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十五国风里反映古老山西风貌的是有呀 《国风·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汉族民歌。秦本为周的附庸。西周孝王封他的臣非子于秦(今甘肃天水故秦城),疆土逐渐扩大。 车邻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驷驖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2.诗经中的诗人有哪些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 其先世为太原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3.诗经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1、风 2、雅 3、颂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4.诗经与西安渭南有关吗《诗经》作为一部周代诗歌集,其中的《国风》大多数都是周朝专门官员到各封国收集的民间歌曲。 《国风》包含15个诸侯国的分集。这十五个诸侯国分布的地区,“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分界线,其东为“周南”,大体上是从洛阳向南抵湖北北部江、汉一带;其西为“召南”,大体上是今陕西南部到湖北西北部地区。其他13国风,“邶”、“鄘”、“卫”、“王”、“郑”、“桧”、“陈”在河南,“秦”、“豳”为今陕西中部及西北部地区,“齐”、“曹”为今山东东北部及西部地区,“魏”、“唐”为今山西南部及中部地区。 其中召南、秦都在今西安附近,也许《召南》、《秦风》其中会有几首诗是采自于西安和渭南。 5.诗经的城市是河南吗不一定的,主要是黄河流域如河南、山西、陕西等。 《诗经》中的许多诗篇都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史。《商颂·玄鸟》说:“邦畿千里。” 指出了天子所居国都管辖的范围十分辽阔。《商颂·殷武》又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生动地描绘了当年商代都城城墙的雄伟气概。 《绵》诗的行文完全是按照实际建筑的顺序一一展开:先察看地形,占卜决疑,然后划定区域,丈量田界,开沟筑垄,接着建造宫室庙宇、修筑城墙祭坛,展现出对土地的重视及建设新城市的自豪之情。诗中所描写的城市建设规模宏大、场面壮阔,细节描绘具体而清晰,可视为城市建筑史上的宝贵史料。 《大雅·文王有声》记载了文王“作邑于丰”,《小雅·斯干》篇亦记录了武王定都镐京的史实。“丰”、“镐”两都的遗存已在今陕西西安西南约25公里处的沣河中游被发现。 在城市建设中,也体现了古人的规划意识。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国”中不仅有宫殿区、居住区,还有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城的东部更是商业发达、人们常常活动的地区,所以在《诗经》中才多次出现“东门”的意象。 如《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直赋城东门外热闹场景,其间城市居民郊游的场面写得十分热烈生动。 《周礼·天官·内宰》说:“凡建国,佐后立市,设其次,置其叙,正其肆,陈其货贿。”周人筑城后即划出一块地方设“市”(市场),城邑市场里的“肆”,按惯例以所出卖的物来划分,卖酒的场所自然被称为“酒肆”。 《诗经·小雅》一首《伐木》篇写道:“有酒湑我,无酒酤我。”意思是说,有酒就把酒过滤了斟上来,没有酒就去买来。 从诗意看,似乎西周时酒随时都可以买到,人们也习惯于到市场上的酒肆买酒。在今陕西凤翔春秋秦都雍城的宫殿遗址内,发现了一处藏冰的窖穴,容积约190立方米。 冰窖在古文献中称为“凌阴”,据《周礼·天官》记载,“凌人”掌管冰政,十二月斩冰藏入凌阴,以供来年天暖时使用。由此推断,周王室和诸侯国的都城内,都应有藏冰的凌阴。 《豳风·七月》即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诗句,意思是说夏历十二月凿取冰块,正月将冰块藏入冰窖。秦都雍城凌阴建筑基址的发现,为诗句的解释提供了实物例证。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城市生活的印记在诗篇中也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居住在城市中的是“国人”,在城市中过着远优于乡野,优于所谓“野人”与“小人”的富裕生活,享受着城邑中发达的礼乐文明。 《诗经》中25次提到“国人”,如《曹风·鸤鸠》中的“淑人君子”戴着青黑色的皮帽子,腰束丝带,举止彬彬有礼。相当一些篇章描写城市贵族的宴饮生活,更见其奢华铺张,他们在歌乐宴饮中“钟鼓既设”(《小雅·彤弓》),席间是“清酒百壶”“ρ鳖鲜鱼”(《大雅·韩奕》),加之美轮美奂的宫室,透露出城市生活的繁荣。 《小雅·都人士》对城邑中人服饰举止的描写十分细致、全面:“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彼都人士,台笠缁撮。 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字句间清晰可见的“都人士”、“君子女”皆为都邑中人,而无论是眼前所见,亦或心中怀想的,都是城郭风景。 《诗经》三百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雅、颂本来就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上层阶级所作;所谓风,即周代各国的地方乐调,共有一百六十篇。 《国风》虽然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田间劳作的诗篇,但其形成也有城市为其文化背景,这是以往为研究《诗经》和中国诗歌史的学者所忽略的问题。我们研究《诗经》,要将其还原到《诗经》时代,不能像过去一样只将其拘泥为“民歌”。 《诗经》的修辞相当讲究,而远非乡村朴野的歌谣可比。在礼乐文明只被少数人垄断的两周时期、在孔子开创私人授徒讲学以前,只有贵族阶级才有占有文化的权利,普通劳动人民根本就没有学习的资格,又怎么谈得上文学创作呢?《诗经》是研究先秦历史、民俗、礼乐文化的丰富史料,无论其是民歌与否,其文学和史学价值都是不容抹杀的。 首先,《诗经》的一些篇章生动描绘了国家和城市兴起建设的场景,是城市发展史的形象记录。《击鼓》篇中所写的“土国城漕,我独南行”,表现将士离开刚刚建好的城市出征打仗的抑郁心情。 这座城市建设得很坚固,有环绕的护城河与高大的城墙,生活环境相当优越。《緜》中则叙述了周王朝所建设的都城王宫的富丽豪华,“皋门有伉”、“应门将将”,王都的城门十分高大,王宫的正门庄严堂皇。 诗中还具体记录了建都从选址、察看地形、占卜风水,到划定区域、设计经营、宫室祭坛分布等等详细的过程。对于今天研究城市建设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参照系。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定之方中》)把卫文公率领人民迁徙至楚丘,在那里营建都城宫室、种植树木、发展生产、终于复兴的业绩,给予了史诗般的赞美。《商颂·殷武》载“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赞叹商代都城的城墙之高大气派四方无比。 而且第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