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 离骚全文《离骚》不是《诗经》中的作品。 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作者屈原。全文如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去声)以图后兮,五子用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之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揽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词兮,耿吾既得中正; 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夕,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适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 2.带有菡字的诗经有哪些带有菡的诗经只有一首,为先秦无名氏《国风·陈风·泽陂》 《国风·陈风·泽陂》--先秦无名氏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译文: 池塘四周有堤坝,中有蒲草和荷花。那边有个俊人儿,让我爱得没办法。日夜思念难入睡,哭得眼泪哗啦啦。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莲蓬与蒲草。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容貌好。日夜思念睡不着,内心郁闷愁难熬。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荷花与蒲草。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风度好。日夜思念睡不着,伏枕辗转多烦恼。 扩展资料: 带有菡字的古诗词: 1、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唐 · 李商隐《赠荷花》 译文: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2、愿妾身为红菡萏 —— 宋 · 欧阳修《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 译文:愿妾身为红芙蓉。 3、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唐 · 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译文: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五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陈风·泽陂 3.离骚和诗经中的植物文学作品藉草木特性以寄讽时事或赋志抒情,《楚辞》更有特色地赋予草木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 《楚辞》中的植物大致可以分为香草(木)、恶草(木)两大类别。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有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草香,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楚辞的香草香木共有三十四种。 其中香草有二十二种,包括江离、白芷、泽兰、惠、茹、留夷(芍药)、揭车、杜衡、菊、杜若、胡、绳、荪、苹、襄荷、石兰、枲、三秀、藳本、芭、射干及捻支等,香木有木兰、椒、桂、薜荔、食茱萸、橘、柚、桂花、桢、甘棠、竹及柏等十二种。《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是先民采摘香草的一个典型,这种风俗,《诗经》中即有多例,是农事、民俗活动;而《楚辞》中采摘“香草”则是文人“重之以修能”的一种外化、象征,如采薜荔、采莲(芙蓉)等。 《楚辞》中有采摘香花相赠更是普遍的现象,如《离骚》:“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及其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贻”、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夫人》:“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楚辞》文化系统影响下的采花草相赠是文人之间以人格为基点的勖勉、相思之情的流露。《楚辞》中有一部分香草香木象征诗人人格高尚峻洁。 如“朝搴阝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揽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蒋骥说:“木兰去皮不死,宿莽拔心不死”故诗人“朝搴”“夕揽”以示自己的坚贞不渝。“兰”“椒”“芷”“蕙”皆为名贵香草,故诗人行于兰皋,止于椒丘,茹蕙掩涕,幽兰结佩,甚至在因“蕙纟襄”被替之后还要继续采摘芷草。 这象征诗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美好的理想和情操来陶冶自己,表现诗人高洁的人格。在《楚辞》中以香草香木比喻美德的诗句有很多,美德与香草几乎成为同义语。 仅以《离骚》为例“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芳菲菲而难亏兮,芳至今犹未沫。”诗人反复申诉,自己质性香润,虽然得不到君主的信任,但是美德懿行固存于已身。 尽管历尽坎坷磨难,芳香之德非但没有亏损,反倒久而弥盛,再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 这是以芳草香花比喻德行美好的贤人。