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的章法结构

1.《诗经》在句式和章法上的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2.<<诗经>>诗体的独特章法结构是什么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

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 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

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3.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

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

1、起,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山,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2、承,是承接上文,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要扣合首联,连贯自然;要有意为之地去寻找既能承接“起”,又能启下的元素。

3、转,是诗意转折,照顾前后,其基础是跟“承”有情绪逻辑上或事实逻辑方面的关系,把诗境向前推进一步。 4、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作为章法构成的结束,要与起相呼应,才能使构成在章法上融为一体。 扩展资料: 起、承、转、合之法,为自古以来众多诗人实践的总结。

起、承、转、合,反映了近体诗章法结构的一般规律,但并非独一法门。诗贵自然,亦重体式结构上的多种变化。

一首好诗,在章法上的最高要求是浑然一体,不辨起束,所谓“圆转如弹丸”,即指此而言。 诗之起承转合章法,古今体本无殊异。

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

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无以得工。因此今体诗不如古诗之高远浑厚。

而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起承转合。

4.桃夭诗经在章法结构采用什么形式

桃夭诗经在章法结构采用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形式。 原文: 桃夭 出自周朝.《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 扩展资料: 桃夭诗经在章法布局方式: 《诗经》中有不少诗篇即采用采用并置式对称布局最适宜对偶构句布局,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全诗三章,第一章以桃花之艳丽比喻新娘的青春娇媚。 第二章以桃之果实表示对婚后子嗣昌旺的祝福。

第三章以桃叶之茂盛祈愿新娘家庭的发达兴旺。每章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兴中有比,比兴兼用。

布局上采用章节同质、原始意象相应并置的圆美类操作来呈现其复沓回旋的“旋转对称性”,反复咏叹,对新人善美极尽颂扬与祝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5.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

诗歌的章法结构,可 以归结为“起”、“承”、“转”、“合”。

律诗的起承转合比如,该仄字的时候,为了表达出平声字的效果,就会采用阴平。我们都知道,绝句有四句,律句,有八句。

下面,就以律句为例,来交流起承转合。 律句,共八句起:就是起句,1,2句为起句承:就是承句,3,4句为承句,也就是颌联转:就是转句,5,6句为转句,也就是颈联合:就是合句,7,8句为合句起句如果有对仗,也称“首联”;合句如果有对仗,也称尾联七律、五律,都是按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来做的。

首先,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无论从字型还是字意上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作用,也完全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点:起承转合,四者,同样重要。

现在我们交流起承转合的第二点:独立性。 所谓独立性,是指四个部分里,随便哪个部分,与其他三个部分,是不同的。

独立性,就是区别于其他三个部分的排它性、唯一性。比如,仰泳的时候,只能仰泳,使用别的姿势,就是错误。

律诗中,起句就只能是起句,按照起句的要求去做。 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这个根据内容,具体由自己把握。

通常首句入韵(压韵),以不对仗为佳。首句不压韵,则以对仗为佳。

交流起承转合的第三点:连贯性。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我们根据李白的此首作品,来具体说连贯性。

颌联的“此地”,就是连接起句的景。 把承句与起句,进行连接,不使其断裂。

转句的“浮云”,对应承句的“孤蓬”。“浮云”接“万里”合句以“挥手”接转句的“故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就好象刚才我们讲的混合泳。 四个动作,相互是连接的、连贯的,既是独立的,又具有连续性。

不是游完了仰泳,爬上岸,再跳下去游,而是在池中,连续的动作。把这几个字联想成一幅画 果然起承转合 很是优美律句,共八句起:就是起句,1,2句为起句承:就是承句,3,4句为承句,也就是颌联转:就是转句,5,6句为转句,也就是颈联合:就是合句,7,8句为合句起句如果有对仗,也称“首联”;合句如果有对仗,也称“尾联”;七律、五律,都是按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来做的。

首先,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无论从字型还是字意上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作用,也完全是不一样的。正因为这四个部分的不一样性,才使律诗更美。

那么,具体到创作过程中,就不可以把起句写成承句。

6.有谁知道《诗经》中的章法有什么特点

《诗经》作品在章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章复唱。

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成了《诗经》语言中的一些套语。套语不但是为了方便记忆,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

重章复唱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作者只能在那种重章复唱的章法中抓住中心词语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鲜明的艺术效果。

扩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语言风格 《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

《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7.古诗在章法结构上的形式有哪些

1、四言体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2、五言体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3、六言体

六言诗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在《诗经》中已有萌芽。

4、七言体

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七言体是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它起于民间歌谣。

5、杂言体

杂言诗,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对于杂言诗都有极大的偏爱。

扩展资料

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上声29韵: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yǔ)、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30韵: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17韵: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体诗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