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霄

1.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

击鼓击鼓其镗⑴,踊跃用兵⑵。

土国城漕⑶,我独南行。从孙子仲⑷,平陈与宋⑸。

不我以归⑹,忧心有忡⑺。爰居爰处⑻?爰丧其马?于以求之⑼?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⑽,与子成说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⑿,不我活兮⒀。于嗟洵兮⒁,不我信兮⒂。

[1]注释译文【注释】⑴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⑶土国:在国都服役。

漕:地名。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⑸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⑹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⑺有忡:忡忡。⑻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⑼于以:于何。⑽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⑾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⑿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⒀活:借为“佸”,相会。

⒁洵:远。⒂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作品鉴赏j鉴赏全诗《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

“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

“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

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2]。

2.诗经•邶风•击鼓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3.赏析《诗经 邺风 击鼓》

级别:学长

4月16日 21:38 《诗经 邺风 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全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另外两句的“共著”,“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

4.《诗经·邶风·击鼓》全文是什么意思

liuhua :你好。

《诗经 邶风 击鼓》

这是卫国远戍陈宋的兵士嗟怨想家的诗。又有人说这是典型的爱情诗篇。比如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写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把离别时,对妻子的誓言,写出来,感人至深。

全诗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相关内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