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可怜

1.【古诗山行里的可怜的意思是在古诗山行里的】

几首《山行》诗中都没有“可怜”一词,不过可以明白的告诉你:“可怜”一词在古汉语中是“可爱”的意思.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项斯·山行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山行·叶茵(南宋诗人)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山行 姚范(清朝诗人)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2.古诗中可怜的含义和汉语中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古诗中可怜往往以下几个意思:(1)指可爱.

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杜牧《睦州四韵》:“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

(2)指可惜.

如:陈与义《邓州西轩书事》诗:“瓦屋三间宽有余,可怜小陆不可居.”

(3)指可怪.

如:陆游《平水》诗:“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 (4)指使人怜悯.如: 白居易《卖炭翁》诗:“可怜身上衣正单.”现代汉语中一般是怜悯、值得怜悯的意思.

3.关于怜悯的古诗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古诗 可怜白发生

前面两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出自:《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赏析: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当他睡觉一梦醒来的时候,还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

“角”,古代军队的乐器,如同今天的军号,有竹、铜、牛角等制品。三、四、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在秋天的战场上。

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古代有一种牛名叫“八百里驳”。“八百里”,这里代指牛。“麾下”,即部下。“炙”,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

古代的一种瑟有五十弦,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种军乐器。下片前两句写义军在作战时,奔驰向前,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作”,与下面的“如”字是一个意思。

“的卢”,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三国时代,有这样的故事:刘备带兵驻扎在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刘表不信任他,曾请他赴宴,想在宴会上捉拿他。

刘备发觉这个阴谋后,便从宴会上逃出。蔡瑁去追赶他,当时他所乘的马名叫的卢。在他骑马渡襄阳城西檀溪水时,的卢溺在水中,走不出来。

刘备非常着急地说:“的卢,今天有生命危险呵,应当努力!”于是,的卢马一跃三丈,渡过溪水,转危为安。“马作的卢”,是说战士所骑的马,都象的卢马一样好。

“了却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说: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就是说,他这一生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

这表现了作者奋发有为的积极思想。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

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

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

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5.古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其一,《暮江吟》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 其二,《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其三,《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真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