“余既滋兰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文中提到的四种植物都是香草香木,诗人用载种香草香木比喻培养具有美德的人才。《楚辞》的创作与楚国境内的巫风直接相关,其中的“香草香木”意象则是巫风的折射、移植。 荷、兰、蕙、薜荔、桂等构成《楚辞》的“香草香木”意象系统。楚国巫风盛行,《吕氏春秋•侈乐》一针见血:“宋之 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 音”;而“香草”就是女巫祭祀歌舞时的祭品、道具。 《九 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填,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 藉,奠桂酒兮椒浆。 ..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出现了蕙、兰、桂、椒等“香草香木”。《九歌•礼魂》亦云:“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娉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王逸注“传芭”句云:“言祠祀作乐,而歌巫持芭而舞,讫以复传与他人更用之。” 祭祀的目的是达到人与神的沟通,各民族都曾有过用芬芳植物作为祭品的时期。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提到早期人类用熏香供奉神灵:“这些供品以蒸汽的形式升到了灵物那里,这种思想是十分合理的。” “香草”祭祀的起因也主要出于此;《楚辞》中的“香草香木”大多气味芬芳馥郁。此外。 以鲜花作为女巫的装饰、道具也有取悦神灵的用意。《楚辞》中有大量香草香木是用来装点服饰和住所的, 香花芳草,自然本色,纯朴而浪漫。 《楚辞》中有很多关于居室、服饰的描写,而奇妙的是《离骚》、《九歌》等浪漫型作品中这些多用香草香木装饰,采用自然色彩。《九歌•湘夫人》在对湘水女神宫殿的描写中罗列了众多的花草树木,荷叶编织成屋脊,上面加盖芷草,四周用杜衡环绕,荪草饰墙,紫贝砌院,桂树作梁,木兰作掾,辛夷为门,薜荔为帐,白玉镇席,花椒满堂,荷叶绿色,芷草白色,花椒深红⋯⋯这些描述,不仅使人感到芳香飘散,而且把人带入了绚丽的色彩世界,带入了纯洁质朴的大自然中。 少司命的住处与湘夫人非常相似,少司命的庭院也有秋兰、有靡芜、绿叶白花,令人赏心悦目,各种色彩生于自然,取于自然。把陆地的乡草香木纷纷植入水下幻境,构成了浪漫的境界。 再看服饰描写《, 离骚》《九歌》中人和神的服饰都以自然物为材料。《离骚》抒怀主人公最初的服饰是“扈江离与僻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把江离和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佩带在腰间。 用菱叶制成上衣,用荷花编织下裳。江离、菱叶为绿色,兰草绿叶紫茎,。 4.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这句话是诗经里哪一部分的不是《诗经》里的,是一首外文歌曲《斯卡保罗集市》的诗经体译文。 这支歌据说原是一首古老(大约作于十三世纪)的苏格兰民间谜歌(riddle song)。说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于一个女子的爱慕之情,基于那个年代的特殊性不能表达,骑士便借了在那个时代象征爱情的四种植物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来歌唱他对情人的期待和自己具有的品质,翼望他的心上人能够用爱的温柔来消融他们之间的误会和痛苦,用毅力来度过他们分离的艰难时光,用忠诚来陪伴孤独的日子,用勇气去挑战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并最终回到他的身旁。 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有版权的说法,因此歌曲的作者没有能够留下姓名。这样的谜歌由漂流各地的游唱诗人(bard或shaper)辗转传唱。 因此年深月久,衍化出许多不同的歌词版本。传唱最多的,大约数保罗·西蒙的这一个吧: 《scarborough fair 》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parsel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tell her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parsel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on the side of hill in the deep forest green, tracing of sparrow on snow crested brown. blankets and bed clothiers the child of maintain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tell her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 parsel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between the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on the side of hill a sprinkling of leaves washes the grave with slivery tears. asoldier cleans and polishes a gun.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tell her to reap it with a sickle of leather. parsel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and gather it all in a bunch of heather. then she wi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war bellows blazing in scarlet battalions. generals order their soldiers to kill and to fight for a cause. they have long ago forgotten.