指长江下游即长干一带的九条支流。“来去九江侧”,诚实的小伙如实地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长年风行水宿,为生活奔波的人。言外之意是你会爱我这样一个人吗?这中间,有坦诚,有无奈,有期待,有试探。但强烈的爱慕之意,很快又冲淡了对婚姻可能无望的担忧,小伙终于掏出了自己火热的心,奉献给面前这位向自己表露心曲的姑娘:“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既是同乡,又同是船家儿女,相同的命运也许可以把我们结合在一起。这层意思,话中没有明说,却很委婉地暗示给了对方。 最后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直言而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不已。正如沈熙乾先生所说:“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2.《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3.崔灏《长干曲》整首诗描写与叙述的是什么崔灏《长干曲》(二首)赏析 韩黎范 其 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1]。 </b></B>;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B>;其 二 </B>;家临九江水[2]。来去九江侧。 </b></B>;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B>;《长干曲》属乐府《杂曲歌辞》,名由长江沿岸建康(今南京市)的一处街坊长干里而来,多反映这一带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其古辞是:“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崔颢的《长干曲》共有四首,对古辞既有模仿,又有发展。这里选了其中第一、第二两首。诗篇描写舟行途中男女问答,风格极似民歌,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一是男女对唱,形式活泼生动。 我国民歌历来有男女唱和的传统,早在先秦古籍《诗经》里面,就已经有了像《郑风·东门之墠》这样的男女对歌,而《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则更多地保存了民间男女互相赠答的歌辞。崔颢这两首诗深受民歌影响,用的也是男女对唱的形式。 第一首是女子的问辞。航行在长江中的女子停船向对方发问:“君家何处住?”同时自我介绍:“妾住在横塘。”也许是女主人公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言语,于是便产生了“或恐是同乡''的想法。 第二首是男子的答辞。“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话。“来去九江侧”表明自己也长年往来江上,彼此情况相同。“同是长干人”则证实了女子“或恐是同乡”的猜想。两人都生长在长干里一带,只因幼小时就离家外出,所以虽然是同乡却并不相识。 两诗通过对唱形式,描写了青年男女在舟行途中的友好通问。男女唱和的诗篇形式活泼生动,易于充分表达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因而具有亲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二是白描手法,格调清新自然。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曾把“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为“白描”的“秘诀”。这两首诗的特色正是如此:绝无粉饰、做作、卖弄,没有艳丽的色彩渲染,不加无谓的妆饰映衬,也不用多余的背景烘托,而用质朴的口语、简练的文笔、对唱的形式,来勾勒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表现他们互认乡亲的“真意”。 诗人只用自然而简练的口语,不用任何陪衬拖带,诗中的人物形象,便呼之欲出。第一首诗描写女主人公在向对方发出问话之后,不等答复即地自诉“妾住在横塘”,于是,这位女子天真娇憨的神态就在问辞中生动地显示了出来。第二首诗男主人公在欣然表示我俩本是同乡的答辞之后,以“生小不相识”的惋惜,来突出他们今日相逢的可贵,从而使他在旅途中喜遇同乡女子的感情心态,也极自然地得以展现。 正因为诗篇用的全是白描手法,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所以格调清新自然,如一泓清水。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称之为“五言绝句”中的“绝调”,恐怕就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其深得自然之趣,符合他对绝句的艺术要求吧。 三是语简意赅,言近旨远。 诗篇虽用简明而浅近的语言,含意却完备而深远。如第一首在女子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之前,并没有写她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里省略了女子闻乡音的情节,然而意思却是完备的,对于诗中留下的空白,读者可以在想象中给予合理的补充。而女子因闻乡音即停舟相问,正反映了她此时此地的处境和心境。她往来江上,漂泊孤零,处境凄凉,内心寂寞,此刻忽闻乡音,不觉欣慰万分,便不顾对方是位素不相识的男子。马上发问。因此诗的语言虽然浅近,包含的意思却很深远,深刻地展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对此,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中称赞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第一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注释 [1] 横塘;古堤塘名,在今南京市西南,与长干里相近。 [2]九江;这里指长江下游。该处众水汇集,“九”言其多,不是确指。 原载:《唐诗名篇赏析》,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4.《长干曲》全文《长干曲》南北朝:佚名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遥。 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 释义: 迎面的风浪有意相邀,采菱的小舟不怕风摇。 妾家就住在扬子江畔,随时可以拨弄广陵潮。 简介: 《长干曲》是乐府中“杂曲歌辞”调名。 原为南京一带民歌,内容多写江上渔家生活。 扩展资料: 南朝民歌多描写男女恋情,风流妩媚。 这首《长干行》也是情歌,不过,诗中的女子颇有一股飒爽英气,采菱女驾舟出没于风浪中的场面,又颇具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上,一叶扁舟在浪尖上颠簸,仿佛随时都会被巨浪打翻,令旁观者心颤。 而划船的女子却镇定自若。她说:“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 “逆浪”,即顶着浪涛。她说自己是特意选了这么一个风急浪大的时刻,顶着浪头前来相邀的。 这里的一个“故”字既透露出水乡女子对江上风浪的偏爱以及对自己驾船本领的信心,更可见出一个痴情女子欲于心上人约会的急切心情。 女主人公并没有直接说“相邀”的是何许人,也没有说是何事使得她不畏风浪前来“相邀”,然而我们不难猜出这位采菱女是在约请她的情郎,为了和心上人相约,即便风更急、浪更高,又怎能阻拦得了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干曲 (乐府杂曲古辞)。 5.长干曲诗意《 长干曲 》 崔颢 (1)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本诗是一首女子向男子发问的诗,寥寥数语,形象地将女子既想结识对方,又怕露骨的心态描绘了出来。诗人巧妙地以口吻传达人的神态,用女子自报家门的急切程度,传达了这个女子大胆、聪慧、天真无邪的音容笑貌,纯朴清清,饶有情趣。 (2)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 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诗与“长干行 其一”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赏析 】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