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关于这一个版本,又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五十年代的欧洲,无情的战争召唤着年轻的士兵离开了热恋的故土与亲人,告别了心爱的女孩,投入了它的滚滚硝烟之中,潮起潮落,他最终没能躲过战争的淘洗,掩埋在了凄凉的乱坟冢间。 孤魂缥缈,无所寄从,每当忆起他再也不能回到那朝思暮想的家乡,再也无法与心上人一同享受生活的甘甜,心中的悲愤化作一声声催人泪下的控诉: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 ,She once a true love of mine。野花自在芳香,然而,惟有亘古永恒的时间才是真正的圣哲! 那一声声的“你去斯卡布罗集市吗?那遍布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的小山坡,代我向那儿的一位姑娘问好,她曾经是我的爱人,叫她为我做件麻布衣衫……”让人听之泣下。 由西蒙暗哑的声音演绎出来,别具男性动人的魅力。 有一位不知名的译者,将之译成了文言文,读之别是一番滋味。 尤其词中在中世纪欧洲象征力量、忠诚、挚爱、挂念的几种植物欧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被译者替换成中国古代相近象征意义的几种植物蕙兰芫荽,更为贴近国人的理解。 问尔所之,是否如适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彼方淑女,凭君寄辞 伊人曾在,与我相知 嘱彼佳人,备我衣缁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勿用针砧,无隙无疵 伊人何在,慰我相思 彼山之阴,深林荒址 冬寻毡毯,老雀燕子 雪覆四野,高山迟滞 眠而不觉,寒笳清嘶 嘱彼佳人,营我家室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良田所修,大海之坻 伊人应在,任我相视 彼山之阴,叶疏苔蚀 涤我孤冢,珠泪渐渍 惜我长剑,日日拂拭 寂而不觉,寒笳长嘶 嘱彼佳人,收我秋实 蕙兰芫荽,郁郁香芷 敛之集之,勿弃勿失 伊人犹在,唯我相誓 烽火印啸,浴血之师 将帅有令,勤王之事 争斗缘何,久忘其旨 痴而不觉,寒笳悲嘶。 5.赋产生于战国,为什么诗经里有赋的手法1、这是两种不同的意思,产生于战国的赋是一种文体,是文学形式。而《诗经》里的赋是指表达方式,是一种修辞手法,通常与“比”和“兴”放在一起来说。 2、战国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其特点有: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像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3、《诗经》赋: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之一。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近代的排比修辞方法,南宋的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6.诗经中有没有关于归隐的诗句考 磐 ——归隐者自得其乐 【原文】 考磐在涧①, 硕人之宽②。 独寐寤言③, 永矢弗谖④。 考磐在阿⑤, 硕人之岢⑥。 独寐席歌, 永矢弗过⑦。 考磐在陆⑧, 硕人之轴⑨。 独寐寤宿, 永矢弗告⑩。 【注释】 ①考磐(pan):逗留,盘桓。②硕人;贤人。宽:宽宏。③寐: 睡着。寤:醒来。④矢:誓。谖(xuan):忘记。⑤阿:山坳。 ⑥岢(ke):宽和。⑦过:失,忘记。⑧陆:高而平的地方。⑨ 轴:游玩不愿离去。⑩告:表达。 【译文】 逗留盘桓在山涧, 贤人心宽又悠闲。 独睡醒来独自语, 此中乐趣永不忘。 逗留盘桓在山阿, 贤人心宽又快活。 独睡醒来独自歌, 此中乐趣永不忘。 逗留盘桓在高地, 贤人游玩不离去。 独睡醒来独自居, 此中乐趣无法说。 【读解】 诗中讴歌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重要的人生选择之一——归隐山 林田园。这可能是我们迄今见到的最早的隐逸诗。 对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人生最光明的前途 和选择是进入政界做官(即此谓“出仕”),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 “治人”者,所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说。一旦仕途 受挫,便隐居山林田园,寻找心灵的解脱和慰藉。在朝与在野,出 仕与隐退,庙堂与山林,似乎就是秋千的两端,不是荡到这一端, 就是荡到另一端,并无其它路可走。 认真想来,这种只有两极的人生选择不仅仅是由传统思想观 念的影响造成的,同时,也同士大夫们自身有关。“百无一用是书 生。”读书人放下书本之后几乎什么都干不了。 当兵打仗吧,骨瘦 如柴,手无缚鸡之力,吃不了那苦。种田吧,分不清麦子韭菜,同 样吃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经商吧,商人最为文人不齿。做 工匠吧,身无一技,况且匠人属社会的下九流。反正除了几本书 之外士大夫们一无所长,无处可以安身立命。达则兼济天下 (出仕),穷则独善其身(隐退)。 如今的知识分子,似平有了更多的“中间道路”可走。从军, 经商,做工,兼职等专业之外的其它工作。适应能力之强,思想 观念之灵活,身兼数技。即便是读书做学问,也可以为学问而学 问。不必再去山林田园独善其身。 现代人早已走出了山林,在红尘中找到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